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9-05-24 07:47滕立松
求知导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培育途径规则意识体育教学

摘 要:受社会关注度、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兴趣、体育课课时、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高中体育课中学生规则意识培养困难重重。为改善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现状,文章作者对部分中学512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12名学生中仅有33.20%的学生明确规则制定标准,30.08%的学生了解规则,36.72%的学生认同规则。学生的规则认识程度低,教学实践中规则落实得不理想。这是体育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规则意识;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B84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5-0012-04

规则是指各项规章制度,它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继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规则意识是指大家自觉根据各项规章制度而形成的习惯。社会、家庭、学校等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如社会上的人都知道要遵守规则,但罪犯并不在少数,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了解规则但规则意识弱,规则意识不足以支配行动。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更应当注重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实际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差,也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关注。体育活动的运动实践量要远超于其他学科,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利用体育规范帮助学生培养规则意识,可规范学生的生活行为方式,尤其是自我行为控制力差的群体。

因此,体育教师应当设计好遵守、执行规则的主题,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规则的制定,通过集思广益,共同构建简明、科学、公平的体育规则,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一、研究主题、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主题与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主题是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调查对象是512名高中生,其中男272名,女240名。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此方面实践研究的结果与进展,以新研究内容为出发点,避免研究成果重复)、行动研究法(对当前体育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现状进行整理、调整,并通过经验总结,提出问题改善途径与策略)、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整理资料并总结经验,优化研究方案,丰富理论成果)、数据统计法(调查数据常规统计与整理分析)。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现状

1.规则的认识程度低

体育课堂规则多样,涉及道德、学习、人际及安全等方方面面,因此规则制定也大多以学生为主体模式,一改以往根据教师素养及喜好制定的弊端。在对512名学生体育课规则认识程度调查结果中显示,仅有33.20%的学生明确规则制定标准,30.08%的学生了解规则,36.72%的学生认同规则,学生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其遵守规则的自觉程度,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对512名学生的规则意义进行调查,通过学生讲述发现:认为规则是为了保证体育活动安全的学生占26.17%;认为规则是确保体育活动有序进行的学生占23.75%;认为是尊重人权表现的学生占23.63%;认为具有其他意义的学生占5.27%。数据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可见学生对规则意义的了解相对浅表化。

2.规则落实得不理想

体育规则实施的受益者主要为学生。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集合规则(见图2)、学习规则(见图3),以及安全规则(见图4)方面意识并不强。

三、影响学生规则意识形成的因素

1.教师因素

体育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直接受教师有意识、无意识的培养影响,包括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及严谨,规则讲解是否简明、清晰等,以及教学手段是否合理、科学等。

2.教学过程因素

学生规则培养是需要有组织、有目的的。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体育规则是否符合学生年龄、教学计划、心理状态等。为此任课教师要明确掌握体育规则,根据活动内容、教学进度等,结合教育手法,难度适中、简明扼要地诱导学生接触体育规则,并主动遵守规则。

3.学生心理因素

(1)学生对规则的动机。人的意识培养离不开动机,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对体育规则的认识、掌握都是需要动机的,这也是学生体育规则意识培养成效的关键。只有端正学生规则意识培养动机,才能保证规则意识培养的效果。

(2)学生对规则的情感。情感是人与需求间的体验,依附客观现实的需求产生,当学生对体育规则产生迫切感时,才会认识体育规则的重要意义,认为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从中不断产生提升自身规则意识的情感。另外,注意力也是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因素,而学生对教师讲解、演练的注意力主要受心理活动影响,对此灵活运用教育方法,提高学生注意力,才能让其快速地掌握体育规则。

(3)学生思维与性格。思维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附實践活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发现体育规则问题,调动学生接触体育规则的兴趣与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体育规则问题、独立解决体育规则问题的能力。性格决定看待客观现实的态度以及生活行为方式等,是一种相对突出的心理特征。但是性格在接触体育教学过程中也是会不断变化的,对此,教师需根据学生性格等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学生意志与情绪。自觉确定目的主要依靠意志完成,然后随目的控制行为方式。坚强的意志应当是严于律己的,而这些果断、自觉的意志表现,也是达到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目的所不可或缺的。对待事物的态度体验,就是所谓的情绪,它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兴趣、技术掌握能力、规则意识培养等。

四、提高学生规则意识的对策

规则是为群众自觉遵守而制定的,为保证体育教学有序开展,规则制定需要师生共同完成,使其体育规则制定科学、民主。同时,规则制定需涉及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安全、道德、言语及秩序规则等。

1.常规意识的明确性

(1)定好集合环节规则。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队形队列常常被大部分体育教师忽视,他们是将集合任务分配给班干部。体育委员集合好后会象征性地向教师报告,随后展开下一环节。介于班干部的威严、学生对室外活动的积极性等因素,在集合环节,学生间相互议论、站姿随意、队形不整齐等问题普遍存在,时间久了,学生也忘记了遵守集合快、齐、静的规则了。另外集合环节的站姿矫正、稍息标准等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环节,也被大部分体育教师忽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体育教学的开端,规则执行情况直接影响教学氛围,以及学生对体育规则的认可程度。为此,在体育课集合环节,均需按集合规则执行,让学生意识到规范集合不仅仅是对教师的尊重,更是对自身体育素养的培养、提升。

