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襄阳的传统文化是襄阳古城特有的魅力和底蕴,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襄阳市城区现存的传统文化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襄阳市;传统文化;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12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2-0061-02
一、 引言
传统文化是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注重现代化知识,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襄阳这座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同样也面临着此类问题。作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居民对其认识不断减弱,因此,如何实现对襄阳传统文化的傳承与发展,是襄阳市城市发展进程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随机抽样方式,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问卷有效率为 97.14%。从年龄结构层面看,约有80%的被调查人员的年龄在22岁以下;从学历层次层面看,参与调查的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到95%,高学历的年轻人是襄阳市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也是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关键,故为本次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参与调查的人员中,襄阳籍和非襄阳籍的比例约为3∶5。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被调查者对襄阳传统文化现状的看法与建议;被调查者对襄阳传统文化具体内容的了解。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首先对研究对象对于襄阳市传统文化的整体满意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襄阳籍和非襄阳籍的被调查者对于襄阳市传统文化的了解途径和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被调查者对襄阳传统文化现状的看法与建议
在对襄阳古街道文化保护和开发模式的满意度调查中,满意程度比较高的仅占13.24%,说明襄阳的传统街道的保护和开发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没有为传统街道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以北街为代表的古街道开发一题的反馈中,仅有44.85%的参与调查的人员认为北街可以凸显古城和老城的特点,说明北街已经无法完全凸显古城老街的特点,过度的商业化氛围已经掩盖了其作为一条传统老街的韵味。在目前对襄阳传统文化保护的满意程度的反馈结果中,表示满意的仅为20.59%,说明襄阳市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足,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襄阳市传统文化的保护现状堪忧。
(二)了解襄阳传统文化的途径
了解襄阳传统文化的途径,有77.21%的人通过网络媒体,60.29%的人是通过市内广告宣传、交通工具广播或电台广告宣传了解到传统文化,通过文献、纸质媒体等其他方式了解的较少,说明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新媒体的接触比较多,相反,文献和纸质媒体面向的人群相对来说比较少,这一结果的产生也与我们的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有关。
(三)对襄阳传统文化了解的具体情况
对参与调查的襄阳籍研究对象而言,他们对于襄阳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表示自己比较了解的为31.91%,而在参与调查的非襄阳籍研究对象中,对襄阳文化不了解的达到 36.71%,说明襄阳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上存在不合理之处,忽略了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没有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做到应有的文化宣传,在城市中没有形成较好的文化氛围,成为人们对襄阳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1. 襄阳传统文化种类了解情况分析
对于调查的各类文化,三国文化、古城文化的了解率高达86.76%、84.56%,名人文化也达到了60.29%(见图1),原因可能在于襄阳名人诸葛亮和古城墙建筑带来的影响。相反余下的诗词文化、民俗文化特别是码头会馆文化、宗教文化了解比例很低,可能是由于这些文化元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周围的环境中,体现得很少,相关部门宣传也不够,人们对这些文化没有亲身的接触和主观感受,因此认识不足。
2. 襄阳传统文化建筑了解情况分析
对于襄阳的传统建筑,了解率最高的是古隆中,其次是北街、习家池等,这些都是经过开发,比较成熟的景区或古迹,其他大多数文化建筑比如马跃檀溪遗址、抚州会馆、大成殿等,了解率都很低。这些大众了解程度不高的建筑基本上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开发,保护力度严重不足,并且散落在居民区。调查结果表明,想要提高大众对这些传统文化建筑的认知,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开发和保护。
3. 襄阳诗歌文化了解情况分析
对襄阳籍诗人的了解,一个都不知道的高达参与调查总人数的25%,在所知道的襄阳诗人中,91.68%的人提到孟浩然,其次是米芾、陶渊明、诸葛亮、杜甫等。同时,在对襄阳的诗歌了解程度的调查中,一首都不了解的也高达19.85%,其实大家对诗人和古诗都有了解,但是却不知道哪些是和襄阳有关的。这就说明,襄阳市诗歌文化的传扬工作并不到位,大众对其的了解程度过低,这对今后加强诗歌文化的传承和氛围的营造提出了要求。
4. 襄阳名人的了解情况分析
在所调查的襄阳名人中,知名度最高的是诸葛亮,其次是孟浩然、米芾和刘秀,其他名人,甚至是襄阳十大名人中的庞统、卞和、王粲等,半数以上的人都不认识(见图2),原因可能在于知名度比较高的诸葛亮与隆中、米芾与米公祠小学、刘秀与汉城,都有着与之匹配的文化空间,在日常生活中对大众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说明文化的传扬和城市的结合也很重要。
5. 襄阳传统饮食了解情况分析
在襄阳的传统饮食了解情况调查中,襄阳籍人员对牛肉面的了解率为100%,非襄阳籍人员的了解率也达到了 86.08%,由此,大众对于牛肉面的了解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其次是黄酒、大头菜、宜城大虾,襄阳籍人员的了解率在80%以上,非襄阳籍人员对这些传统饮食的了解率约为50%。这说明,襄阳的传统饮食的推广还不到位,以至于非襄阳籍的人员对于传统饮食的了解程度远低于襄阳籍人员。其他的饮食大众的了解率都比较低(见图3),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了解率比较高的都是比较常见、市场销售比较多的饮食,相反,比如金刚酥、石花奎面这些了解比例较低,原因可能在于这些传统饮食的生产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众对它们的评价标准也不一致,导致这些饮食的市场推广情况不理想,大众对它们的了解也偏少。
