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忠义
【摘 要】小学生学习数学,无论学习怎样的内容,都需要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去支撑。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智力再好,也极有可能学不到有价值的数学,更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思考;交流;检验;良好习惯;数学学习
小学数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中,年级不同其难度也有区别。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较为理想地表明相关量之间的关系,有学生在相互之间交流时,所交流的内容也不能到位,不能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学生思考、交流、检验的习惯不好是肯定的。因此,在平时需多对学生进行思考、交流、检验等良好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能有效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的独立思考
小学数学教材中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相对复杂。若在平时的教学如果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虽然也可在一定的时段内将解决实际问题,但那样不仅耗时长,学生学到有价值数学的可能性也不大,学生也很难得到充分发展。所以,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在一个数学教研活动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关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的实际问题,开始,让学生思考大雁塔和小雁塔两塔之间的高度关系,并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由于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比较高,所表述的内容也比较广泛。有的学生这样表述: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也有学生这样表明着两雁塔的关系: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还有学生则这样表达: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学生所做的表述,都能说明一定的道理,想必是主动思考的结果。在学生能够正确表明自己的理解时,选其中一种关系思考独立设置未知数的问题,大家从“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高度”的关系中,能够独立思考等量关系中的已知数,思考等量关系中要求的数。学生学着思考、学会思考、养成了思考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便会水到渠成地解决好实际的数学问题。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的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进行思维,学生进行思维才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完全靠学生个人思维难以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加之一些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抽象,相互关系也较为复杂。这便需要学生合作交流。小学生对合作交流有兴趣,但往往缺乏质量,因此,教师应设法提高学生间合作交流的质量,如:可让有能力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帮助。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北京颐和园陆地和水面的信息,并直接提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陆地和水面大约多少公顷。教学时,虽然学生能够独立发现“陆地面积+水面面积=颐和园的占地总面积”的相等关系,但在运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陆地和水面之间数量上则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教师给出线段图,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量,用x去表示陆地的面积并进行合作研究或交流,引导学生合作思考颐和园水面面积以及其总占地面积的表示方法。学生在合作中抒发着见解的不同,相互之间也会产生比较激烈的争辩,但都在争辩中会逐步发现错误。这样,学生激烈争辩的基础上,在教材设句中给出两个未知量表示方法的基础上,便能比较正确地列出方程来,为解决颐和园陆地和水面总面积做好了准备。在后来的具体解决中,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在少数,快速解决问题的也不乏其人。
三、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训练中的自觉检验
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是多趣味性、知识性和现实性的,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便于学生真正学会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比较系列性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多数是比较顺利的。但,如果学生没有深度的检验思考,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还是不妥的。虽然学生也会进行问题解决后的检验,如果不去能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学生也不能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平时的数学教学,在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实例的前提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许许多多的练习。这些实践都含有让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检验内容,这些内容从开始到结束对学生自觉检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检验,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当然,让学生形成自觉检验的习惯,不是强行要求即可形成的,如果能讓学生获取自觉检验的成效,其效果是不可小觑的。如与学生一起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时,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自觉检验,同时可以对学生所进行的检验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检验中,不仅仅要检验出两个未知量相加是否等于指定的和,而且让要求学生通过检验能够看出两个未知量是否就存在指定的倍数关系。在学生完成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检验行为是自觉的,所得到的体验也是正面的,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中所得到的发展也是相当充分的。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3]马晓洪.走向真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