集合环节可采取榜样示范规则,而榜样不仅包括教师榜样,还可以是学生榜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严格要求学生在集合环节遵守各项规则,包括着装、集合地点、集合时间等。

(2)充分落實学习规则。学习是保证体育课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学习环节的规则制定与落实不可忽视。为保证学生在学习环节做到认真看、听、练,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可采取指定措施,如赏罚分明强化规则。研究表明,大脑对经历的事情、看待事物的情绪,以及思考问题、做过的动作等,可以短暂地保存在大脑内。学生听过、看过、练习过的体育知识也是短暂的,为保证学习效果,还需后期采取保持、再认。同样培养规则意识,也需要不断巩固。对自觉遵守学习规则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表彰,对不自觉遵守学习规则的学生给予适当惩罚,不断强化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继而使其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3)充分落实练习规则。练习环节决定学生技能掌握程度,为保证学生自身安全,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规则。学生了解、制定、掌握规则的同时,更应当学会应用规则,最终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比如,在练习颠球时,教师活动包括整理队伍、向学生问好,掌握本课内容、要求,口令调动队伍,领跑并示范动作,以及及时评价、言语指导等。学生活动包括快速集队,学生可分成四列横队集合,向教师问好,明确练习内容、范围、危险动作、安全动作要领等。为保证颠球质量及自身安全,需明确颠球时触球肢体部位。颠球节奏太快会影响颠球高度,所以可采取节奏操方式,跟着教师做颠球动作,按节奏进行模仿。另外注重颠球时的腿支撑点,根据教师口令指挥、及时评价、言语指导等进行训练与难度提升。为保证颠球训练有序进行,学生需明确犯规、违规的原则,并主动遵守规则。

(4)强化过程安全规则。体育课中活动内容广泛,运动强度不一,运动器材多,对此,安全注意事项也相对多样化。任课教师应当按照《体育课上课规则(学生)》进行,如在展开投掷训练时,铅球、铁饼等投掷易造成手肘拉伤,对此,所有活动要按教师的口令指挥进行,集中注意力不得马虎,与教师做好沟通。在投掷标枪时,介于体育器材坚硬沉重、尖利,在运动前,教师需发放安全活动手册,让学生了解投掷注意事项与动作要领,禁止学生擅自行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保证自身安全,也是保证他人生命安全。如在进行跳高或单杠练习时,禁止其他同学在训练场所嬉戏打闹。在器械下方备好安全垫子,厚度、宽度应符合安全标准,保证训练者头部、关节不会接触地面。很多学生会因为操作技术或是心理素质问题,握杠时双手打滑,对此难度较大的活动需要学生掌握基础技术后再进行训练。

另外,在体育课比赛上,更应当具备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如严格遵守体育课纪律,服从教师口令指挥。无比赛项目的学生,应当具备基本赛场安全规则,禁止在赛场上打闹、穿行、逗留,远离比赛场所,在安全地点观看,避免被投掷物砸伤、击中,或是与比赛学生相互碰撞。参加体育活动前需做好热身运动,保证身心处于最佳比赛状态。大部分的学生易忽视准备活动,在仰卧起坐等环节造成脊柱拉伤等问题。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有奖问答方式,让学生了解赛前准备活动的要领、注意事项及意义,让学生充分领悟体育活动安全规则。不同季节活动量、训练内容要适当调整外,任课教师也应当时刻提醒学生注意防寒保暖。

2.规则制定的可操作性

被学生理解、接受的规则才会外在遵守,通过后续的巩固形成主动遵守的习惯。因此可操作性的规则最为关键,表明学生可以遵守并执行。规则条例言语需明确,如“体育课着装需规范”,规则界定相对模糊,学生理解不明确,规则遵守、执行作用相对不明显。又如“体育活动需全员参加,缺席扣分”,这一规则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应当根据不能参与体育活动或是缺席学生实际情况做出决定。规则的不合理性,也降低了学生对规范的认同程度、执行效果。又如“体育课禁止研讨”规则,则明显限制学生体育思维发展,不利于良好体育活动氛围的营造,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强化起抑制作用。体育课教学多在开放场所,不同教学情境,学生感受、观点不同。学生积极进行体验,表达观点,更利于体育规则的完善。另外,可操作性的规则,是师生共同制定的,更利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任何体育活动的开展,都应该按照以下步骤: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检查调整错误—根据学生情况提出练习要求—选出最佳小组。在组织比赛中,可以达到检查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自我表现能力、熟练体育活动技能、培养遵守公正竞争的习惯、体验失败与成功,帮助学生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及形成遵守体育规则的品质的目的。

