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乡村民宿减贫效应现状调查与启示

2019-05-11 21:10李小玉易田赛轩
市场周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现状调查启示

李小玉 易田赛轩

摘 要:乡村民宿因其投资相对较小、收益快、风险和行业进入门槛低等特点很快发展起来,它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以张家界部分乡村为调查地域范围,从民宿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环保效应三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对现状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张家界乡村民宿;减贫效应;现状调查;启示

中图分类号:F719.2+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2-0014-0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美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返璞归真的生活、有特色的民俗传统文化已然成为游客的核心吸引力,乡村旅游成为人们乐意选择的方式。作为能提供食、宿、娱活动载体的民宿,因其投资相对较小、收益快、风险和行业进入门槛低的特点很快发展起来。截至2017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张家界的民宿已达1100多家。民宿的发展不仅是村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手段,更因其延长客人的停留时间而产生了产业联动发展作用。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张家界乡村民宿减贫效应现状调查,旨在了解其效果现状,为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 乡村民宿的减贫效应测评内容设计

国内外关于减贫效应的研究都是围绕着单一的经济层面展开的,随着人们对于贫困认识的不断加深,减贫效应的测评开始朝着多层面发展,有经济层面的,也有政府层面和人力资本层面的。在综合考虑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民宿实体特点,本文的减贫效应测评内容设计为三个方面,即一是民宿发展的经济减贫效应;二是民宿发展的社会效应减贫;三是民宿发展的环境效应减贫,总共13个二级指标,其中经济效应二级指标为:总收入、民宿收入、人均纯收入、贫困人口退出;社会效应二级指标为:思想的转变、品牌意识、就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政府参与民宿发展、行业人员知识素质等;环境效应二级指标为: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行为等。

二、 张家界乡村民宿发展的减贫效应现状测评

(一)问卷的设计

根据减贫内容体系,调查问卷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和民宿从业经历,目的在于了解民宿发展的减贫效应是否在性别、年龄、學历、职业、收入和民宿从业经历方面存在影响;第二个部分是经济效应的四个指标,分别是人均纯收入、总收入、民宿收入、贫困人口退出,目的在于了解民宿发展的经济效应增长情况、民宿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变化以及在脱贫减贫方面的经济贡献;第三个部分是社会效应的六个指标,分别是:就业、思想的转变、品牌意识、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政府参与民宿发展、行业人员知识素质,目的在于民宿发展对就业、村民的教育思想与品牌意识等的转变、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政府参与民宿发展、行业人员知识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第四个部分是环境效应,具体包含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行为三方面一共13个问题,目的在于民宿发展对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行为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二)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了武陵源中胡乡和慈利县部分乡村为调查地域范围,调查对象以正在经营民宿和从事民宿服务的村民为主,同时以其他村民为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1月2日—2018年4月11日进行实地走访以及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归类、筛选和统计,结果如下:

1. 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实际调查样本民宿业主80名,从事民宿服务的村民110名,其他村民310名,其中样本涉及普通农民、村干部、旅游从业者、学生、个体经营户和企业工人。

男性占58.43%,女性占41.57%,男女比例基本均衡。被调查的村民中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18岁以下41人,18—40岁占207人,41—65岁占139人,65岁以上占99人,可见年龄结构合理。具体在调查对象中,小学学历58人,初、高中学历344人,大专及以上学历84人,其中78%的中青年的学历以初高中为主,学历普遍偏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留在乡村的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2. 民宿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民宿发展的经济减贫,主要从乡村经营民宿的村民的人均总收入和民宿收入人均水平情况、人均纯收入与贫困人口退出情况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经营民宿的村民的人均总收入、民宿收入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为:到2017年,乡村经营民宿的村民的总收入2014年为6000元、2017年为19000元,人均纯收入从2140元增加到6580元,其中民宿收入从2014年的0元增加到2017年的15000元。民宿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从2015年的47.8%增加到2017年的78.9%。到2017年,民宿收入已经成为一个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经营民宿的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与贫困人口退出情况

