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从中学,广东 佛山 528315)
例1已知抛物线C:y2=4x的焦点是F,准线是l.
1)写出点F的坐标和准线l的方程;
图1
2)如图1,已知点P(9,6),若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C于两个不同的点A,B(均不与点P重合),直线PA,PB分别交l于点M,N,求证:MF⊥NF.
(2018年11月浙江省数学学考试题第23题)
本题是以直线和抛物线相交为背景的试题,主要考查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直线的斜率及直线方程、抛物线等基础知识和运算求解的基本技能,突出考查学生的数量转化、运算与推理论证等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对考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数学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分析1)由题意得点F的坐标为(1,0),直线l的方程为x=-1.
2)设A(x1,y1),B(x2,y2)(其中y1≠±6,y2≠±6),设直线AB的方程为x=ty+1[1].联立
得
y2-4ty-4=0,
从而
y1+y2=4t,y1y2=-4.
由P(9,6),得
从而直线PA的方程为
将y1+y2=4t,y1y2=-4代入,化简得
kFMkFN=-1,
故
MF⊥NF.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解题就像采蘑菇一样,当我们发现一个蘑菇时,它的周围可能有一个蘑菇圈.”解答完本题后,思考:这个结论能否在抛物线中一般化,解答方法是否依然有效?经进一步探究,可得如下结论:
结论1已知抛物线C:y2=2px(其中p>0)的焦点是F,准线是l.若点P在抛物线上,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C于不同的两个点A,B(均不与点P重合),直线PA,PB分别交l于点M,N,则MF⊥NF.
得
y2-2pty-p2=0,
于是
y1+y2=2pt,y1y2=-p2.
于是直线PA的方程为
将y1+y2=2pt,y1y2=-p2代入,化简得
kFMkFN=-1,
故
MF⊥NF.
从上述证明可以看出,用解析法虽然可以证得结论,但运算量较大,那么有没有更为简单的方法呢?经探索,找到了一个极为简洁的证法.
由于结论1的证法2及后面相关结论的证明都要用到一些定理,这里先行给出以下两个定理与3个引理:
图2 图3
引理1若抛物线的焦点为F,抛物线的弦AB延长后交准线l于点K,则FK平分FA与FB夹角的外角.
证明如图4,分别作AM⊥l于点M,BN⊥l于点N.易得△AKM∽△BKN,即
由抛物线的定义,知
AM=AF,BN=BF,
从而
由定理2可得FK平分∠BFG,即FK平分FA与FB夹角的外角.
图4 图5
引理2若椭圆的焦点为F,椭圆的弦AB延长后交对应的准线l于点K,则FK平分FA与FB夹角的外角.
证明如图5,分别作AM⊥l于点M,BN⊥l于点N.易得△AKM∽△BKN,从而
由椭圆的第二定义,知
于是
故
由定理2可得FK平分∠BFG,即FK平分FA与FB夹角的外角.
引理3若双曲线的焦点为F,双曲线的弦AB(或延长后)交对应的准线l于点K.
1)如果点A,B在双曲线的同一分支上,则FK平分FA与FB夹角的外角;
2)如果点A,B在双曲线的不同一分支上,则FK平分FA与FB夹角.
引理3中1)的证明与引理2的证明一样;引理3中2)的证明要用到定理1(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的逆定理),证明过程与引理2的证明类似,在此略去.
图6
结论1的第二种证法如下:
证法2如图6,联结PF,并延长交l于点G.由引理1可得FM平分∠AFG,FN平分∠BFG,且∠AFG+∠BFG=180°,从而
2(∠MFG+∠NFG)=180°,
即
∠MFG+∠NFG=90°,
于是
∠MFN=90°,
故
MF⊥NF.
本证法借助三角形外角平分线定理的逆定理、抛物线的定义以及抛物线中弦与准线的相关引理,从平面几何的角度思考,简化了推理和运算过程,具有直观、简捷、明快的特点,方法新颖独到.
我们知道,圆锥曲线一般有着类似的性质,这体现了圆锥曲线性质的内在统一的和谐美.那么椭圆与双曲线中是不是也具有类似结论1的性质呢[2]?经探究,发现如下两个结论:
结论2已知椭圆C的焦点是F,对应的准线是l.若点P在椭圆上,过点F的直线交椭圆C于两个不同的点A,B(均不与点P重合),直线PA,PB分别交l于点M,N,则MF⊥NF.
结论3已知双曲线C的焦点是F,对应的准线是l.若点P在双曲线上,过点F的直线交双曲线C于两个不同的点A,B(均不与点P重合),直线PA,PB分别交l于点M,N,则MF⊥NF.
结论2与结论3的证明可参照结论1的证法2,限于篇幅,在此不再给出,留给感兴趣的读者.
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解析几何的代数运算,轻视其几何推理.其实解析几何问题本质是几何问题,它们本身就包含一些重要的几何性质,若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几何性质,则可以避开繁琐的代数运算,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简化,解法简洁优美,并更好地揭示这些问题的几何本质.因此对于解析几何问题,要紧扣其中的关键几何要素,将解析法与平面几何方法相结合,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优解法,这不仅是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法宝,还是减少解析几何运算量的有效途径,同时可以更好地提高解题能力[3].
对题目的拓展、引申、变式探究是一名数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平时要重视对典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规律,并适当拓展,充分挖掘题目的育人价值.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能只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而是要通过变式、类比进行研究,寻求问题的增长点,从而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甚至会一片”的目的;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发现和创造历程,引导他们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题思路上产生质的变化,使思维得到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