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文科类专业院校是文科类“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通过实地调研与分析,发现湖南省高职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存在工匠精神认知度不够、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双师型“匠师”专业化程度不高以及“工匠精神”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要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应构建“匠心”价值观,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匠师”教师队伍,做好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培养高素质的文科类工匠精神人才。
关键词:高职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路径
自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工匠精神”[1]后,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2],一跃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重塑“工匠精神”,打造“大国工匠”已成为产业优化升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高职文科类专业作为文科类“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和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因此,探索高职文科类专业如何培养高素质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意义重大。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按图1所示的思路开展,首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湖南省高职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研,找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并据此提出破解的途径与方法,以期为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文科类“工匠精神”人才。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视,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都充分认识到其价值,在职业教育中十分注重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纳入职业教育的范围,并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这一精神,使德、日凭借其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立足世界[4]-[5]。
然而,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刚刚起步,虽然已有学者对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作了探索[4],但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界定。研究者认为“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6] [7] [8];也有些学者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9]。这些研究不但明确了“工匠精神”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还厘清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素[10]。(2)实施“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研究者们主要从国家、企业、学校、个人等四个层面对于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做出了全面的分析[11]。另有部分学者对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从逻辑理论上做了必要的论述,李梦卿等(2016)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本质内容相通、价值取向一致、实践内容统一”[12]。(3)“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程舒通(2018)认为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包括双创人才的培养、课堂教学改革、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的建设、校企联动的合作办学等5个方面[1]。孔德忠(2017)认为要从专业课程教学、工匠型师资队伍的构建、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培养学生“工匠精神”[13]。陶文辉等(2017)认为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措并举,提高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14]。
以上研究,为各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人才的实践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实践探索方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实践了以凝聚共识、健全机制、开展行动、提炼亮点、开拓创新“五环”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15]。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实践了以“一个中心”、促进“两个结合”、坚持“三项原则”、实施“四大工程”、着力“五个环节”的“12345”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14],效果较好。但目前鲜有对高职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不利于高素质的文科类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三、区域内高职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2018年3月-5月课题组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调研,调研对象为湖南省内长株潭地区、大湘西地区、湘中地区和湘南地区4大板块中的国家级与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湖南省立项的卓越高职院校以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为主的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大类的典型文科类专业,分别对教职工、在校学生、毕业生、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职员发放调查问卷180份、408份、215份、100份和302份,辅以查阅各高职院校网站,并对高职院校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进行深度访谈,从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的内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职业素养、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等层面分析湖南省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现状。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1.对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认知度不够。调查发现87.45%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很有必要进行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已被广泛接受。然而,63.83%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是制造业和理工科专业应该关注的问题,而与文科类专业无关。不同职业的被调查对文科类工匠精神的认同度持不同的观点,其中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100%认为工匠精神在高职文科类专业的培养完全有必要,其次是教師,最低的是在校学生,仅达49.63%。从对工匠精神在文科类专业中的内涵理解程度方面来看,频率出现得比较多的词汇主要为:精益求精(98.3%)、爱岗敬业(96.7%)、诚实守信(95.8%)、追求极致(94.5%)、严谨认真(93.9%),但具体针对在校学生来看,对工匠精神内涵表示“非常了解”的仅占14.5%,“了解一点”或“完全不了解”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2.1%,说明大部分高职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不够,虽有部分高职院校已意识到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但也只是停留在概念的理解上,56.81%的文科类专业并未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因此,导致在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尚未与工匠精神人才培养进行有机衔接,同时也说明目前高职文科类专业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和普及度不够。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学生毕业后所能从事的职业岗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调研发现,湖南省大部分高职文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因此,导致89.5%的文科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多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培育。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部分高职文科类专业虽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与平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平台形同虚设,企业参与度低,学生无法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实现追求精益求精与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培育。
3.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有待提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对于文科类高职在校生来说,课堂教学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场所,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效果是否有效,须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支撑。但调研发现,在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课程开发方面,13.5%的专业尚未开发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课程,33.5%的专业已将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课程融入了专业类课程的教学,仅有26.7%的专业在德育类课程融入了工匠精神人才的内容。从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98.4%的学校课程体系主要由理论课、理论+实践课、实践课三类构成。以上三类课程在文科类专业的课时比例中,64.3%的文科类专业其理论课时在总课时占比50%以上,僅有23.5%的文科类专业其实践课时在总课时占比45%以上。以上数据表明,在文科类专业培养计划中,虽已有部分专业融入了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内容,但在课程中的融入度不够,尚未将公共课、专业课、实习实训、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构建一个完整的工匠精神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导致了高职文科类工匠精神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诸如专业与职业岗位、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滞后”问题,且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来看,实践教学课时数量明显偏低,因此,有待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以便提高产业转型与优化升级中文科类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双师型“匠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资内涵建设有待提高。双师型“匠师”是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关键,调查发现,湖南省高职文科类专业中双师型“匠师”比例不高,仅为46%,部分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理解出现偏差,将“双师型”教师误认为是“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从而造成了所谓的“双师型”教师仅为理论型教师。由于该类教师不具备企业实践经历,对行业前景缺乏深入了解,也无本行业相关的工作经验,导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对学生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者从事生产是培养双师型“匠师”的主要途径,而所调查的高职文科类专业中,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或者每5年实践累计达到6个月的比例仅为12.57%,一年内有半年赴企业挂职的教师数仅为9.95%,这与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中所规定的“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 含实习指导教师) 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16] ”的要求相差甚远,双师型“匠师”内涵建设有待提高。
