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芳
摘 要: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入手,加强对前沿科技知识的渗透,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有效渗透前沿科技知识进行了研究,在简要分析其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前沿科技知识;渗透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观的要求,初中化学教学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来展开,通过向学生渗透前沿科技知识,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强化化学知识的应用,同时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在开展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将前沿科技知识渗透教育纳入到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当中,既要提高重视程度,也要进行研究探索,努力使前沿科技知识渗透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促进初中化学教学实现新突破。
一、前沿科技知识渗透教育的积极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为对象的自然科学。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化学已经与能源学、材料学、生物学等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并且拓展到微观世界、人类社会、宇宙空间等方方面面,形成了大量的前沿科技。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渗透前沿科技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以及综合素质[1]。向学生渗透前沿科技知识,还有助于推动初中化学改革和创新,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在渗透前沿科技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特别是由于学生通过接触前沿科技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化学的应用价值,对开拓学生思路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前沿科技知识渗透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前沿科技知识,要求广大初中化学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进而才能更加重视前沿科技知识渗透教育,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的观念,切实加强对前沿科技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比如可以多阅读化学专业杂志,掌握更多的前沿科技知识,并且将前沿科技知识渗透教育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之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及课本知识,对前沿科技知识渗透教育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安排,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比如中央电视台有很多科技栏目,教师应当给予关注,并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科技栏目,如CCTV13专题报告了“石墨烯”的栏目,可以与“石墨”教学进行有效结合。
(二)创新渗透教育方法
将前沿科技知识有效渗透到初中化学教学当中,必须运用创新性的方法,努力实现好的成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之初,教师就应当采取“绪言渗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化学与前沿科技的关系,比如介绍隐形战斗机的新材料、氢能源的开发利用、光合作用模拟等前沿科技知识的灌输,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的魅力。开展前沿科技知识渗透教育,应当将其与化学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度融合,既可以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也可以与课后作业进行融合,还可以与化学方程式书写等进行融合,比如在课后作业方面,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自主学习”内容,比如引导学生到网络上收集与前沿科技知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成“化学手抄报”,抓好评比表彰,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前沿科技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三)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从根本上来说,开展前沿科技知识渗透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提升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因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既是重要的方向,同时也是重要的方法。广大初中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作为重点,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渗透教育模式,可以将化学实验与探究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并向学生渗透前沿科技知识,比如在对“水”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带领学生完成电解水实验,使学生得到结论,另一方面则向学生渗透太阳能光伏电解水制氢技术和半导体光催化水制氢技术等。培养学生探究精神,还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和学习前沿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多观看与之相关的视频资料,比如在讲解燃料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新能源方面的資料,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研究和交流。
综上所述,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前沿科技知识渗透教育作为落实素质教育观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切实加大研究力度,这要求教师必须收集、研究和分析与化学相关的前沿科技知识,并运用到初中化学教学当中。在此基础上,广大初中化学教师要在前沿科技知识渗透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着力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创新渗透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最大限度地提升前沿科技知识渗透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王海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方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5):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