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带一路”倡议让我国企业走出去承建国际工程项目成为新常态。制约国际工程项目承建的关键瓶颈主要在于人才。文章首先对“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从七个方面给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应对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
一、引言
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伟大倡议蓝图的提出,为我国企业纷纷“走出去”承建国际工程项目带来了极大的机遇[1]。在“建设—转让”(BT)“建设—经营—转让”(BOT)“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及“工程总承包”(EPC)等方式下,我国企业积极承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电力工程项目、海洋工程项目、铁路公路工程项目、港口机场工程项目[2]。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签订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合同7200余份,合同金额达1443.2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承包国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的54.4%,同比增长14.5%,完成营业额855.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0.7%,同比增长12.6%。近年来,中国企业承建“一带一路”国际工程项目呈现出以下五个特征:一是承建规模逐年扩大;二是承建速度逐步加快;三是承接领域越来越广;四是承建竞争力逐渐增强;五是“走出去”的承建企业越来越多。
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现状
我国企业“走出去”承建“一带一路”国际工程项目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工程项目合作程度越来越深,合作领域越来越广。但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即使像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电建、中国中铁、中国中车等这样的特大型企业,随着它们在国际领域的业務不断拓展,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数量也亟待增加,质量亟待增强。国际工程不同于国内工程,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人才来管理。我国承建的国际工程项目中不仅包括国内工作人员,还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当地的工作人员,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的不同增加了管理人员的管理难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包括能够长期适应国外工程管理岗位;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与国家荣誉感;具有良好的国际工程职业道德素养;扎实的国际工程技术能力和背景;良好的外语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激励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快速决断能力和临场处置能力;较强的组织资源协调与管理能力;熟悉国际商务、法律法规及风俗习惯等。行业与企业调研后发现,尤其缺少具备上述综合素养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更加缺少具有多年国际工程一线项目经验的指挥人才以及能够承担对“一带一路”国家当地员工进行培训和指导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多元化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急需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是高校、企业与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
(一)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设立企业冠名班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企业根据实际用人需求,向高校提交人才培养的订单,是一种“按需生产”的人才培养方式[3]。企业需要什么性质的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性质的人才,不存在人才培养的资源浪费,可以较好地做到人才培养的有的放矢。最初德国采用“订单式培养”的实习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其整体教育体系和优良产业结构基础之上。事实证明,德国的“订单式培养”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推动并让德国的工业体系领跑于世界行业多年。德国广大的企业非常热衷于向高校提交它们需要的人才订单,其中很多是市场上短期难以找寻的特制式、零散式人才订单。可以说,“订单式培养”模式有效地帮助了企业解决用工难题,实现了教学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
针对“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可以在高校设立专门的企业冠名班。例如设立“中国铁建班”,就是中国铁建向高校下订单培养“一带一路”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企业冠名班将人才培养与训练从企业前移至高校,缩短了新员工的适应期,降低了企业人力成本。冠名班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学生中的口碑。企业与高校只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管理方面共同协商好,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做好互动交流,可实现冠名班的“双赢”。
(二)采取针对式培养模式,开展短期专题培训
“针对式培养”模式是针对某个行业、某种工程项目、某种岗位性质而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前文说到的,我国企业积极承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电力工程项目、海洋工程项目、铁路公路工程项目、港口机场工程项目、农业工程项目等等。那么高校就可以针对电力、农业、水利等行业培养,针对海洋工程、铁路工程、机场工程等项目培养。“针对式培养”模式需要高校做好一线市场调研,避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窝蜂”现象与无序竞争,防止人才供应的扎堆与人才荒的两种极端现象。
短期专题培训吻合“针对式培养”模式,高校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海洋工程、铁路工程、机场工程等项目开展短期专题人才培训。例如由中国电建承建的巴西的美丽山二期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高校可以为该工程开设特高压工程项目的短期专题培训班。又如中国中铁承建的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及河道疏浚工程,高校可以为该工程开设桥梁与河道工程项目的短期专题培训班,专门为该工程进行人才培训。
(三)采取急诊式培养模式,向专家“把诊问脉”
“急诊式培养”模式是我国承建企业遇到建工程项目难题时,临时派驻技术、管理等相关项目组人员赴高校进行培养上的“求医问药”。该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防止“病急乱求医”现象,要选好心仪的高校、匹配的专业、资深的专家教授进行把诊问脉。鉴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与地理[4],而且不同国家对工程项目的要求与理解不尽相同,因此,我国企业在承建国际工程项目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实属正常。
