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雁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先人们历经世代发展,所保留下来的宝贵经验。新时代的中学生有义务继承并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初中历史教学,对教学资源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传统文化;渗透;因素;理念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
(一)思想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影响,以及其深厚的思想内涵。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中,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中国梦”的理解和追求便各行其是,如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所提出的改良变法;孙中山先生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等等,虽出发点和立场等不同,但都是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在国家危亡之际,想让自己国家的落后现状有所改变,可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二)基础性
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过去所出现和发生过的人和事,以其所产生的影响为自己形成一定的历史意识,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历史意识是历史知识传递过程中所形成的,这一点尤其在一些文学作品和历史史实的区别之中体现的更加明显。例如,在“三国鼎立”中,讲解赤壁之战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了解的往往是《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而这与真实历史中的赤壁之战是完全不同的,参考《三国志》中的曹操形象,精通战策,手不释卷,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考究所选历史材料的真实性,端正学生的历史学习意识,严格区分文学与史实。
(三)人文性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史实,还要逐渐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够长远发展。例如,南宋朱熹所提出的理学,就是先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但其同时又是与自然共存的,所以人只有在遵循自然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生活活动,才能够安定和谐。
(四)综合性
历史进程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总结,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特征的方方面面;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历史又是一些事物联系的总结,从古到今,共同发展且相互影响。纵观历史,没有任何时期中的一个事物或者事件是独立存在的,深究其内在,都会发现它在其所在的历史时期中有它的一些作用,并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比如许多地区流传下来的家谱,这一习俗就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早期的宗法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天子的权力,而后逐渐演化为了记录家族血脉传承的一种方式。
二、初中历史课程的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吻合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输送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等。在历史长河中,德育教育也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如“进德修身乃齐家之本”,一个人的道德才是其发展的基础,每个人虽然对于社会、历史和其他一切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观点,但又会因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人生经历的共同之处,对一些事或物形成一些相同的认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历史这门课程让所有学生形成正确且积极向上的社会历史观。例如,在“戊戌變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坚持为变法牺牲,正是体现了这些人想要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更多国人,并表明自己的信仰。再如,同时期的“公车上书”,甲午中日战争后结束后,中国战败,紧接着,1895年春,乙未科的进士们在北京结束了会试,正在等待发榜,而《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并赔款白银两亿两的消息突然传至,使得在京应试的文人举子们群情激愤。4月22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在都察院门前请奏,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拉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这一史实的阐述正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强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在学习和反思中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从而形成明辨是非的价值观。例如,在讲解“隋唐时期的文化”部分知识中,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唐朝时期的两位高僧:鉴真和玄奘。鉴真和尚多次东渡失败,还因劳累过度导致双目失明,但其仍未放弃,坚持进行第六次东渡,最终抵达日本,而其对于日本的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等多方面也都起到了深渊的影响。与鉴真不同的是,玄奘法师是为了学习更多的佛教文化,于是也在克服了千辛万苦之后到达了印度的那烂陀寺,最终得到了佛教的精髓。返回大唐后,将数量众多的佛教经文,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带了回来,为唐朝时期乃至今后的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由其弟子所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也成为了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从这二位高僧的人生经历中不难看出,只要坚定自己的目标,为之不懈努力,最终一定能够成功,造福后代。
四、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分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所涉及到的主要教学资源,在新课改背景下,新教材中在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具体地了解多民族的发展,而其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就是教学重点之一。具体分析如下:
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较多的是中国古代史部分,首先,七年级教材中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原始的农耕生活”“华夏之祖”“灿烂的青铜文明”“中华文化的勃兴”等等,如其中夏、商、西周三朝是中华文明的形成阶段,而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商周时期文化的代表,极大影响着之后社会的发展。青铜制造业反映着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甲骨文则是中国历史发展从传说到有确切文字记载的象征,因此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等相关内容是对于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国历史发展及思想文化演变历程的重要一点。在之后的“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百家争鸣”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儒、墨、道、法等多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其思想内容,了解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其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学生形成关心国家命运和发展的理想人格有着积极作用。在“汉通西域丝绸之路”中,介绍了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这一部分知识需要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其影响,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多种文化交流碰撞的新局面,同时也应该感受到张骞等人不畏艰险的进取精神。在“昌盛的秦汉文化”中了解造纸术,以及华佗、张仲景对于中医学方面的贡献,还有《史记》的问世,道教和佛教等宗教文化的产生。在“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中,阐述了该历史时期在农业、数学、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在于让学生体会和感受科学与人文在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对于国家多元文化的认同感。
综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需要落实到各个方面,而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历史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更要发挥其育人功能,教师也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营.谈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合[J].华夏教师,2018,(32):72.
[2]曹瑜.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渗入初中历史教学之中[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55.
[3]李建虎.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的渗透[J].学周刊,2016,(29):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