谷 一
进入高三以来,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多做题、做好题、多思考、多联想.能够通过解一道题,联想到多种方法和类似的题,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思维.
前几天老师布置我们做一道关于重心的题,题目是这样的:
如图1,若点G为△ABC的重心,且AG⊥BG,则sinC的最大值为________.
图1
拿到题目后我开始思考:点G为△ABC的重心,就有,又有.好!我就以与为基底处理.
解设,则-a-b,a·b=0.
老师看了我的做法后,表示认可.却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本题中,三角形三条边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我思考着:如果能够用边BC,AC,AB的长度表示出BC,AC边上的中线的长度,那么就可以表示出AG,BG的长度,问题就可以解决.
用三边长表示中线长?我联想到公式“(a+b)2+(a-b)2=2(a2+b2)”,有思路了!
设BC=a,AC=b,AB=c,如图2,延长AG交BC于点E,则E为BC中点,由得到
图2
因为AG⊥BG,所以,
整理得,a2+b2=5c2,所以cosC=,
所以C为锐角,.
立即向老师汇报我的做法,老师很赞赏.却又提出一个问题:从形的角度看,还有其他想法吗?
图3
如果从几何的角度去思考:由AG⊥BG,则,所以.若固定A,B两点,则点C的轨迹是圆D(去除直线AB上两点),如图3,则∠ACB显然是锐角.再往后,却无从下手!
突然联想到“张角最大”的一道经典题:
引例如图4,A(0,a),B(0,b),0<a<b,点C为x轴正半轴上一动点,若∠ACB最大,则点C的坐标是________.
图4
常规做法:构造关于∠ACB的三角函数.
解设C(x,0),x>0,∠ACO=α,∠BCO=β,则∠ACB=β-α.所以tanα=,
引例的几何解法:
如图5,过A,B两点作⊙M(当然可以作出无数个圆),若使得⊙M与x轴正半轴相切,则切点即为所求点C(可由平面几何知识证明:∠ACB>∠ADB)!此时,由切割线定理可以得到:OC2=OA·OB,即x=时取“=”!
图5
从引例我得到启发:本题不过是把引例中的x轴正半轴换成了⊙D而已,只需找出动⊙M与⊙D的切点即可!
如图6,过A,B两点作⊙M,逐步增加其半径,直至与⊙D内切,显然切点为AB中垂线与⊙D的交点C!此时∠ACB取得最大值.(在⊙D上任选一异于点C的点N,连结AN交⊙D于点K,则∠ACB=∠AKB>∠ANB,即可证明)
图6
由CA=CB,,所以sinC=.
继续思考:刚才的解法中是固定A,B两点.如果固定其他两点呢?比如固定C,B呢?
另解如图7,延长CB至K,使CB=BK=2BE,则GB∥AK,故AE⊥AK,则A点在以EK为直径的⊙O上.显然当CA为⊙O的切线时,∠ACB取得最大值.此时,OA⊥AC,易得.
图7
看了我的完整解答,老师笑了:“联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题方式,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突破思维中的局限瓶颈,拓展思维,还可以提高思维灵活性与想象能力.”
至此,我从几个不同角度探究了本题的一些解法.这些,都是联想得来的.在以后的数学解题中,我们应仔细观察题设条件中的细微之处,发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大胆联想,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使得数学问题快速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