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才/江苏省海安市曲塘镇章郭小学副校长、海安市曲塘镇劳动教育实践指导中心副校长
XIN GONGLUE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栏目记述了劳动者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实现梦想的震撼、感人的故事。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精益求精,依靠传承和创新,凭着钻研和坚守,成长为各自领域的顶尖人才,成为民众认可的大国工匠。记者在采访其中一位出色的医生时,问及成长过程当中什么课程让他受益终生,这位医生回答说:是中小学的劳动与技术课。正是劳技课,让他的双手变得灵巧,使他在手术中用刀精准,缝合精细,从而医术超群。他真诚的话语让我再一次用心审视我的劳技教育之路,再一次坚定地行走在劳技教育的征途上。
2013年9月,我因为工作的关系来到了章郭小学,在劳技馆中看到学校历史资料。视频中的老校长正向来宾们介绍学校劳技特色创建过程。来宾包括慕名而来的德国学者、中央教科所的专家以及市、县教育局的领导。他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创建劳技育人特色学校的缘起、做法、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思路,学校的发展规划以及对培养学生的设想。20世纪90年代,在以老校长为首的师生员工们同舟共济的努力下,一项项殊荣纷至沓来——“全国劳技教育先进学校”“中德合作促进基础教育项目示范学校”……良好的开端得益于老校长的开拓创新、艰难跋涉。在劳技教育路上,他既勇于改革、特立独行,又积极构建劳技共生体。
勇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共产党人要将改革进行到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确,20世纪90年代,老校长就以劳技教育为突破口,尝试教学改革。在劳技特色创建过程中,每个环节事先都反复权衡,并有所取舍;一旦做出决定就雷厉风行迅速贯彻执行,让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卷入式参与,从而使得成果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其次,特色学校的创建具有长期规划。精心规划学校未来的发展,既预测未来,又思考方案的可行性,从而将梦想变为现实。
1998年,德国专家本恩特.桑切哈斯博士来校参观指导
2017年省规划立项课题研讨会课堂展示
特立独行。校长具备新颖的目光,依托教育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着眼于自身办学特色的创建,为学校源源不断地提供发展动力。秉承“田忌赛马”的博弈理论,利用身处乡村的地域优势,盘活田园、农具等资源,以“劳技育人”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创建劳技特色,多年来,始终“对着一个城墙口进行冲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在劳动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用劳技文化浸润学生心田,进而形成学校特色品牌。
构建劳技共生体。呼应时代,与教师、家长和学生构建劳技活动的共生体。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倡导“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老校长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积极相应时代的号召,以劳技教育为突破口,力求培养手脑并用、勤于实践、善于交流、勇于担当,既能够读书又会劳动,体格健壮而又品德高尚,既能放眼全球又具有家国情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凝聚团队力量。菜园中一起耕种劳作;空巢老人家中、敬老院里,团队成员对老人们嘘寒问暖,和老人一起劳动;校外基地实践,孩子们和校长并肩劳作……整个团队始终和谐融洽,校长的努力得到教师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又产生共同前行的力量。最后,学校与家长和社会产生了共振。学校实施任何一个教育方略,一个活动步骤、措施、方案,都要有无数的家长、无尽的目光关注;唯有取得和家长和社会的思想共振,才能获得良好的效益,否则将寸步难行。实施劳技教育,提升儿童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丰富儿童劳动知识,是家长内心的需求,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2016年9月,我校“陶行知手脑并用思想在劳技教育中的实践研究”课题报告被确认为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我们一直思考:做课题,做课题,关键是做,但是怎么做呢?思之再三,我们认为,课题研究首先要明晰三个问题:“手脑并用”思想是什么?陶行知先生为什么要倡导“手脑并用”思想?如何在劳技教育中践行“手脑并用”思想?哲人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唯有捋清思路才能事半而功倍,否则南辕北辙,只会白费力气。
