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斯嘉
摘要:从问题导向出发,分析了拓展类《团队建设》课程在课程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难点和课程教学载体选取时常见的误区,提出构建实践型、思考型、自学型、体验型等“四位一体”的教学载体体系,并建议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利用现有资源创新,改善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合理而充分使用好这一教学载体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教学载体;教学设计;《团队建设》课程
高职院校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将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基本团队管理能力、树立团队意识等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构成的重要部分。所以各类专业都以专业拓展课、选修课等形式开设了《团队建设》或类似课程。
一、《团队建设》课程设计、实施中的难点
(一)对课程定位把握难
《团队建设》作为一门专业拓展课程,各专业根据其人才目标的设定自主开设,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相对独立,与其它课程序化关系相对模糊。课程在能力目标、教学内容、专业难度不像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各管理课程有可参照的标准。任课教师容易在把握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导致在能力目标设定、教学内容、教学载体选择上脱离了课程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的具体要求。
(二)工作情境仿真模拟难度大
《团队建设》课程学习载体的选择和学习情景的设置要以团队真实工作场景为依据,而团队建设、管理工作所面对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情境往往复杂多变, 团队人际间的沟通互动较多,需要教师创设大量的人际互动情境,事件发展情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组织生动的项目情景模拟,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方法应用能力,更需要教师具有对团队管理工作复杂环境和学生内化复杂抽象管理知识的心理过程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这对企业团队实践工作经验并不丰富的高职教师无疑是个挑战。
(三)实践类教学资源难于配置齐全
《团队建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区别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受资源分配限制,作为拓展类课程的《团队建设》一般都不会配备如模拟沙盘、模拟软件等管理类实训设备。由于实践类教学硬件的缺乏,教师在进行教学载体的设计和选择时也往往受限,教学载体也主要以团队建设案例、故事为主,而较少使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沙盘推演、拓展训练等实操性更强的载体。
二、《团队建设》课程教学载体选取中常见误区分析
(一)课程定位不明导致的载体选择误区
1.将《团队建设》课程当成《管理学基础》一类课程。有些教师将《团队建设》一课简单理解为《管理学基础》一类的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在课程目标设定、内容选取、教学方法都向基础性理论课看齐,导致在教学载体选择上完全参照《管理学基础》。但事实上以团队协作能力、团队管理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团队沟通、团队激励、团队分工、目标管理、团队文化培养为主要内容《团队建设》与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知识理论学习为主《管理学基础》无论在能力培养目标上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存在较大区别。
2.不考虑各专业学生实际情况。课程载体的选择要遵循适用性原则,适用性原则是指教学载体的选择必须与教学过程、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策略相适应。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教学载体的选择要适应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一些非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缺乏管理类前导课程,管理专业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如果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在能力目标上设定过高,教学内容专业性过难过深,设计、选择不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载体,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无所获。
(二)教学载体类型选择单一
正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载体时,一般都会偏向选择获取途径较为简单,获取成本较低的类型,选择类型较为单一。而团队案例、故事也自然成为了承载了绝大多数团队建设理论知识的教学载体。虽然案例、故事本身对帮助学生学习团队管理流程、加深团队建设知识理解有一定帮助,但对把团队建设管理理论知识应用在复杂多变的团队工作环境下的呈现力仍有一定不足。同时,高职学生最欠缺的正是真实环境下的职场团队工作经验,所以仅以此作为主要教学载体类型,不仅学生汲取理论知识的方式较为单一,也较难形成实践操作能力,达成“感同身受”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载体选择不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性
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团队建设》课程的能力目标设定是有差异的。而许多情况下《团队建设》教师往往会任教不同专业的多个班级。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心理特点、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上都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不同专业工作人员在其职场团队工作中的协作形式、协作关系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完全不考虑学生原有专业,不考虑学生个性,设计一成不变的教学载体内容来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不符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
三、课程教学载体选择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载体体系
