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
[摘 要] “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一大指向,重视文化建设、涵育人文精神是培育当代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遵循点。中华诗词含有一定量的地理信息,彰显了一定的人文情怀,蕴含着思辨性的思维方式。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在细致品味中华诗词底蕴、深度挖掘中华诗词内涵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活动,逐步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關键词]中华诗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7-0088-02
“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一大指向,重视文化建设、涵育人文精神是培育当代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遵循点。中国是诗的国度,形成了三千年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诗词文化永恒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对于中华儿女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持久、深入的影响。中华诗词含有一定量的地理信息,彰显了一定的人文情怀,蕴含着思辨性的思维方式。有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的地理教师应当在细致品味中华诗词底蕴、深度挖掘中华诗词内涵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活动,在浸润诗词文化的课堂中培育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以诗词展现美丽中国的图景,发展地理实践力
高中每个学科的第一课有着多重功能,它不仅仅是课程导论课、兴趣培育课,更是实践引导课。正所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地理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为能力,进而发展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因此,笔者将培育地理实践力素养这一目标贯穿于课程设计始终,设计了视听结合、诗文浸润、导向实践的开学第一课。
在高一开学第一课,笔者设计了“欣赏美丽中国,吟咏中华诗词”的教学活动:将《航拍中国》这一纪录片中的名山、大川等壮美景观截图下来,激发起学生心中的诗意。随后,让学生在享受视听盛宴的过程中,结合自己所观、所感,吟咏出歌咏美丽中国的诗词。笔者所选取的视频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景象,也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静美景象,还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热闹景象,学生在这样的诗意审美氛围中,发现美、欣赏美之情油然而生。
随后,笔者注重揭示这些唯美诗句的作者具备实践品质这一重要特点。笔者还通过呈现郦道元、徐霞客两位古代地理学家的优美诗句,着重介绍了两位地理学家的实践品质。笔者介绍了《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一方面注重博览群书,另一方面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诠释《水经》,全面描述我国大江大河的地质、地貌、土壤、气候等,编写出《水经注》这一巨著的生动案例;还介绍了《徐霞客游记》的作者徐霞客游嵩山、太华山、五台山,以“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为追求,勇毅而笃行,写成丰富多彩的出行日记的案例。由此,启迪高一学生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积淀,以“知行合一,且行且思”的努力,开启高中地理学习实践。
二、以诗词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培育学科综合思维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是一个综合体,不同的时空组合,不同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让我们的地球家园富有生机、更加美丽。在欣赏我们美丽家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树立综合思维,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地理环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中华诗词创设教学情境,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
例如,在教学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各要素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进而树立整体思维,笔者以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为教学情境。笔者在请学生诵读完这首节奏轻快的宋词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和卷帘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本环节旨在通过诗词解析“李清照看到了‘雨疏风骤和‘绿肥红瘦之间的联系,而‘卷帘人却认为‘海棠依旧”,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诗词情境中,体会作者李清照和“卷帘人”的认识差距,认识地理各要素的变化和联系。
又如,在教学《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一节时,笔者通过解析“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诗句,引导学生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
再如,在教学“锋面”相关知识时,笔者将《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这一环节引入课堂,以“雨”为主题,进行诗词比赛。教师在统计学生所吟诵的诗句后,举出典型的诗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解析锋面运动的相关知识。
三、以诗词展现人与土地的深情,渗透人地协调观
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问题贯穿于地理学科始终,指导美丽中国乃至于和谐世界的建设。中国是农业大国,千百年来,人与土地建立起了浓厚的骨肉亲情。回顾人类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华诗词展现的人地和谐关系对当今的美丽中国建设有着指导意义。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就展现了人与土地的深情,展现了人们敬畏自然,懂得感恩、回馈土地的美好画卷。在教学时,笔者通过展现这样的美好画卷,解析这样的美丽图景,渗透人地协调观。例如,在教学时,笔者通过解读《小雅·楚茨》,将因丰收而祭祀的盛大场景展现出来,进而引导学生反思当下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此外,笔者在教学时,还注重用诗意的语言,将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等古典诗词中的美丽图景深情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中,深化人地协调观。
四、以诗词凸显区域发展特色,强化区域认知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科的一大重要模块。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进而形成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许多的诗词展现了不同的区域独特的发展优势,这些相对稳定的内部特征成为不同区域的一张张独特的“名片”。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区域的内涵,笔者在必修三“区域”起始课教学中,引入古诗词,展现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让学生对区域的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有了形象化、具体化的认知,促进学生形成空间—区域的思维。例如,通过引入“草长江南遍地春,冰封天山雪万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等诗句展现出新疆、济南等区域的区位特点,再结合如今新疆、济南等地的发展,引导学生穿越古今,纵横古今,对我国的主要区域有总体性的认知。此外,在进行长三角、京津唐工业区案例教学时,笔者结合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创作有趣的打油诗,增添了课堂的欢快气氛。
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也是肩负立德树人使命、打造生命课堂的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重要任务。地理教师应当品味中华诗词文化,将诗词文化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合,让自己的课堂有底蕴、有温度、有趣味,让地理课堂成为富有张力的场域。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汪明艳.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8(22):93-94.
[3] 李淑春.基于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地理教学策略:以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0):18-20.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