四、 结论与建议
(一)对襄阳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原因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襄阳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为什么当代人对襄阳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会如此匮乏呢?分析其原因可归纳为下列几种。
1. 文化宣传力度小,了解途径缺乏
襄阳传统文化的范围很广,涉及饮食、诗歌、街道、建筑和古城等文化,种类比较多,但也因为如此,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就仅仅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加上大众缺乏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虽然当今社会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获得各方面知识的途径都是多渠道的,但是大多数的传播渠道如杂志、多媒体等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并不多。再者,襄阳市本身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就不大,这就造成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接触过少。
2. 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不到位,没有形成文化系统
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多数了解率低的传统文化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开发,比如建筑文化中的绿影壁、马跃檀溪遗址等,这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位于居民区内,没有进行系统的开发,显得很荒凉,久而久之,这些传统文化就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又如襄阳的九街十八巷,对于襄阳古城来说,古街道本来是体现城市魅力的一个有利途径,但是没有专门的保护,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的定位,以至于现在的九街十八巷已经没有了古街道特有的魅力,太过商业化,文化氛围不浓,渐渐不为年轻人所知。传统饮食的发展受限也是由于没有一个特定的生产流程和优劣评定标准,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销售,所以传统饮食的宣传和推广比较困难,了解的人比较少。
3. 大众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没有了解兴趣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知识信息爆炸,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大多数人都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上,基本没有时间来细细品味传统文化。再加上,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隐性的、长期的,所以大多数人看不到传统文化的益处,认为对自己的日后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且,现在更多的人习惯于“吃快餐”,而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人都放弃了对它的学习。
(二)改善措施
1. 利用好宣傳工具,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大众对新媒体的接触更多,所以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这个渠道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用大家乐于接受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带入我们的生活中,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可以加深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其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关部门可以多多组织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让大众可以参与进来,比如诗词竞赛、襄阳传统美食品尝大会等,调动大众积极性的同时,也能让襄阳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提高民众对地域文化的认知。
2. 对襄阳城区的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系统开发
对于一些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文化,不应该让它单独存在,可以结合这些文化的历史背景,将相关的文化结合起来,组成一个体系,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一些专门的开发,让它们发展成具有参观价值的文化体系,这样更有助于居民对其进行参观和深入的了解,从而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传统文化。
3. 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
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在学校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识、了解和学习,同时可以起到文化宣传的作用,襄阳的米芾小学就是一个宣传和发展书法文化比较成功的例子。同时,学校也应多开设相关的文化传统文化的讲座、交流会等,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以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可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传统文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精神,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传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叶永翠.广州青年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7(28).
[2]李茂松.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域传统文化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7(4).
[3]陈晓芸.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总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1).
作者简介:
冯诗格,湖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