陶行知先生的《手脑相长歌》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动脑不动手,快要被打倒。动手不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脍炙人口的歌曲道出了“手脑并用”的重要性。陶行知“手脑并用”思想就是倡导动手和动脑,思考和实践要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手脑并用”体现在劳动中其实就是大脑调控下手脑协调工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因此陶行知先生主张:要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手脑并用,就可以探求事物的真理;就能进行发明创造,进而征服自然,促进社会的发展。
劳技教育贵在“手脑并用”,在“手脑并用”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思想、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信念。
制定劳动清单。利用劳技课,教会学生劳技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劳力上劳心”的经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等品质的形成。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制定了《章郭小学劳动清单》,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孩子侧重自我服务,主要是:意识到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培养爱劳动的意识,形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中年级儿童侧重于自理能力培养和学会简单家务劳动。主要是:帮助儿童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初步形成“爱劳动、会合作”的优秀品质;高年级学生侧重于树立创造光荣的意识和从事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农业生产活动。内容上涉及家务劳动、校内劳动、义工活动和校外实践基地劳动四个方面。如:低年级学生在家里能正确进行垃圾分类、饭后收拾、用抹布擦桌子、学习洗碗筷、洗袜子;中年级学生学会系鞋带、烧一道菜、在家打扫卫生;高年级学生坚持每个星期至少洗一次碗筷,并能够根据营养搭配独立去菜市场买一至两次菜,等等。
章郭小学获得教育部表彰
中德合作促进基础教育项目示范学校
2019年8月,作者应江苏教育报刊总社邀请参加“影响力学校建设”研讨会发言
开发校本教材。除了省编义务教育劳技教材外,学校还依托乡土资源,开发编写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与技术》1~12册校本课程,例如:《洗碗》《钉纽扣》《丝线编织》《时装设计》等,被海安县教育局评选为县一等奖;其中,《烹饪》校本教材被评为南通市优秀校本课程,在海安全县推广使用。
盘活专用教室。学校劳技馆装备了“二厅四室”——劳技成果展览厅、农具展示厅、烹饪室、缝纫室、陶艺工作室,科学室。其中,在农具展示厅收集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农具,学生通过寻访传统农具,了解到家乡农村现有传统农具的外形、学名、用途和相关故事。中德合作项目主管鲁道夫·普法伊费尔博士来校指导时说:农具展示厅大有文章可做,一件农具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劳技成果展览厅则收藏了二十多年来师生们精心制作的精美作品。“四室”的装配则让学生手脑并用,彻底改变了过去在黑板上学技能的空洞说教,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提升知识和技能,享受活动创新的乐趣。
建设实践基地。积极开发“四园一店”,即:校内的“开心庄园”、香格里拉饭店、镇敬老院的菜园、宝祥农业产业园和学生自家的菜园。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前往“三园一店”进行实践活动,将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借助活动基地这个平台进行应用,在运用中提升自己手脑并用的能力。“家庭菜园”则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栽种管护,并在教师发放的记录表上做好观察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和父母研讨或者通过班级劳动群上传照片(或视频)进行集体讨论,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或请教专业人员共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享受合作探究的乐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2019年3月18日,他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又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我们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将立德树人融入了手脑并用的劳技实践活动中,确立了“幸福劳技”的办学愿景。
幸福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永恒情结,人类社会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断前行。而幸福从哪里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马克思也指出: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幸福劳技”办学愿景的确立为学校劳技教育的发展树立了正确的方向。“幸福劳技”课程秉持“一个核心”,明确“两个指向”,构建了“三大板块”,预设了“四条路径”。
