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策略探究

2019-03-22 20:10戴娜李印戴仕桥陈莉胡永国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品德课品德

戴娜,李印,戴仕桥,陈莉,胡永国

(1.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715;2.南川区隆化第五小学校,重庆408400;3.重庆市南川中学校,重庆408400;4.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401572;5.西南大学医院,重庆400715)

1 小学德育的概念及重要性

1.1 小学德育概念

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小学德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1]。

1.2 小学德育重要性

百育德为首,教书先育人。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但崇高的道德都是他们的至高境界。我国也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各种言论刺激着我们的神经细胞,在不实的言论之下,对各方面都没有成熟的小学生们而言,很容易被网络的负面信息影响。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结果悲剧的不仅是整个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2]。

2 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德育目标偏于理想化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国家决定和颁布的德育目标是一个很宏观的框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都没有将内容细化,缺少具体明细的实施细则。将德育目标笼统地告诉小学生,比如说“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对于以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到底应该怎样做才是爱祖国的表现,他们不理解,会的也只是死记硬背了。作为德育的践行者,若不从实际出发,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学生就很难将德育目标付诸行动[3]。小学德育工作中推崇“英雄道德”“圣人道德”,大而空的理想目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所脱节,从而使得学生的参与度大大降低,也造成了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没有被践行。知行的脱离使得小学德育开展的效率大打折扣。

2.2 不重视或占用思想品德课

对于学校和家庭,学生的成绩就代表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面对不是数学、语文这样的课程的时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存在就是在浪费学生学习的时间。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通过可以测量的身高、体重的变化来体现,更重要的是思想行为上的变化。虽然很多学校经常提倡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但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牺牲所谓的“豆芽课”的时间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但品德课绝不是所谓的“豆芽课”,若一个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就等于是遮蔽了这个学生世界中的阳光。在很多情况下,数学教师往往会因为某一个或某一些学生的数学作业没有完成就会占用这些学生的品德课时间,将他留下来纠正数学作业。语文教师有时也会因为某些学生没有完成听写或背诵的任务,而占用这些学生的品德课时间。这样做完全没有领会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通过与学生实际交流可以发现,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有关品德课的班级的班风比不重视或占用品德课的班级的班风要优良许多[4]。品德课的有效实施不仅仅是对个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班集体,对学校乃至对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2.3 部分学生对品德课的理解不到位

《品德与生活》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从品德课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理想中的课堂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从某些不良的行为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但是在通过受教育之后改变自己的行为,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根据实际的教学却发现学生们爱上品德课并不是因为品德课自身的魅力更不是因为在品德课上能够学到知识。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品德课的意义所在。“上品德课不用思考问题”“不用完成复杂的作业”“不是每堂品德课都有课后作业”等,这就是部分学生喜欢品德课的原因。当学生们出现了这样的学习动机,无论教师在上课之前将课准备得多完整,学生们的参与度仍然不会很高。正是因为学生们的不配合,无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一堂品德课很有可能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2.4 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参差不齐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每个学生的家长对于学生成长的侧重点有所区别。有的家长认为德育与智育是同样重要的,有的家长则只重视学生智育的发展,有的家长则重视智育发展的程度大于德育。由此看来,学校德育的顺利开展必须和家庭教育相联系。而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支撑。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事物总是能够很容易诱惑自主意识不强、自制力不高的小学生。周围的新鲜事物刺激着他们的血液。从总体来说,社会教育显得“薄弱无序”,这无疑不是阻滞了学校德育的有效实施。由于家庭、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三者之间的不协调,学校德育的效率大打折扣,“一维独撑” 的现状普遍存在,“5+2=0”的教育效果将学校德育打回原形。

3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创新

3.1 制定多维度的德育目标体系

在保证德育的基本要求上,学校可以根据每个年级的情况制定可以达到的德育目标。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以及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公正道德阶段,所以在制定相关德育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德育目标应以人为本,可以扩大制定者的参与性以及提高制定内容的民主性[5]。在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除了政府决策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广泛吸纳德育专家、具体德育工作者、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的合理性建议。德育目标需要经过多次订正、修改,最后学生实行的德育目标是具有民主性、广泛性、可能性和科学性的。

3.2 学校应充分重视小学品德教育

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德育工作,德育教育事关教育事业发展大局,学校领导要认识到小学阶段的学生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性,反对重智轻德,坚决摒弃把德育与智育对立起来的观点。只要校领导带好了头,学校的教职员工就会效仿,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对于个别没有认识到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性的教师,校领导可以与他单独聊一聊,普及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当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他们就可以在班上经常传达他们对于德育的认识,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向师性,当教师都这么说了,他们自然而然就重视德育相关的相关课程。

3.3 加强“三结合”的品德教育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应该注意自己言行的表达,明事理、尊敬他人等等,通过自己的行动感染孩子。实施德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是学校德育。小学的品德课也应该将三维目标相结合,同时在其他学科间渗透德育。让学生从心里主动接受德育,达到知情意行的结果。此外,学校应该抵制和消除不良信息在校园内的传播,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互联网资料,及时对学生展开德育的专题讲座。在有条件的基础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对他们思想有触动的地方,丰富他们的社会体验。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品德课品德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摭谈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未雨绸缪 静等花开——基于“儿童立场”下的品德课前准备策略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