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琦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定义、定理等概念对学生学习有重要影响,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但是在“学为中心”的背景下,教师容易进入思想误区,需要找到有效解决方法。基于此,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误区进行概述,并分析改进教学策略,希望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误区;对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数学概念可以提高学生数感,形成几何直观思维能力。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师对概念进行简单的概括,缺乏课外延伸,都会导致学生缺乏感知过程,进而影响概念教学。教师需要站在“学”的立场上处理问题,并且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扎实掌握数学概念,正确解答。基于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本文以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的内容为例,分析如何走出概念教学的误区,提升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误区
(一)概念表象模糊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理解能力较为欠缺,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感知材料、创建表象,進而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学习数学的概念基础。当学生的感性认识变得逐渐丰富时,对概念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但是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感知素材之后,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立刻植入较为抽象或者难于理解的概念,最终导致概念表象比较模糊。
(二)概念建构缺失
在小学进行数学概念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为欠缺,需要由实物直观转化为图形直观,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符号去表述,进而用语言准确表达定义。但是教师往往更加重视情景的重新构建,忽视教育学生利用语言进行表述,导致学生虽然明白概念是如何产生的,但是不能准确地利用语言阐述,最终影响学生构建数学概念[1]。
(三)概念本质游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小学生的概念学习十分重要,需要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同时还需要把握概念的外延。但是,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只关注学生对内涵的理解,并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扩展,导致概念本质的游离。
二、如何改进教学策略
(一)加强感知过程
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解百分数之前以投篮问题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说三名学生进行投篮比赛,命中率分别为■,■和■,但是由于表示结果为异分母分数,这时不能做出有效的比较,但是如果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就可以计算出正确的结果,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公分母,将三名学生的命中率表示为■、■和■,转化为这样,学生就会知道最后一名学生的命中率最高,但是学生依然不能利用百分数表示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分母和分子同时乘以5,这时公分母都变成100,于是学生就会说道:三名学生的篮球命中率为50%、75%和80%,教师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鼓励,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告知学生类似分母为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就可以记作33%。通过学习,学生就会对符号有深刻的认识。但是很多教师却把时间用在熟悉定义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进而导致形象与抽象分离。部分学生依然不能区分分数和百分数,在概念上依然比较模糊,所以教师可以列举出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利用百分数可以更好地展示出对比效果,比如质检员抽检商品的合格率、我国和德国人口增长率对比等,让学生懂得在两个数值对比的情况下,才能发生“率”的关系[2]。
(二)加强语言概括
教师举例:(1)去年某同学家买了一吨煤并用去了■吨煤。(2)在抽样检查中,合格的产品数量占总抽检数量的■,教师向学生提问:“两个题目的■都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吗?”而学生通过观察就会发现,第二个题目中的■没有数量单位,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再如小明做作业用了50%小时,这样的表述是否正确?教师通过简单的举例就会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是不带单位的。通过以上案例,教师用外显的属性把知识的本质进行隐藏,学生在学习百分数时不能总是停留在模仿阶段,这样学生的进步不够明显。表述和理解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导致说和做不统一,通常小学生的表达要比理解更为缓慢,有时学生虽然掌握了数学概念,但是未必可以正确表述。学生只有在认真思考之后要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才真正掌握了数学概念的内涵。如果学生利用归纳的方法证实自己的理解,就容易忽略事物的本质,而语言才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展示,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数学例题表达数学概念[3]。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通过本文分析,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存在概念表象模糊、概念建构缺失和概念本质游离的误区。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切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避免进入教学的思想误区,加强感知过程和加强语言概括,这样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才会更加有效,学生的数学解答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廖俊芬.“学为中心”背景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J].内蒙古教育,2016(17):4-5.
[2]陈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陈六一.“教”视角下概念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课程教学研究,2016(1):83-85.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