3.规则表达的准确性

活动规则解释相对烦琐,对此完全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图示进行解释,如箭头指示,学生会第一时间明确活动方向。包括消防危险警示等,可起到言语表达不能代替的解释效果,对学生的视觉、思维起到刺激、构建等作用,也提高了体育规则的人性化,更易被学生领悟、接受。基于学习方式角度分析,言简意赅的图示解释,可减少学生接收规则信息反应的时间,提高学生活动效率。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规则意识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声音解释传达规则。与图示一样可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如比赛开始的吹哨声、啦啦队上场提示声等,均可有效传达规则。

4.培养方法的多元性

对学生规则意识培养是复杂且烦琐的过程,鉴于学生个体差异,主动遵守规则意识的契机也不同,传统的说教方式,并不适用思想差异的大学生,长期如此,会增加学生对体育规则意识说教的反感。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将各种规则教育穿插于各个体育活动、教学环节,采取讲解示范法、实践法、纠正错误法、评价激励法、小组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育等方式对不同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养也不是无秩序的,需要体育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评价,帮助学生提升规则执行能力。遵守规则行为意识是需要通过外在培养与自主提升过程的,两者缺一不可,但外在培养环节更加重要。为实现学生自觉遵守规则,严格检查、客观评价必不可少。为实现检查评价的公平性,需制定各项评分标准。体育教师可通过课上监督结果,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规则遵守情况进行评分。为避免任课教师根据个人喜好评分,降低检查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保证学生表现评价公正。

5.培养目的的针对性

为确保规则意识培养的有效性,在体育课教学中,第一,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展开有计划的规则意识培养情境创建,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重复强调各个体育活动需遵守的规则,引导其初步形成规则意识。第二,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学生所处情境、心理特征以及规则意识培养目的等,采用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如一带一活动,让学习效率高的学生主动帮助学习效率低的学生,并严格按照观察引导、诱导表达、模仿练习、设疑、自练、参与比赛、互相评价、互相激励的过程学法,培养全体学生的规则意识。

6.强化规则的重要性

学生规则意识的欠缺,主要在于缺乏主动遵守规则的环境、动机,以及培养规则意识的紧迫感。调查结果显示,60.74%的学生对体育规则无认同感,学生不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所以当下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了解、感悟规则。

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障碍跑接力跑活动,活动内容为四人一组,每小组自主安排成员分别完成指压板、跨栏杆、重力障碍跑、钻体操垫四个环节。第一个完成指压板跑的学生需向第二个要完成跨栏杆跑的学生击掌作为开始标记,依次完成比赛。刚开始教师并未说明比赛规则,只有先完成接力障碍跑的小组获胜。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学生纷纷展开作弊技术,包括妨碍他组成员,增加重力障碍物负重等,随后各个小组对赢取比赛胜利的小组纷纷不满,认为其胜之不武。这时学生纷纷指责教师未说明比赛规则,抱怨游戏不公平,此时学生才意识到当前情况下制定游戏比赛规则的重要性。随后教师让有比赛经验的学生制定比赛规则,包括不能阻碍他人、要在指定跑道进行、禁止串跑道、无比赛项目的同学禁止穿行跑道等可操作性的规则也逐渐被提出来,学生自主制定的规则,在认同感、民主性等方面也更强。在课程结束后,让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感悟,学生纷纷表示,遵守规则、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 要的。

体育规则是体育活动参与者所必须遵守的准则,为了不违反体育法律,教师需要引导學生注重体育规则与体育法律的关联、区别(见表2),为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体育规则可以适当调整,但体育法律不得随意修改。体育规则只适用于体育活动参与者,体育法律则适用于体育社会活动相关者,显然适用性更加广泛。体育规则违反者多采取警告、降低比赛资格等方式处理,体育法律违反者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两种违反后果存在差异。为避免学生触犯体育法律,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展开体育规则意识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7.注重培养环境设计

相对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压迫感会相对减小。任课教师也应当放下师道威严,以朋友身份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对于身体素质差、反应慢、不了解体育规则的学生不能嘲笑,应当鼓励体育素养好的学生去帮助或带动学生进步。师生共同对学生运动进行规范指点,引导学生领悟规范动作要领,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下团结互助,共同提升体育规则意识。在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各显其能,保护学生个性、张扬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体育规则并提出整改建议。

如在讲解跳跃课程时,在开始部分需进行常规教学安排,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讲解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准备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立正、稍息、左右转体等队形变换活动集中学生注意力。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采取动物模仿、师生互换讲解动作要领等方式,提高学生动作要领掌握能力。

五、结语

学校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摇篮,体育教学在教育体系中担任重要角色,而体育规则培养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学习体育知识的关键。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当前规则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身心特征等,在体育活动、教学中逐渐渗透规则意识,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1]吴振生.体育教学应加强规则教育[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4(Z1):180-181.

[2]聂振财.规则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中旬刊),2011(8):71.

[3]孙健.浅析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253,255.

[4]张奎.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J].江苏教育,2013(33):44-46.

[5]陈志坚,胡会兰,徐燕燕,等.体育课堂融入规则教学的实例分析及建议[J].运动,2014(11):118,148.

[6]尤力鹏.论体育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版),2015(2):99.

作者简介:滕立松(1979—),男,黑龙江密山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培育途径规则意识体育教学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