贫困人口退出中首要的验收标准就是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贫困线。人均纯收入减贫的直接表现就是使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如果以收入水平作为直接衡量贫困状况的标准,那么收入提高就说明贫困状况的改善。从这一点来看,乡村的贫困状况在不断得到改善。随着民宿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到2017年,已经达到了6580元,远远超过了国家贫困线。2014年之前的贫困人口共有113人。从2014—2015年,民宿发展的第一年就成功脱贫了53人,脱贫率达46.9%,2016年脱贫36人,2017年脱贫11人。到2017年底,共脱贫了100人,脱贫率达到了88.5%。说明民宿的发展对乡村减贫的效果非常显著。

3. 民宿发展的社会效应分析

民宿发展的社会减贫,主要从思想的转变和品牌意识、就业和带动行业发展、政府参与民宿发展、行业人员知识素质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品牌意识的提高情况

通过抽样调查统计,在“民宿发展后您如何看待教育”这一问题中,选择“重视教育”的百分比达到了95%,其中有过民宿从业经历的村民有90%以上选择“非常重视教育”。这说明民宿的发展让当地的从业人员自发的认识到教育对于自身以及家庭脱贫减贫的重要性,并推动了其他村民对于教育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根据调查发现,村民对于“您觉得民宿的发展与本地的文化关联吗”这个问题,有90%以上的人觉得有关联,“您是否会主动宣传和维护本地的传统文化”中选择“会”的村民的百分比达80.4%;因此,民宿的发展对于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村民有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他们通过主动宣传、保护以及传承乡村文化特色,打造出乡村独有的旅游品牌,同时提升民宿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也反映出了他们开始意识到一个乡村的旅游品牌对当地旅游发展和集体脱贫的重要性。可以说,民宿的发展推动了村村民教育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品牌意识的提高。但是在关注国家新闻和各项政策、注重回归自然以及开始休闲旅游的生活方式这三方面,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2)村民的就业和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情况

在民宿開始发展之前,村民的村内就业比较少,单一的生产方式、没有产业支撑,很多村民望山生畏,见水犯愁,感到致富脱贫无望,纷纷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民宿发展之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数据统计显示,有56.7%的村民在民宿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77%的村民认为民宿带动了当地生产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四年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村民们开始大力发展民宿业,直接带动了餐饮业、旅游业、特色养殖、特色种植、特色商品业等的发展。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村民都有发展民宿的想法,并且有近二十户的人家已经在积极准备。与此同时,“桃花园、杨梅园、蔬菜园、禾田居山谷、瓦窑堡饭庄、桃花潭钓鱼岛”这六个与民宿紧密相关的产业正在村里快速发展起来,村民就近就业率达到了90%。另外土家客栈、特色民居、农户庭院、罗潭羊自然放养区等也正在规划中,这些产业的发展,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不过目前还没有人经营特色体验作坊,同时在特色商品业这方面发展还不够。

(3)政府参与民宿发展情况

民宿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贫困地区尤其如此。通过调查发现,政府参与民宿发展主要表现在乡村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接待从业服务技能培训、招商融资牵线搭桥、从业资格核定等方面。有95.5%的村民认为政府改善了基础设施;有35.7%的村民接受过政府开展的就业培训。随着民宿业在当地的迅猛发展,乡村的水、路、电这三方面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新修30.2公里改良性沥青旅游道路和两家土家建筑风味的风雨桥;整修山塘、新修沟渠,铺设自动供给水管网,新建11处人畜饮水地下水窖;增设2台电力变压器,铺设电力、通信入地杆线1100米,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的老问题,也满足了民宿发展对基础设施高要求的实际需要。

(4)乡村民宿从业者的知识素质情况

过调查发现,190名民宿从业者均认为自己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服务技能,增长了行业相关管理知识,80名民宿业主中有90%以上认为自己丰富了民宿服务管理经验,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民宿的发展,实现了村民向现代服务业者的转变。同时在民宿经营服务的过程中,他们的服务基本技能与素质、民宿安全知识、人际交往能力、民宿管理与服务经验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是还有38.1%的村民民宿安全基本知识比较欠缺。