针对“急诊式培养”模式,企业与高校可以联合展开专家咨询研讨。企业员工带着“一带一路”工程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难题,在专家咨询研讨会上好好地“求医问药”。主要解决以下六个W一个H。什么工程的问题(Who)?什么性质的问题(What)?怎么产生的问题(How)?项目哪个阶段的问题(Which)?什么原因产生的问题(Why)?项目什么部分产生的问题(Where)?项目进展到什么时候产生的问题(When)?等等。
(四)采取定制式培养模式,设置个性单元矩阵
不同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具体用人单位需求人数较少、岗位较分散、性质较特殊的特征,“定制式培养”是高校在做好市场调查、企业走访调研后,研究选定某些特定人才需求的工程企业单位为合作伙伴。高校与企业双方在平等互惠的前提下签订“定制式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合同,依据合同规定实施定向人才培养,并向选定工程企业单位提供所需特定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工程企业众多,不同企业各有特点,高校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当地工程企业为合作伙伴,为其培养特定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
针对某些特定人才需求企业与特殊需求岗位,可以开展个性单元矩阵进行国际工程项目人才培养。例如针对国际工程项目的菲迪克合同(FIDIC)的学习,以解决如何应用和实施FIDIC合同条件,提高工程承包风险防范意识,解决国际工程合同纠纷,增强项目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提升我国承建企业在“一带一路”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采取互补式培养模式,建立“校中企”与“企中校”
“互补式培养”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各自不足,双方对人才培养共同负责,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势互补。高校充分利用自身的理论优势、师资优势与体系优势,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岗位优势、实践优势与市场优势。高校与企业的“互补式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理论联系实践的优势。在人才方案的制订上,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拓展课,优化好“理实一体”培养时间,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有机结合,形成“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糅合培养。
“互补式培养”模式可以通过“校中企与企中校”来实现。“校中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企业进学校、车间设课堂的人才培养方式,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糅合。“企中校”由工程企业提供教学场所、设施设备、专业师资、顶岗实训等,高校参与教学管理,采用“半工半读”或“模块教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与企业的“互补式培养”把“校中企”与“企中校”的二者优势互补,避免了二者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
(六)采取外包式培养模式,联合中外高校资源
外包是指做好自身核心事务,把非核心的事务模块与流程交由其他专业机构完成。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国际工程项目存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特征。因此,单一高校里很难培养出一种可以通吃天下的项目管理人才。“外包式培养”模式就可以解决上述难题,我国高校根据市场需求,把人才培养的某些环节外包当地高校代为完成。例如中国高校跟欧洲高校合作,可以培养出适合承建欧洲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人才;若跟非洲高校合作,则可以培养出适合承建非洲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与地区开展国际工程项目,涉及东盟、西亚、南亚、中亚、独联体与中东欧等多个国家与地区。需要我国高校对“一带一路”的国际工程进行调研,了解这些工程项目的进度与人才需求,了解工程项目所在地的高校特征、师资情况、专业设置等。双方根据校际联合培养合同,共同为“一带一路”当地的工程项目培养符合实际需求的项目管理人才。
(七)采取分段式培养模式,开展中外校企合作
“分段式培养”是高校把国际工程项目人才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理实一体培养阶段,把书面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校内实训培养阶段,与企业合作设立校内综合实训室;校外企业顶岗培养阶段,根据企业需求,灵活安排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有些阶段可以在校内进行,有些阶段需要在校外进行,甚至有些培养阶段需要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要求,跟工程項目所在国的企业结合进行联合人才培养。
高校把学生放到国外企业进行跟岗实践是个大胆尝试,也是人才培养真正融入“一带一路”的体现。在学生走入工作岗位成为准职业人之前,就让他们提前熟悉“一带一路”国际工程建设岗位,了解国外企业对工程项目的要求与规则,熟知他们的做事风格。这样做有利于今后与国际企业的更好合作,熟悉国际同行竞争者的做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蓝图的提出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5],它必将为实现中国梦作出重要的经济贡献。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承建国际工程项目,而这一切的兴起需要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作为支撑。高校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承建的国际工程项目领域越来越广,需要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越来越优。为“一带一路”国际工程项目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是一个持续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徐博文.职业教育耦合“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及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33):25-27.
[2] 戴军.“一带一路”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素质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7):168-169.
[3] 张彤.民办高校日语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2):126-128.
[4] 徐飞.“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2):45-46.
[5] 郭蔓娜.“一带一路”视阈下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J].河北职业教育,2018,2(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