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引擎,激活学生解读文本的思维

2019-04-12 00:11王鹏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生本位激活思维文本解读

王鹏飞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不断引发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进行思考,让学生收获不同的体验和成果。《九色鹿》一文的教学,教师就遵循了学生能读懂的少教,甚至不教的原则,将所有的问题都聚焦在文本核心和认知能力的临界点上,让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思维高速运转的引擎,从而创设出文本解读的全新路径。

[关键词]文本解读;开启引擎; 激活思维;学生本位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71-02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色鹿》一文是一篇源自莫高窟敦煌壁画的故事,生动的故事情节,使得九色鹿的善良、机智、勇敢以及调达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多学生凭借自身的基本能力一读便能了解。那么,作为四年级的课文,我们究竟要教些什么?问些什么?让学生思考些什么呢?

一、哪些内容可以读懂?哪些内容暂时读不懂?

由于课文本身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性文本,描写了九色鹿的外形以及拯救落水人调达的情节,赞扬了九色鹿的美丽、勇敢和善良,很多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的。从调达的视角出发,对比调达先后的态度变化,借助于从一开始的感恩戴德,到后来的揭榜带兵,调达见利忘义的本质,学生体悟起来也非难事。

那学生读不懂的究竟是什么呢?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会从这篇故事源自敦煌佛经的由来出发,引领学生体悟作为佛经故事,这篇课文又会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和哲理。这些不仅与教材中的课文有着一定的距离,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是相去甚远。另外,这篇课文中的人物数量相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较为复杂,线索也相对繁杂,这些对于学生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深入把握人物的内在特性,都有一定的阻碍。

二、基于本质,重新解读,还有哪些理解性障碍?

(一)故事中“义”之内涵的理解

课文中调达见到皇榜后,完全将九色鹿的救命之恩抛诸脑后,更对自己的诺言毫不在意,选择了背叛九色鹿,这样的行为被视为忘恩负义、背信弃义、见利忘义之举,其中都蕴含着一个“义”字。对于学生来说,“忘恩、背信、见利”他们都能结合故事情节深入开掘出调达忘掉的、违背的、见到的究竟是什么,但对于辜负的、放弃的、舍去的“义”究竟是什么,他们理解起来则具有较大的难度。

其实,工具书中对于“义”字在这三个词语中的解释是各不相同的:“忘恩负义”中的“义”指向于情谊、恩情; “见利忘义”和“背信弃义”中的“义”字指向于道德和正义。結合这篇课文内容来看,调达所“忘、弃、负”的自然不会仅仅是自己的誓言,这只是其道德败坏的一个维度而已。调达后来带领军队去捕捉九色鹿的行为,就已经不再是不守诚信了,而是丧失了做人的基本良知和道德底线。只有将理解深入到这个层面,才能真正对这三个词语形成通透理解,才能对“调达这个灵魂肮脏的小人”形成深入理解,这也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引导之处。

(二)九色鹿靠什么捍卫自我,做到邪不压正?

在故事中,九色鹿是善与义的化身。这个佛经故事的宗旨就是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哲理。但是很多时候,不是所有善良的人都能通过捍卫自我来战胜邪恶。情节发展中,九色鹿据理力争的那一段辩护是其命运走向的重要转折点。当时,九色鹿面对军队的重重包围说了四句话:第一句,以尊敬的称呼确定了国王作为自己辩护和表白的对象;第二句,表述了自己曾经拯救调达的事实;第三句,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调达背信弃义的本质;第四句,显得极富智慧和力量,借助国王的高贵身份,反问国王与这种小人一起残害无辜,就不怕遭到全国人民的耻笑吗,从而促发国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考量。可以说,九色鹿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沉着不仅保全了自己,同时也传递了浓浓的正能量。如此解读,这个故事就显得越来越有味道。这正是学生可能无法企及的高度,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地体悟与感知。

三、运用什么策略让学生读懂这两点?

(一)设问中进行思考

在教学调达这一人物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和细节描写,谈谈对调达这个人物的印象,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很多学生将调达被救之后的感恩戴德与看到皇榜时的心理活动进行对比,顺势运用“恩将仇报、见利忘义”等课文中的词语给调达贴上了标签。事实上,学习到这个程度,学生对于调达这一人物特点的认知方向基本是准确的,但仅止步于此,这种认知还处于标签化的机械认知层面,而对于其行为的内在本质学生却没有做到真正领悟。为此,教师设置问题引领学生向文本的深处漫溯:“如果九色鹿在拯救调达之后,调达并没有许下承诺,是不是就可以这样做呢?他之后的行为就不是‘背信弃义呢?”学生从课文的内容和生活中的人常伦理角度出发,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即使没有许下承诺,也不能这样做。因为九色鹿在调达生命受到威胁的最关键时出手相救,是他的救命恩人。知恩图报应该是做人最基本的道义,根本无需将这样的誓言放在嘴上,更不用在书中交代。教学至此,教师并没有鸣金收兵,而是趁热打铁再次追问:“我们再做一次设想,如果调达没有落水,没有经历生命垂危的一刻,九色鹿也没有救过调达,调达只是在山林中偶然间见到了美丽的九色鹿,难道他就可以揭下皇榜向国王告密吗?”学生充分考量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得出结论:同样不能!九色鹿是一只美丽、善良而充满正义感的鹿,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我们应该将保护真善美,作为最基本的做人底线。

经历了这样的引导和思考,学生对于调达这一人物的感知就不再是几个贬义词了,而是从多个角度和维度,真正理解了故事中所蕴藏的“义”的内涵和分量。

(二)对比中深入揣摩

对于九色鹿自我辩护和表达的语段,学生能够读懂,但其中所蕴藏的智慧和精妙,则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点拨与引导。为此,教师以课文中九色鹿的一段话为蓝本进行了以下两种修改。

修改语段1: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的鼻子说:“你真是个卑鄙的小人,我救了你,你就这样报答我吗?我真后悔,当初就不应该救你这龌龊的小人。”

修改语段2: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对国王说:“陛下,你也是一个糊涂蛋,不分青红皂白,就听信谗言,前来抓我。你难道是想和调达一样,也要做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吗?”

学生将这两段修改之后的语段与教材中九色鹿的原话进行对比后发现,修改语段1中的语言只是九色鹿在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恨,不仅不能起到指责调达的效果,反而会抹杀掉自身的正义感,显得不够从容和自信,九色鹿的形象会大打折扣;而修改语段2中的对话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国王,说话没有根据,最为关键的是对国王采取这样的态度,会使国王恼羞成怒,难以让所有人都信服。只有课文中的这一段话有理有据,既描述了自己搭救调达的事实和经过,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调达的卑鄙行径和丑恶嘴脸,更在保障了国王尊严和脸面的基础上,促发了国王的自我反思,让国王心甘情愿地做出调整,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使得所有人都心悦诚服。

《九色鹿》这篇课文教学完成,学生在课堂中爆发出众多有创意、有深度的思维火花。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文本的深处,就需要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将所有的问题都聚焦在文本核心和认知能力的临界点上,让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思维高速运转的引擎。

(责编刘宇帆)

猜你喜欢
学生本位激活思维文本解读
浅谈教育创新在数学课堂的实施
让有效提问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