4. 民宿发展的环境效应分析

民宿发展的环境效应从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村民对于“您认为民宿旅游对当地的环境有要求吗”这一问题,选择“有”的村民达到了92%;但是对于“您是否做过‘客人对民宿环境的要求的调查”这一问题,还没有人选择“有”。这表明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了环境对于民宿发展的影响,但是对于环境的要求并不明确,没有做过实际调查。同时,有66.2%的人开始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的事。当发现破坏环境的现象,有82.2%的人会上前积极制止,可以看出村民在民宿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地增强。

(2)村民的环境保护知识情况

调查发现,“您认为大量使用塑料袋和农膜会造成环境污染吗”和“您认为燃烧秸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吗”这两个问题中选择“会”的村民均占到70%以上。这说明乡村大部分的村民对于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相对于以前家家户户使用塑料袋、农膜以及燃烧秸秆的情况,随着民宿的发展和对于当地环境、空气等的要求,现在整个村庄基本上杜绝了这些污染环境的行为。但是仍有接近30%的村民对会不会造成污染没有清楚的认识,还缺乏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

(3)村民的环境保护行为

民宿的发展,需要一个洁净的环境,而这个环境,需要每个人主动去维护。随着民宿的发展,乡村一改以往脏、乱、差的乡村形象,村容村貌大变样。90.4%的村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68.2%的村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开始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但是在不乱砍伐树木、维护当地水资源的干净卫生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只有43.8%的人认识到保护水源卫生、不乱砍伐树木等的重要性,其中只有28.7%的村民有过这两方面的环境保护行为。

三、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面分析发现,乡村依托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土家风俗,大力发展民宿,在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减贫效果显著。具体如下:

第一,经济效应方面,民宿发展直接增加了经营者的经济收入,通过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间接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对乡村整体经济脱贫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相对来说,目前的民宿收入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第二,社会效应方面,民宿发展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了村民的教育思想观念,提高了民宿经营者与从业人员的旅游品牌意识、专业知识素养;充分利用了空闲民居资源,带动了餐饮业、特色养殖业、特色种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促使政府在民宿发展引导、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活动。但是,在研究民宿发展的社会效应分析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一是村民在很多方面的生活理念都没有转变过来,平时不会关注国家新闻和各项政策,日常生活中没有注重回归自然,尤其是休闲旅游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还离乡村村民很远。二是民宿在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少有村民发展特色商品业,尤其是特色体验作坊。三是政府参与民宿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四是民宿从业人员在经营民宿的过程中,对于民宿安全的基本知识还不够了解。五是民宿产业联动处于初级阶段。

第三,环境效应方面,提高了乡村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长了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比较自觉地采取环境保护行为,直接和间接地促使村民建设了一个“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但是在环境保护知识方面,有待加强;而且从环境保护行为来看,不乱砍伐树木、维护当地水资源的干净卫生这两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启示

针对民宿发展减贫效应分析中遇到的上述问题,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启示如下:

第一,民宿在依托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要体现家文化和主人精神,要融入当地特色地域文化、农耕文化,同时要开拓线上营销,提高入住率和收益,实现旅游者和村民的双方共赢。

第二,在民宿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村民的培训,使其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识,采取保护环境有奖、破坏环境受罚措施,使村民们积极自觉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

第三,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乡村产业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在做好基础农业发展的同时,依托张家界旅游景区适当发展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特色种植、特色商品以及特色体验作坊。

第四,多方式提高民宿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技能,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客人回家的获得感。

第五,以民宿为产业联动源,积极探索科学的产业联动发展路径与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查新毅.新疆财政支农投入的农村减贫效应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13.

[2]范欧莉.顾客感知视角下民宿评价模型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J].江苏商论,2011(10):37-39.

[3]田龙鹏.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改革的减贫效应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6.

作者简介:

李小玉,女,副教授,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研究方向:酒店管理与旅游管理;

易田赛轩,男,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2016级酒店管理学生,研究方向:酒店经济。

猜你喜欢
现状调查启示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