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霞
(嘉应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正所谓“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人才是兴国之本。国家、团体组织,乃至家庭的长青发展,皆需要人才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以应对时代的发展需求。正因如此,许多高等院校都着力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理论建设研究,并在实践实验中不断加以探索和改进。然而,通过研究现有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理念和思路,主要以“厚基础+善思惟+常实践”融合的培养理念,通过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能力和创新教育,采用国际化、导师制、小班制、参与科研“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拔尖学生的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品格素质。然而,更加侧重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培养。其培养成效多是以参加学科竞争情况为考量,与“胸怀天下”的大才还有太远的距离。其中极其关键就在于德行教育上。虽然也主张以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 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但是,并没有系统性的伦理道德教育培养方案,导致德行教育效果不显著。究其原因,还在于未能透彻厘清道德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重要性。
为此,该文就当前研究成果的不足,着重探究与揭示道德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在此理论研究基础上,着力于开发学生内在源动力,从内部动力层面思考,尝试构建扎根道德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研究价值有二:一是拓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思路,这是理论层面的价值;二是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参考,这是实践层面的价值体现。
刘粤湘等(2011)就“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实施与探索问题,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中,应探索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夯实基础与强化实践、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四个融通,探索“厚基础+善思维+常实践”融合,构建促进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能力和创新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1]。陈霞(2015)也提出将专业教育、人文教育、 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训练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思路[2]。李咏梅(2013)则就高等教育普及化情况,提出“三化一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张班级设置方式差异化、课程设置方式多样化、管理设置方式分众化,采取研究型教与学[3]。然而,该文献只是提出概念性的构思,尚未能构建出具体的实践方式与效果。安宁(2017)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协调发展”的培养理念,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以期达到“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的成效[4]。
1.2.1 国际化教学
近年来,国际化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院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许多高校着力建设国际教育资源(例如,国际联合培养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构建“长、中、短”三位一体的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第一,建立拔尖学生海外教育基地,开展阶段性国际化培养;第二,深入开展短期境外研修项目,拓宽拔尖学生国际交流渠道;第三,打造“2+2”“2+3”等联合培养项目,构建长周期国际化培养模式;同时,也利用学院的国际资源,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开设前沿讲座带动国际性学术交流常态化; 并以国际高水平学术竞赛为契机,通过学生资发开展科研训练、组队参赛等方式的研究与探索,构建了拔尖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培养模式,将国际高水平学术竞赛打造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方式和有效途径(刘成柏等,2018)[5]。
1.2.2 导师制、研究式、小班制教学模式
陈霞等(2017)以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索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因材施教,打造多样教学组织方式”的思路,以实行“导师制”培养、采取“小班制”教学、实现“国际化”授课、引入“研究式”培养、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培养体系,让学生在参加导师具体科研项目中,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陈霞(2015)以将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训练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思路,开办“创新能力试点班”,在为期十余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精神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拔尖优秀人才。其中的“人文教育”是开展“读百部名著,观百部名片,唱百首名歌”和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创造人格。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也是采取导师制、小班制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通过建设公益、学术沙龙等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安宁,2017)。
