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
摘 要:初中体育课不仅是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能的重要渠道,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首先对初中体育教学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初中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具体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策略,以期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学生心理素质;锻炼途径
初中生心理素质不够成熟,而且普遍存在较强的逆反心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相关研究表明,在学生的体育锻炼过程中进行心理素质指导,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视度较低,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指导方法,需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让体育课切实成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有效途径。
一、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作用
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是否存在较强的影响作用,答案是肯定的。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整学生的身体机能,增强学生体质,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还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在轻松、愉快的体育锻炼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特别是目前初中学生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自我认知的觉醒和对世界的不完全认识,容易让学生陷入思想和心理误区,进而产生厌学、自卑等心态,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针对这一问题,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精神的感染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竞争心态,帮助学生度过心理成长的难关[1]。
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锻炼本身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形式,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可以使其在锻炼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动作协调性,这对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有着重要帮助。良好的健康状态可以帮助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从而更好地接受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指导。(2)体育锻炼具有一定强度,能够磨炼人的意志力,比如进行长跑训练,绝大多数学生的身体条件都能够满足完成初中长跑训练任务的条件,完不成任务的学生通常是心理问题在作怪。通过经常开展长跑训练,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完成训练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挖掘自身潜能,这对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有重要帮助。(3)内涵丰富的体育锻炼精神包含心理指导的内容,无论是公平的体育竞争精神,还是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可以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成长提供积极的指导。因此,应充分利用初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渠道,让体育锻炼发挥出更多的积极影响作用[2]。
二、关于加强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必要性
(一)体育教学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关注
虽然初中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这种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受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开展体育教学就是完成体育知识、技能教学方面的任务,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学习,掌握体育常识、体育运动规则,学会各种体育运动的方法和技巧。这种认识过于片面,没有深刻理解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按部就班地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运动,讲解体育运动知识,然后让学生进行训练。在学生的训练过程中,也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难以发现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在此情况下,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心理素质成长的积极作用自然难以发挥。因此,必须提高思想层面的重视,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放在体育教学的重要位置上[3]。
(二)体育教学缺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决定的,比如上篮球课,就采用篮球运动的相关训练方法进行教学;上田径课,则采用田径训练方法。在较为固定的知识和规则讲解环节、热身运动环节,也缺乏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再加上体育教师本身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关注,难以实现心理素质培养内容的有效渗透。体育教师要想获得良好的学生心理素质锻炼效果,就必须实现体育锻炼内容与心理素质锻炼内容的有效融合,并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引导方法。由于教学方法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还容易使学生丧失体育锻炼兴趣。因此,必须尽快对体育教学方法做出改进。
(三)体育教学缺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吸引力
如果在初中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各个学科的喜爱程度,体育课通常会排在前列。但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就会发现,许多学生喜欢体育课的理由不是真正热爱参加体育锻炼,而是相比于其他学科,体育课更加放松。从体育课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两种较为极端的现象,要么课程内容过于紧凑,训练强度较高,让学生望而却步,产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畏惧心理;要么课程内容过于宽松,难以达到相应的体育锻炼目的,自然也难以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感受体育精神。从本质上来看,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丧失兴趣。要想发挥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还要从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着手。总之,就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开展情况来看,迫切需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并找到可行的教学改进策略[4]。
三、初中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具体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信心和兴趣
要实现体育教学的心理引导作用,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基础体育运动水平的差异和性格差异等。切实以学生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这一代初中学生的个体意识普遍较强,许多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育运动爱好,比如喜欢篮球运动的学生,通常对NBA比赛和球星较为了解,与学生谈论此类话题,学生总是非常感兴趣。良好的沟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的第一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体育运动爱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跨越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在对学生产生足够的了解后,可以采取分层分类的教学设计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运动水平和运动爱好对学生进行分组,合理控制不同分组的训练强度和难度,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于基础水平较差的学生,可通过采取趣味性的讲解方式,让学生了解體育运动规则,掌握体育运动小技巧,并开展难度适宜的训练,帮助其快速提高运动能力,让学生收获自信心。对于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斗志”,从而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体育锻炼
在采取分层分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形式,以往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厌倦,丧失体育锻炼兴趣。同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过程中,也要考虑学生心理素质指导方面的需求,通过巧妙设计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产生更多思考和感悟,主动走出思想和心理误区。比如在学习一项新的运动技能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开展一堂精彩的多媒体课,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介绍该项运动的发展历史、著名运动员等,宣传体育文化知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建立对新运动的认可和初步认识。然后教师可以邀请对新运动项目有所了解的学生,上台为大家介绍这个运动项目,并谈谈自己对该项运动的理解和感悟。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收获成就感,为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而自豪。在接下来的教师演示过程中,则可邀请对新运动不熟悉的学生与教师一同做动作,充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调动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做好这些铺垫工作后,再组织学生来到运动场上,利用相应的体育器材开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通过设计不同的游戲环节,帮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运动技能。同时发挥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情调节作用,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带来的快乐,减轻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和烦躁情绪。
(三)采取挫折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当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整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可以采取挫折教育方法,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磨炼意志,迎难而上,并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参加体育锻炼获得的进步和产生的感悟,使学生可以将体育锻炼精神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所谓挫折教育方法,就是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故意设置一些难度较高的任务,同时也要保证学生具有完成的潜力,从而让学生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心理素质的锻炼。比如在400m跑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采用适中的速度完成任务,教师站在终点处,当学生快要完成任务时,教师发布新的任务:“加油!不要停!继续冲刺50m!老师在终点等你们!”学生在听到新的任务时可能会产生“怎么又加任务”的想法,教师应继续对学生进行鼓励:“老师知道400m跑根本难不住你们,现在拿出你们的真本事,让老师看看你们还有多少潜力!”此外,以比赛的方式开展体育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抗逆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比赛的紧张气氛下,尤其是处于劣势时,最能看出学生的抗逆能力。教师通过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反败为胜,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胜利的喜悦。
(四)有计划地增加体育锻炼强度,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要实现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积极影响,必须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并控制好体育锻炼强度。只有在学生获得充分参与体育锻炼的前提下,才能深刻理解体育精神,形成健康、乐观的心态。教师应通过加强平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开展体能测试、心理测试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运动水平、心理素质水平,从而合理增强体育锻炼强度。应保证体育锻炼强度稍稍高于学生能够承受的强度,从而激发学生潜力,获得进步。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有计划地增加体育锻炼强度。这种循序渐进的锻炼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乃至工作都有重要帮助。此外,教师还要通过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同时提高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运动锻炼效果和心理素质锻炼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学是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其作用价值和目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缺失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为教学改进提供方向。在此基础上,围绕学生开展教学设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渗透心理素质引导的内容,并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并切实在锻炼过程中,获得心理素质的磨炼,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力,形成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谷美荣.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N].发展导报,2017-11-14(B31).
[2]冯强.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8):69-70.
[3]王成.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9):159-160.
[4]王志国.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2):73-7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