一个核心
以让师生在“手脑并用”的劳技活动中感受到幸福为核心。“幸福劳技”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思想,以让儿童在活动中提升技能、体验幸福为宗旨,以“手脑并用”理念为指引,要求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活动情境,唤起孩子的劳动兴趣,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两个指向
一是指向学生幸福。让儿童在劳技活动中感受到幸福。以现在而言,就是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提升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不断丰富劳动知识,体验因劳动而获得的成功感以及由此带来的幸福感;以未来而言,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因现在夯实的劳动根基而具备劳动技能,并因为热爱劳动而获得幸福人生。二是指向教师幸福。教师在劳动过程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予以儿童影响,从而体验到因儿童健康成长和自身专业素养提升所带来的幸福,不断提升自身的幸福指数。
三大板块
“幸福劳技”课程由劳动德育课程、劳动技能课程和劳动活动课程三个板块组成。
劳动德育课程。主要由物化的环境布置和隐性的文化课程组成。第一,物化的环境布置。①三大色系装扮校园。校园主色调由白色、蓝色和绿色组成。无瑕的白色让人有内心通透的感觉;蓝色能够营造出静谧的空间,使学生安静读书;绿色象征着仁爱的园丁在默默奉献。②文化元素耳濡目染。徜徉校园,每面墙壁,每个橱窗,每一个角落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劳技文化。触目所见,劳动名言、传统农具、烹饪画廊、行知长廊、开心农场,文化的元素无时无刻不在浸润学生的心灵。第二,隐性的文化课程。 ①编写文化读本。读本涉及古诗词、儿歌、现代文名篇中关于劳动、乡土、故乡、农业以及时令节气、家乡特产等内容。每天早晨诵读十分钟。在触摸、欣赏和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孩子们对农具的认识,对农业、民族发展历史的了解以及潜在智慧的开发,以及心灵的熏陶、道德品质的提升都得以有机融合。②仪式活动渗透。每逢周一升旗仪式或者传统节假日,我们都举行富有劳动特色的诵读或者颂唱活动。孩子们身穿校服和身着盛装的学校合唱队的同学一起读、唱《章小劳动歌谣》以及《诗经》、唐诗宋词中劳动篇章。充满仪式感的诵读让教育价值获得了张力,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劳动、热爱学校的朴素情感成为孩子们生命中最温暖绚丽、永不褪变的底色。
劳动技能课程。在农作物种植和小动物饲养课程的基础上,编写了烹饪家常菜的校本课程,引导孩子们将平时种植和养殖的劳动成果通过自主烹饪呈现出来。孩子们可以把自己在校内农场和校外实践基地收获的农作物和肉制品,运用所学烹饪知识,通过烹饪过程制作成美味可口的食物,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幸福体验,学到生存的技能。
劳技活动(服务)课程。主要包括创意活动和校外服务活动。创意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利用蔬菜、水果、干果、贝壳以及废旧物品等制作动物、玩具等,不但能够配合学科教学,还能启发儿童去大胆设想制作,激发他们对社会和大自然的向往和探索,促进手脑并用,协调发展,培养认真细致的做事态度。劳动服务课程,是学生和家长义工一起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深入敬老院和孤寡老人家中开展义工活动,运用所学劳动知识和技能给老人们带去生活便利和情感慰藉。
四条路径
劳技讲堂。每周五下午班队活动实践,全校学生可以通过微电影、微课、诗歌诵读、课本剧表演以及讲故事等形式,了解生活常识和劳动知识,追溯农业历史和农具发展轨迹,探寻科技发展历程。
学科融合。基于STEM理念,学校将数学、科学等知识融入劳技教学,将劳动知识充分融入到各门学科,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得学科相互渗透,彼此交融,不断提高儿童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
时令活动。时令节气不同,呈现的农业场景不同,学校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开展相应的劳动活动。例如,每年六月,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利用蔬菜、水果制作动物玩具,“洋葱茶壶”“番茄小兔”“蒜头小人”等小制作让人耳目一新。活动的开展激发儿童对于大自然和社会的向往和探索,促进了手脑并用、协调发展。
校外实践。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劳动活动让课堂与生活以及大自然无缝对接。孩子们走进实践基地,走进社区,走向田园,走向农家,拓宽教育的空间,丰盈儿童的生命。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儿童总有一天要走出母亲的怀抱,开始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劳谦君子有终吉”是人生美好的愿景,也是教育的诗与远方。重建劳动文化,重视劳技活动,让劳动育德行,让劳动长智慧,让劳动强身体,让劳动蕴审美,让儿童的身心在劳动中自由地生长,让儿童的精神在劳动中自由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