1.开发“真实团队工作场景模拟”类的“实践式”教学载体。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角色适用于一些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抽象知识,也适用于一些只可意会、较难言传的知识。团队协作、人际互动、角色分工等工作情境本身的复杂性、抽象性较高,很难用纯理论讲授的方式或一两个案例让学生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可设计、开发以角色扮演、情境模拟为主要形式的训练项目。例如模拟一个下级向上级进行有效汇报的场景,教师预设背景条件,学生扮演上下级角色进行场景模拟表演,旁观其他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教师从旁引导,控制场面,最后归纳理论原则,这样既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形象生动的情境操作,有助于学生在汲取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不同于“纸上谈兵”的實践能力。
2.精选“团队建设、管理案例分析”类的“思考型”教学载体。案例教学能积极调动学生进行思考,并有较好的互动性,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不应是简单的举例和案例分析,而应有一个完整有机流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选取、整编承载有关知识、技能的案例,精心设计案例情境;引导学生阅读,了解案例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理解案例整体内容;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案例的不同层次、角度的思考,分析判断案例事件背后体现的管理价值;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动;最后归纳、点评,阐述案例中体现的团队建设流程、方法、技能。
在案例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案例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教师除了从已有教材、参考材料中选取案例外,也可结合课程内容、知识点选取以历史典故、时事要闻、影视情节等作为素材设计开发案例。例如本课程在每章开篇都设计一个以“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故事”的案例作为该章节的导入,其中以“刘邦定策早入关中”作为“团队目标管理”开篇案例,“刘邦评价汉初三杰”作为“团队角色认知”开篇案例,“刘邦果断火烧栈道”作为“团队执行力”开篇案例,“刘邦从谏如流,项羽错失范曾”作为“团队沟通管理”开篇案例,“刘邦战前敕封天下诸侯”作为“团队激励管理”开篇案例,“刘邦临阵不惧人质要挟”作为领导人情商管理开盘案例等。课程选取以《亮剑》《长沙保卫战》《走向共和》影视作品作为案例开发资源,通过视频剪辑选取突出与知识点相关的情节,删除与知识点无关的内容,增强案例的针对性。
3.设计“团队工作项目成果展示汇报”类的“自学型”教学载体。工作项目成果汇报、展示是一种很好的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方式。将现实工作环境和条件引入教学,提出项目实施的要求,引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可行的方案,对项目进行分解,引导学生按照项目的目标要求来实施和完成项目。例如给自己的班级设计一个班级文化建设方案,让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这项任务并进行成果展示汇报,既能使学生在工作中自学如何进行团队文化建设,也能使學生在真实的团队协作中发现团队沟通、管理的问题,引发反思。使用团队工作成果展示汇报作为教学载体,选择的任务内容应符合团队建设课程学习目标、内容,一般是某一单元内容的实训操作,比如“为团队设计一套体现企业文化的可视化系统”“对三国人物进行九型人格分析”等。
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应把经过精心设计的项目学习内容与网上的软、硬件资源结合,让学生能真实地体会新时期互联网环境下团队工作的信息化特征,在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同时,感受团队学习和团队工作成果的快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重视“团队拓展训练”类的“体验式”教学载体。教师可结合课程安排和课时数,设计一到两次户外团队拓展训练课程。户外拓展训练以团队协作游戏为主,如“鼓动人心”“盲人方阵”等。这一类团队游戏能使学生在感同身受的体验式实践活动中快速领悟团队协作、团队精神的重要,找寻自己在团队管理、人际互动中的差距,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使用“四位一体”教学载体体系的建议
1.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使用教学载体体系。不同专业的学生不仅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其在特定职场的团队协作方式也是不同的。这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载体时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设计、修改教学载体的形式和内容,教学载体尽量结合专业设计,模拟所在专业真实的团队工作过程。例如进行“同级沟通训练项目”时,生产类专业设计“销售部向生产部申请ERP插单事件”,而计算机类专业则设计“客户部向信息部申请修改功能需求事件”;在进行“下级对上级汇报工作项目”设计时,对网络营销专业可模拟电商销售业绩况汇报,使用销售单等实训教具,而对会计类专业可模拟财务汇报,使用各类报表作为实训教具。
2.根据课程特点创新、改善《团队建设》项目实训条件,充分发挥教学载体体系的作用。《团队建设》以真实职场中的团队分工协作、团队沟通、团队冲突等为主要工作情境设置对应的学习情境,例如组织召开一次团队会议、处理一次团队冲突、进行一次有效汇报等。教师可依据这些工作过程灵活创新设计实训项目,例如修改教室布局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视频模拟团队管理现场教学、VR虚拟场景教学等,以此改善实训条件,将对应的知识点、技能点融入实训项目之中。
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与职业专业技能同为构成职业素养的重要部分,同时与之能力目标对应的相关课程不应被忽视。《团队建设》课程根据课程能力目标、内容定位,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构建“实践型”“思考型”“自学型”“体验型”四位一体的教学载体体系,并结合专业特征合理使用,正在创新、改善项目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作用,能帮助提升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侯利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的选择原则[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5):53-56.
[2] 张维君.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设计新思路[J].辽宁高职学报,2015,17(8):86-89.
[3] 王秋令.角色扮演法在管理类教学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6):111-112.
[4] 谢晓专.案例教学法的升华: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的融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32-36.
[5] 王任军.影视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3):57-59.
[6] 刘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2015,(27):52-54.
[7] 陆远蓉,许喜斌.移动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微项目教学设计与应用[J].河北职业教育,2018,2(2):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