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晓锋
摘 要:就目前来说,我国依然是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基本途径。为了优化这种人才选拔途径的实施效果,我国中考制度全面分析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与改革要求,保证中考试题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素质,并为此设计了开放性的、综合性的历史考题。以中考历史考试特点为基础,从引入社会时事政治新闻、引导学生建立宏观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客观规律三个角度分析中考制度下初中历史复习教学的有效组织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教学;中考制度;改革策略
通过观察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中考历史试卷可以发现,现在的中考历史越来越关注学生所形成的历史感官思想,以及学生从发展性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发生必然性的历史思辨能力,甚至是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这种考题变革直接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出的以生为本,以及以历史素养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由于中考历史一直都对初中历史教学具备“指挥棒”作用,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顺应中考历史的改革方向重新确定历史学科的复习策略,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快速适应中考历史出题规律,为学生取得中考成功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
一、引入社会时事政治新闻
福建省的中考历史试卷会以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甚至是学生的真实生活作为问题背景,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历史观与价值观。比如有一道题目出示了两名学生对辛亥革命作用的看法,引导学生阐述自己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鼓励学生从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针对这一考试特点,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初中历史知识点时,应尽可能以时事政治与真实案例,甚至是学生的学习经历导入历史知识,为提升初中生的应试能力做好准备。
就比如在讲解近代八国联军侵华史的时候,为了激发本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对外来侵略者产生痛恨之情,对当时清政府的无能感到惋惜与痛悔。在历史课堂上,我会以社会新闻引导学生展开全面分析,鼓励学生以案例分析阐述自己的历史态度,然后再引导学生回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史,便可借助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复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建立宏观的知识结构
在中考历史试卷中,有相当一部分历史问题需要借助学生的多个历史观点,比如分析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则需学生从国际史与中国近代史两个方面入手,从英国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与我国的历史时代背景出发,根据世界史的发展潮流與一般规律做出回答。对此,教师便要引导学生建立宏观的、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以便学生在各类历史问题中灵活调用历史知识进行完善解答。如果学生可以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结构,那么他们便能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还能举一反三,透过现象看本质,保证历史题目的正
确率。
一般来说,每节历史课结束之后我都会让学生自主绘制历史知识思维导图,鼓励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补充与完善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同时,每当单元课程教学结束之后,学生也许建立单元知识框架图,通过各种线条、符号与标注汇总各个历史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同时,初中生还需制作历史事件时间表,按照时间顺序汇总各个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宏观的世界史背景下分析我国历史变化规律与具体影响。如此一来,初中生便可根据自身的学习进步与成长完善个人认知结构,为全面分析各个中考历史试题做好准备。
三、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客观规律
对于初中生来说,让他们从历史事件的一般发生规律展开分析是一个比较难的学习任务,但是要想形成发展性眼光与跨国际思维能力,初中生就必须深入探究历史学科的一般规律,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的必然性,把握每个国家的发展本质。在中考历史试卷中,也有越来越多的题目关注的是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要以历史探究组织复习活动,促使学生实现深度思考。
在复习课上,由于学生基本学习过各类历史知识,所以笔者通常会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分析组织复习教学,根据学生所展示的历史思维与解题思路对症下药,针对性地提升初中生的历史应试能力。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很难设身处地思考历史事件的一般规律,所以笔者会以历史情境表演活动或者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希望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问题,在规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历史思维。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复习活动离不开精讲精练,初中历史教师要做的便是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与不足确定针对性的历史复习计划,结合中考历史出题特征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敏.新中考形式下的初中历史复习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8(10):95.
[2]朱榛.江苏省近十年历史科中考试题特点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