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花
(中共河源市连平县委党校,广东河源 517100)
现场教学,是指通过在现场教学基地设置教学课堂的形式,实现就地发现问题、多向交流问题、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讲授式教学很难满足学员的学习内容需求、 学习风格要求及专业发展要求从而决定了传统一言堂式教学效果较低的结果。近年来全国各级党校为适应新形势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级党校在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研究式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广泛地运用了现场式教学来丰富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成为提升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让教学改革浪潮中的现场教学上得既别开生面又感人肺腑,巧妙地把文学艺术渗透到理论性强的党校课程中来,这也是探索课堂创新的有效路径。
为进一步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形势,大力推进由单一课堂讲授式向“课堂+基地”的实践式转变,近年来,党校教学园地掀起了“优化教学流程”的热潮,笔者认为现场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我们不断从系统上和细节上来强化和落实,更重要的一点是巧妙利用“文学艺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党校现场教学能更好展现“时代性”“体验性”。
现场教学是将课堂从教室转移到现场,通过现场展示所要研究、讲解的问题,学员可以根据岗位类型不同、专业结构不同、年龄阅历不同以及其认知风格、学习生活作息时间不同等因素,从不同视角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现场教学与专题辅导最大的区别在于“教”与“学”双方都处在动态的实景中,不同的学员类型所关注的问题和兴趣点也大相径庭。带班老师大多不是专职现场教学教师,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要在短短的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和让学员学有所获,必定要求教者在教学中紧密结合“现场教学基地”主题内容,充分利用文学艺术搞活课堂。文学艺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书法,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文学是语言艺术,广义的艺术概念包括文学在内。现场教学教师不仅要在理论知识上游刃有余,更要在实际工作中拿捏适度,更要把工作做向个性化和精细化。现场教学教师要内强实力,外强素质,真正拿得起这根“指挥棒”,奏得出一曲“好乐曲”!而这首“好乐曲”就包含了教师的文学修养,教师在备课中是否考虑了以文学艺术巧妙将学员的党性修养提高的教学目的渗透其中。诸如,在开展“连平县颜氏廉政教育基地”现场教学中,单纯的一节“廉政教育”理论课肯定枯燥,要让“三十六字官箴”直抵人心,教师对官箴刻石“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些文字要倾注朗读感情、讲解“颜氏故事”时注重文学煽情、还要充分利用官箴石刻园的“颜氏三代”造型艺术等,这些都是文学艺术,是让课堂鲜活的源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现场教学不但是实践,是理论,更是艺术。
一堂好的党课需要多种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比如,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组织教学艺术等等。而语言艺术是最基础的,它几乎贯穿在各种教学艺术当中。党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才能更好地运用其他的教学艺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审美价值。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现场教学教师的角色与导游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除了介绍现场教学基地的情况,还要结合时政、党建等提升教育基地的内涵。比如,在“连平县忠信司前村家训文化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时,针对这个基地的家训家规文化中的“厚伦理、和乡里”这个家训内涵,以这样的语言描述这个基地的建筑“泥砖、黑瓦、红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加上蓝天、白云还原了一幅我们吴氏祖先‘日出而做、日落而归’的悠闲、幸福田园生活图画,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家族和谐图,这也是我们在今天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就是用艺术性的语言丰富上课主题的实例。
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表演艺术通常包括舞蹈,音乐,曲艺,杂技,魔术等。笔者认为,要增强教学中的思想性、艺术性,就必须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中的重要元素来对待,充分发挥音乐在深化讲课主题、拓展内容、渲染气氛、表情达意、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完善叙事、体现节奏等方面的作用,以进一步增强现场教学艺术感染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必要的时段运用背景音乐,背景音乐是音画结合中的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其作用要在画面与解说的双重困囿之中发挥。这中间往往渗透了运用上的一些辩论因素。背景音乐在构成艺术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征,这些对于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无疑都是一个促进。因此,对于现场教学中充分结合教学主题,针对特殊的教学时段选择背景音乐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比如,红色革命现场教育基地,要把革命故事讲得感人肺腑,把革命家书诵读得饱含深情,把革命豪情渲染得惊天动地,让学员通过教师的声情并茂的讲述走进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感触革命烈士的蓬勃心跳,触摸革命历史的铿锵脉搏。其中除了教者必备好的朗诵功底外,还需要选择适合故事情境的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诸如笔者在河源市连平县工委旧址教学基地教学时,要诵读一段为岭南狮脑山战役献出宝贵生命的朱振汉烈士给他母亲写的一封遗书,就选择了这种新鲜的教学方式,配上一段悲伤深情的背景音乐,让学员深切感受烈士为国捐躯的悲壮,更深层次理解烈士崇高的生命价值观。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就如同纪录片创作者经常会利用音乐手段来表达对事件或人物的态度,但这必须根据作品题材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并配合画面所显示的场景。而在现场教学中的音乐背景,起到和现场场景、教师讲故事的情境吻合,实际就是让视觉因素和听觉因素综合配套运用、 互相协调,并做到不喧宾夺主。
建筑也是时代文化精神的一面镜子,犹如用石头写成的历史。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谈到大教堂时,就曾经指出:“这是一种时间体系。每一个时间的波浪都增加它的砂层,每一代人都堆积这些沉淀在这个建筑物上。”面对各式各样的建筑,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它的造型之美,而且可以从中认识和感受历史的风貌、时代的变迁、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创造。现场教学以教学基地为依托,用具体形象的实物或事实作为教学内容,在观看现场、听取介绍、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运用的都是现场事实材料,就比如“连平县颜氏廉政教育基地”中的“官箴石刻园”有颜氏几代人的石刻官箴:刻在石碑上的官箴立意高远,突出了“仕而廉则优”的为官之道,又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有颜氏三代的石像:石像栩栩如生,颜氏三代头戴官帽,身穿官服,神态严肃,展现的是“清正廉洁、亲民爱民、忠贞爱国”为官形象。学员可从直观的石像、石碑文了解颜氏颜希深、颜检、颜伯焘为代表的子孙三代传承和践行“三十六字官箴”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