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勇
摘 要: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属于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组成部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框架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验角度、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认知规律等出发进行教学框架设计的优化,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水平及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为了分析基于实验角度的初中化学教学框架设计措施,针对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实验角度;初中化学;教学框架设计
初中化学实验属于验证课本知识点最为直接、真实及形象的教学手段,也是吸引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进行,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化学的精髓之处,在实验中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框架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及参考。
一、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层面:绝大多数初中生在开展化学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的动手操作能力,大多数学生虽然对课本上的知识点了解得较为透彻,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加上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大多数实验均属于小组合作完成的,大多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依附于组内其他成员,自身参与及完成实验全过程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甚至每一个实验环节及步骤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1]。二是教师层面:由于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更加倾向于采用自己示范实验的操作方式展开教学,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较少,即使开展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实验教学也是在教师规定的步骤下逐一完成的,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及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初中化学教学效率较低的现象出现,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二、基于实验角度的初中化学教学框架设计措施
基于实验角度,在设计初中化学教学框架的过程中笔者将本校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作为本次观察的对象进行教学框架的设计,两个班级学生人数分别为52名、53名,总人数为105人,将A班级作为对照组,将B班级作为实验组,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搜索及实验等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在实验过程中针对A班级实施常规的初中化学教学,针对B班级在设计教学框架时以实验角度出发开展化学课程的教学调整,通过A班级与B班级教学效果对比的方式开展基于实验角度设计初中化学教学框架的教学效果及教学意义。
在以实验角度设计初中化学教学框架的过程中教师应实施建构主义与系统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开展支架式教学、思维导图式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开展框架的设计。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化学课本中的大纲要求及学生学习现状、实验动手操作的学习需求等设计多层次、针对性的教学任务[2],强调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环节,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问题,根据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适应实验角度的教学需求。其次,教师在设计教学框架时应从设计教学情境出发,从实验操作的角度出发,通过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及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教学实验设备不允许的实验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保证在实验观看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其中学习及深入地理解实验中蕴含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更加深入地熟悉及掌握化学知识点[3]。
本次观察开展之后,通过对比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化学学习效果可以得出,基于实验角度设计初中化学教学框架具备较为积极的教学意义。B班级学生除了化学考试平均分得到有效的提升外,学生在实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实验技能、实验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等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此外,B班级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教学氛围方面B班级胜于A班级,说明基于实验角度设计初中化学教学框架的教学意义重大,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初中化学教学框架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從实验的角度出发,重视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意义及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实验技能,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掌握及理解更多的化学知识点,并在实验中将所学的化学知识点运用其中,促进学生综合化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曹蕾.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方法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5,26(6):61-62.
[2]任欣泉.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1(1):139-140.
[3]陆良杰.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4,35(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