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飞
摘 要:与统编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的整体特点可归纳为:在“好玩的作业”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主要体现在其 “借助课题类化,关注解题方法”“凸显语文要素,关注个性表达”“设计多元任务,关注学习兴趣”“渗透审美情趣,关注价值导向”等方面。
关键词:《语文作业本》;统编教材;作业设计
笔者以为,与统编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的整体特点可归纳为:在“好玩的作业”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下结合《语文作业本》七年级下册中的一些习题进行阐述。
一、借助课题类化,关注解题方法
课题类化,指的是学生通过思维把握具体课题内容的实质, 找到它与相应知识的关联,从而把当前的课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这样,学生就能依据已有的知识(包括相应的概念、一般原理、公式、法则等)来明确课题的性质,解释同类现象,或作出解题方法的判断。这种解题方法正契合了“认知同化说”中的观点。奥苏贝尔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或者‘归属的一种动态的过程。”
《语文作业本》中的“类化”主要表现在增加了不少“小贴士”“知识卡片”“写作助手”,同时还增加了大量的答题范例。下面主要谈谈“写作助手”和答题范例。
(一)“写作助手”
“写作助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或提出要求,或给出建议,或解读文题,或给予示范。如《最后一课》的拓展题,编者让学生阅读郑振铎《最后一课》中的一段记述日本占领上海时的情形的文字,指出“转换视角,能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再让学生“根据提示,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选择‘语法课或‘习字课,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并提供了如下“写作助手”:
(1)可以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2)想象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想想看韩麦尔先生的性格是怎么样的?这样性格的人在此时会更多关注到哪些事物上面?他感受到的事物会有什么特点呢?
(3)神态、心理、动作、语言的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更能突显人物的心理。
这样的“写作助手”能使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于写作,有利于学生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实现读写迁移。
(二)答题范例
答题范例给学生的规范答题指明了方向。有了答题范例,学生就能在“榜样”的指引下,归纳方法,获得能力迁移。如《邓稼先》一课中“自主预学”的第3题:
明天的语文课,老师将邀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中最打动自己的句段。请你在课前先摘录下来,并仿照示例,做好朗读设计。
【示例】
[摘录]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朗读设计]作者是科学家,但却情感丰富。越是想不清楚的感情,越是深沉, 也越是强烈。“那样大”需用重音读,强调作者的情感激荡;“自豪”“驕傲”读得稍有力量,读出无疑而问的坚定;“我始终想不清楚”要重音轻读,读出对挚友的深厚情谊。
我的摘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朗读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七年级的学生,我们须进行具体的朗读方法指导,比如“哪个地方要停顿”“哪个词语要读重音”“读怎样的句子速度要快一点”“这个语段应该要读得低沉缓慢”等。相信这样的朗读示例,在教会学生朗读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凸显语文要素,关注个性表达
(一)设置思辨性问题,尊重个性表达
从某种角度讲,作业就是训练思维的“体操”。《语文作业本》注重挖掘各种智力因素,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对接触到的事物持有批评和怀疑的态度,指导学生主动地选择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究。 如《邓稼先》一课第5题设置的问题:
【再识人物】再读文章第三、四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甲]他(奥本海默)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作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作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
[乙](信)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甲][乙]中的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同是领导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虽有历史人物的共性,但更有各自的个性。你更欣赏谁?请写出理由。
我更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题注重感性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注重开拓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它引导学生在两段文字中感知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在比较、分析、体悟中求同存异,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的作业必定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巧设任务情境,倡导个性表达
韦特默曾对思维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要使人们顺利地解决问题,必须把问题的整个情境呈现出来,使之能对问题有个完全概观。《语文作业本》通过巧设任务情境,倡导个性表达,如《回忆鲁迅先生》一课的“自读学习任务单”(表1):
这是自读课文的“学习任务单”,这种形式的作业,要求学生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索,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提炼观点,倡导自由表达
现代教育提倡开放性、多元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允许学生在答题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发挥。初中生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或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知、思考和评析能力,通过某些渠道让其表达真实情感、发表真实的看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问题出自第19课《外国诗两首》的第7题,堪称“倡导自由表达”的经典问题。
下列方框中是不同译者对《未选择的路》最后一节的译本,反复朗读,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种,并说明理由。
飞白 译
此后不论岁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
两条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方平 译
隔了多少岁月,流逝了多少时光,
我将叹一口气,提起当年的旧事:
林子里有两条路,朝着两个方向,
而我——我走上一条更少人迹的路,
于是带来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哈克 译
在多少年后的某一天某一处,
我可能会回忆和述说到此时此地:
林子里本有两条路可走呵,
而我则选取了鲜有人走的一条,
因此而有了这迥然相异的一切。
顾子欣 译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我最喜欢 的译本,因为 。
此题具有“思维含量大,答案灵活”的特点,它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相信学生在看完四个译本后会确定心仪的“对象”,而且喜欢的理由会各不相同,而只要能真诚地表达出来,哪怕只写到某一个点,那也是有个人特色的答案,是独具魅力的。
三、设计多元任务,关注学习兴趣
(一)绘画作业
绘画作业,跳出了“写”的模式,让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如第一单元复习中的写作部分,先给出读传记和写自传两个任务,然后呈现“写作助手”和例文《老舍四十自拟小传》,最后提出“试着为自己勾勒一幅简笔画,画出自己的精气神(可选做)……”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仅模仿老舍先生的个人小传创作出了优秀的文字作品,而且对画自画像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这样的作业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突出趣味性,能有效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二)朗读作业
统编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不同作品迥异的节奏、句式和风格里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好好诵读可以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通过把语言文字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达到感情上的共鸣,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了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进行诵读,《语文作业本》专门开辟了“朗读设计”类的作业。
此外,《语文作业本》还有思维导图、添加批注、改写课本剧、专题性任务综合研究等形式多样的作业,真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四、渗透审美情趣,关注价值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好的作业应该渗透审美情趣以及正确的价值导向。看一下《卖油翁》第5题的问题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讲述:今年两会上,“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然而“工匠精神”不是新词,也不是舶来品。再读课文,仿照下面的打油诗,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庖丁解牛】丁厨宰牛有绝技,刀刀下去在缝隙。胸有成牛拿手戏,行行熟练得乐趣。
解说:打油诗改编自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丁厨师通过反复实践知道了在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中用刀,宰牛才省力。他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不断实践和总结客观规律上。
【鲁班学艺】鲁班学艺终南山,德艺考验六大关。磨凿刨砍整三年,学成祖师技不凡。
解说:打油诗改编自民间故事“鲁班学艺”,鲁班在终南山学了三年最基础的技艺,最终成为中国工匠始祖。他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不断夯实基础上。
【卖油翁】我的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工匠精神”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算得上与时俱进。先举例说明,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的本质是“用心做事”,这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学生在读题解题的过程中会渐渐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问题的设置起到了润物无声的引导作用。
高质量的作业设计必定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核心素养的提高。应该说,《语文作业本》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方面迈出了很大的一步。至于效果怎么样,后续跟进非常重要。梭罗说:“一切变化,都是值得思考的奇迹,每一刹那发生的事都可以是奇迹。”对于《语文作业本》中的变化,我们有必要作一些思考,说不定这就为自己将来创造“奇迹”作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