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德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阅读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文阅读教学就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教师怎样确定群文阅读的议题,如何恰当地选择群文阅读的文章,成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目标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从四个角度入手组文:一是以文章作者为角度选文;二是以作品主题为角度选文;三是以文本体裁为角度选文;四是以表现手法为角度选文。
关键词:群文阅读;阅读能力;选文角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阅读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文阅读教学就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群文阅读教学采用“1+X”的方式。“1”即指教材内的一篇课文或者是教师选定的某一篇主文。“X”是指与这篇课文相匹配的2~4篇文章。
群文阅读教学,教师有了很大的自主选择阅读文本的空间和权力。但群文阅读教学对阅读材料的选择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确定群文阅读的议题,如何恰当地选择群文阅读的文章,成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目标的关键因素。教学前,教师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育热点、学生思想状况、学习能力水平、训练目标等要素,确定一个议题,再根据这一议题,有层次、有针对性地选择文章。群文阅读课堂需要教师用心、用智、选对文、选好文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获。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别人的研究探讨一下组合选文的策略。
一、以文章作者为角度选文
不同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风格各不相同。语文教师在选择群文阅读文本时,可以以教材上选文的作者为选文标准,对该作者的作品进行精心的阅读分析,选出与课本所选的作品有相似性的、或与教师确定的议题有关联性的、符合学生实际水平、能够达成学习目标的篇目,让学生对该作家的作品风格有更深刻的了解。例如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教师在组文时就可以选择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清平乐·六盘
山》《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廣昌路上》等作品,通过学习,让同学们感受毛泽东诗词的豪迈气派和宏大气象。再如第一单元选了余光中的《乡愁》,教师组文时就可以选择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嘉陵江水》《招魂的短笛》《中国结》等作品,品读之后,学生就理解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以作品主题为角度选文
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主题相同的篇目,有些作品甚至题目和主题都相同,只不过内容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教师在组织群文阅读教学时,可以以作品主题为角度组文,让经典与经典对话,“以文解文”,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教师在解读文章的过程中,有时也不能把文本内涵解释得十分到位,那么,让经典“互文”,不失为群文阅读教学的妙法。比如教学送别诗,我们可以以教材选文为主文,再选其他几首送别诗。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高适的《别董大》、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通过阅读,既加深了对送别诗主题的理解,又扩大了知识的储备与积累。
三、以文本体裁为角度选文
文章的体裁分为六类,即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诗歌。以体裁为角度组文,就是把相同体裁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掌握该类文章体裁的特点,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语文教师在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难易适度的同类体裁的文章作为阅读文本。例如,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是议论文,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可以以讲读课文为主文、自读课文为副文的方式设计。比如把《敬业与乐业》作为主文,把《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谈创造性思维》作为副文进行组文。这样设计,扩大了课题教学的容量,提高了课题效率,符合群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四、以表现手法为角度选文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对比、衬托、前后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教师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把运用了相同或不同写作手法的3~4篇文章放在一起组文阅读,通过比较,找寻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轻松掌握各种写作手法,起到以文促学、以文解文的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我们可以把《紫藤萝瀑布》《陋室铭》《蝉》《爱莲说》《行道树》《白杨礼赞》放到一起阅读。我想,读完这些文章,再加上写作训练,学生对托物言志的手法一定会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再如鲁迅的《故乡》、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几篇小说都用了对比手法,可以组文阅读。
群文阅读组文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教师要学会多角度地选择文本,注重选文层次与整体效果,使文章的选择更趋合理,能更好地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服务。群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正悄然兴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义不容辞地大胆探索和尝试创新,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才能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王然.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注:本文系甘肃省2018“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1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