回顾现有关于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研究主要以“厚基础+善思维+常实践”融合的培养理念,通过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能力和创新教育,采用国际化、导师制、小班制、参与科研“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拔尖学生的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品格素质。然而,更加侧重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培养。如果从作用力的作用点来分析,现有的改革研究更多是把作用点放在“外部激励”方面,都在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环境与平台。但是,关于学生的内在源动力开发,却很少涉及,所以也导致所取得的效果有限,其培养成效与“胸怀家国天下”的大才水平,还有太远的距离。其中最关键的就在于德行教育。虽然也主张以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但是,并没有系统性的伦理道德教育培养方案,导致德行教育效果不显著。究其原因,还在于未能透彻厘清道德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重要性。
为此,该文就当前研究成果的不足,着重探究与揭示道德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在此理论研究基础上,着力于开发学生内在源动力,从内部动力层面思考,尝试构建扎根道德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参考。
何谓伦理道德教育?《说文解字》云:“‘伦’辈也,从人从仑;仑,思也,理也”,伦理是指族类的关系。以人类为分析点,人类是一个族类,相对人类以外我们统称为大自然,则伦理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中人伦关系分为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道”,所行道也,即是自然法则规律。人伦之五伦、人与大自然之天伦都是道,是客观的自然法则。“德”,得也,得知、明达自然规律。故而,伦理道德教育实质是传授关于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与大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宇宙人生的自然法则(规律)是什么;通过教导自然的原理原则,引导大众遵循自然法则而行。所谓“顺道者昌,逆道者亡”,遵循正道就会昌盛;逆道而行,倒行逆施,终究会败亡。遵循伦常道德是幸福美满的根本,违背伦常道德是痛苦的根本。如同“冬裘夏葛”的道理,冬天穿裘衣以御寒,夏天穿葛衣以乘凉。倘若逆道而行,冬穿葛衣夏穿裘,难免要生病。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言的伦理道德教育,实质是“科学”。科学是探索宇宙真理,目的是认知宇宙真理、顺应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只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关注点覆盖得更广,不仅涉及对宇宙自然法则的认知,且涉及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认知;它所要厘清的不仅是所以然的问题,而且要深入到背后“形而上”层面的之所以然的问题。可见,伦理道德教育乃是关于圆满认知宇宙人生真理的教育。唯彻透本源,方能达到“亲民”“止至善”的修齐治平的大用。故而,“道德教育”实质是“启发智慧”的教育(陈少霞,2019)[7]。
德行与能力,如同力学上“力”的方向与大小两维,二者是缺一不可。德行如同“力”的方向,起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能力的起用效果。能力如同“力”的大小,直接影响起作用大小。故而,道德教育乃是根本教育。
2.2.1 “德行”塑造的培养模式研究
图1 基于道德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路
“德行”培养实属“启发智慧”的教育。智慧才是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方具有应万变的大用。我国自古称之为“伦理道德教育”,乃是传授关于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人与大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宇宙人生的自然法则、自然规律是什么;通过教导自然的原理原则,帮助大众能够遵循自然法则而行(依理而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极其重视教育。其教学宗旨也非常明确,《学记》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士子读书亦志在明理、志在圣贤。考取科名本是寻求为社会、人民服务的机会,绝非为了自身的名闻利养。《朱子治家格言》有云:“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即是证明。为自身名闻利养做活计之劣行,本身已违背了古圣先贤的教诲。岂不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经书典籍着实记载了古圣先贤办学的初衷乃在于:帮助大众破迷开悟,开发智慧,而后运用智慧服务社会,创造幸福美满人生。
关于智慧教育的理念、方法、经验、效果,中华典籍都有相当成熟的记载,汇编在《四库全书》中。可供我们后人学习与借鉴。因此,真正要培养有德行的拔尖人才,不得不学习中华传统经典,通过经典的熏习,开发本性本具的智慧。教材就是《四库全书》。然学不可躐等,初学者需从根本学起。《四书》《群书治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完整讲述了修齐治平的理论、方法、经验、效果。这是帮助后学开发智慧的极好教科书,也是明达宇宙人生真理的教材。
2.2.2 “专业知识能力与创新能力”拔高的培养模式研究
专业知识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拔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积累,这是“厚积才能薄发”的自然法则。二是,灵活变通应用能力,这要遵守“熟能生巧”的原则,所以需要采用“做中学”思路,以“导师制”教学模式进行培养。并且,由于每个人的悟性天赋不同,教学需真正落实“因材施教”,故需要采用“小班制”教学,才能保证导师能够真正关照到每位学生的成长,真正做到“精英教育”。
综上所述,基于道德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理路如图1所示。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教育经验可知,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乃是至真至善的教育,是每个人所必需的教育。这些教育能够真正启发人类的智慧,且教学效果超越时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扎根在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方能更有效地启发学生本性本具的智慧,也才能保证所培养出来的专业能力用在正途上,而不会产生副作用。诚然,该文着重于构建扎根道德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仅仅是在理论层面阐论问题,尚未能做出实证。关于所构建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与修正,乃是后续研究的重要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