5.“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深度不够。调查显示,高职文科类专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合作上,虽然有些专业与企业共同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但仅有20.3%的专业进行了实质性的校企合作,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实习教学标准、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制定等方面基本上由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尚未形成企业专家进学校任教与学校教师赴企业挂职实践的双向互动交流机制。由于校企双方各自的利益诉求点在校企合作中均不能实现,因此,表现为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局面。通过对2015届至2017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2015届有86.7%的毕业生参加了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2016届有85.4%的毕业生参加实习实训,2017届有87.6%的毕业生参加了实习实训,这表明仍有一部分学生因缺乏实习实训而不能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材不仅是实现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最大程度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但调查发现,校企合作所开发教材的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不利于文科类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高职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途径
(一)构建“匠心”价值观,让工匠精神教育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
在产业转型与优化升级的背景下,工匠精神成为一种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要培养这种精神,学校、企业、教师首先要加强以“匠心”为核心的工匠精神文化建设,打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陈旧观念。针对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理解不清的现实,可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合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工匠精神生活化、具体化。因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持续和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履行公约、行为自律和他律的氛围来渲染熏陶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17]。如可以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外在表现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海报、线上媒体等多种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通俗易懂地明白工匠精神的内涵[18];开展先进企业文化、能工巧匠科学人生讲座、辩论赛等主题活动周,或与企业联合举办各种技能大赛,在校园文化中渲染工匠精神,从而使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从而实现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意识的转轨。
(二)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的工匠精神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高职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必须以产教融合为中心,必须构建以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19]。政府应该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相应的经费与政策支持,同时要发挥其引导者、管理者、监督者的作用来引领文科类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企业主要从企业管理文化、员工工匠精神培养、人力资源等方面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无处不在,同时要与学校构建一个水乳交融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学校要发挥其人才培养主要阵地的作用,结合行业与专业实际,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将工匠精神养成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并真正发挥作用。具体来说,首先,校企双方成立工匠精神人才培养专业教学委员会,校企双方真正参与到专业建设之中,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将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全程嵌入专业人才培养;其次,校企双方要共同开发教材,将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融入到教材中;第三,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素养的形成;第四,要建立师资互派、共享共用的长效机制,企业要定期派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授课,学校可派遣相关老师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此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实践教学经验。
(三)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匠师”教师队伍
优秀的双师型“匠师”其本身应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质、较高的职业理想、具有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等。在高水平双师型“匠师”教师队伍建设中,高职文科类专业必须突破傳统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构建企业技能大师、能工巧匠与校内教师紧密合作、双向交流的制度保障体系和长效合作机制。政府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提高双师型“匠师”教师入职标准,完善职称评定体系,建立激励机制,提供职后培训的专项经费[12]。学校与企业要构建双师型“匠师”教师队伍合作培养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要建立互兼、互聘、共享与双向流动的体制,校企双方为专业教师建设大师工作室、师资培养基地等多种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学校聘任企业能工巧匠、企业技能大师进校兼职教学,使学生与技能大师有零距离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专家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品质,企业要为专业教师提供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条件,让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在双师型“匠师”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方面,校企双方要共同制定考核奖惩制度,明确双师型“匠师”教师的职责和待遇。总之,高职文科类专业双师型“匠师”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持久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四)做好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将工匠精神嵌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精神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文科类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当通过顶层设计来实现培育的系统性、全面性与长期性,必须将工匠精神系统嵌入至高职文科类专业的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德育教育中的各个环节。一是在高职文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教学标准上必须体现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将工匠精神嵌入到部分课程中。二是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融入工匠精神元素。要结合行业、企业和专业特点,分析相关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工匠精神要素,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规范、素质要求列入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中,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素质[20]。三是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嵌入工匠精神的培育,特别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宣传涌现出来的著名工匠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并自觉践行爱岗敬业、德艺双馨、开拓创新、勇于创造、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等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程舒通.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背景、诉求与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17-20.
[2] 孔凡宝.浅谈技工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职业,2017,(13):46-47.
[3] 段晓聪,陈菲菲.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文科类人才“新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0):94-95,97.
[4]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5] 李德富,廖益.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进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6,(7):46—48.
[6] 朱厚望.论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5-7.
[7] 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5):92-97.
[8] 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
[9] 佟艳芬.论新经济常态下的"工匠精神"培养与创新创业改革[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6):11-13.
[10] 薛栋.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8-12.
[11] 杨力,陈焕章.我国工匠精神研究述评[J].成人教育,2018,(4):57-61.
[12] 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13] 孔德忠,王志方.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7,(11):73-75.
[14] 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60-64.
[15] 张芳,张诤言.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涵育研究——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90-91.
[16] 张卫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类专业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7,(29):13-17.
[17] 张旭刚.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13):28-33.
[18] 许应楠.职业院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10-13.
[19] 陈超群.“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3):6-9.
[20] 代锋.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8,(6):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