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莉莉
(福建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福建漳州 363000)
当前,福建省学业水平考试正式启动。这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举措,既为中职生毕业、就业、升学提供主要依据,也为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诊断与改进设定考核指标。
语文课程,将于今年6月迎来学业水平首考。这对语文学科教学而言,可谓期望与困难并存。期望者——学业水平考试是以权威方式对学科教学质量进行有效考量,它打破中职学校历来重专业轻文化的格局,消解语文课程的边缘化地位,激发学校更加重视语文课程“教”的工作,为语文课程注入崭新的活力;困难者——学业水平考试是对学生整个中职生涯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评价,在客观上激励学生“学”的动机,如何创建高效课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帮助文化基础薄弱、尚未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中职学生更好地“学”语文,使之顺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成为语文教师们所面临的最深峻考验。
显然,学业水平考试的实行,将带来一场基于学业评价的教学实践变革。一直以来,学业评价都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学业水平考试大背景下,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日常语文学业评价体系,营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职业能力的长足发展打下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职语文学业评价,即中职语文教学评价,是以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为手段,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进行价值判断。通过学业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信息反馈,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调控学习策略,最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中职语文学业评价,以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是在一定时期的教学完成后,为检查该阶段教学是否达成目标而进行的“盖棺论定”式的学业评价,着重考量过去的学习成效。形成性评价是立足过程,对学生在学习中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等做出评估,其着眼于激发学生“学”的动机,改善学生未来的学习。《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评价要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强化形成性评价,侧重评价激励性与发展性,帮助学生增强自信,体验成功。
在大纲精神引领下,中职语文教育者也在进行语文学业评价的有益探索。在实践教学中,教学评价的使用现状是否尽如人意呢? 为了解福建省内中职语文教学评价现状,笔者选取闽南地区5 所中职学校进行线下座谈与线上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共发出707 份,回收707 份。教师问卷共发出43 份,回收43 份。
现对问卷所得,择要分析。
(1)对评价方式的看法。
问:“你希望自己和同学能参与到你的学习评价中来吗? ”
问卷中,有75.3%的学生选择“是”,24.7%的学生选择“否”。大部分中职学生们更希望有多元的评价视角。
(2)对评价内容的看法。
当问及“如果不考虑平时表现,只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你每学期的语文学业水平,你觉得合理吗? ”67.6%的学生表示不合理。
当问及把“语文学习态度(如出勤、课堂纪律、是否携带学习材料等)”“语文课堂表现(如认真朗读课文、积极参与口头表达练习、主动回答课堂提问等)”“学习合作意识”(如小组比赛、课本剧表演、互帮互学等)等作为评价内容之一,是否会提升其参与课堂、课外语文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时,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见表1)。
表1 学生对评价内容的看法
显然,实际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对他们参与课堂内外的语文活动有极大的鼓励和促进作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更多维度的评价。
综上所述,当代中职学生已不满足于单一的评价模式。
(1)对形成性评价的看法。
问:“您觉得使用形成性评价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帮助吗? ”(见表2)。
表2 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看法
参与调查的语文教师几乎全部认为,形成性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帮助乃至有很大的帮助。
(2)使用形成性评价的频率。
问:“您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对形成性评价的使用达到什么频率? ”
每学期总评必定使用,并且有自己固定的评价项目、标准与比重为53.4%;经常使用,评价项目、标准与比重相对固定为34.8%;偶尔使用,评价项目、标准与比重常变动为11.6%;不使用,只使用总结性评价为0%。
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对中职学生语文水平的评价,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不同频率地使用了形成性评价,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他们不会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同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态度与所投入的精力。
问:“在您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何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 ”
教师点评为32.3%;学生自评为10.5%;学生互评为24.6%。
以上三种结合67.4%
由数据可知,超过三分之二的语文教师已经在实际教学中以多元化的方式评价学生。
在问及“课堂外,您是否注意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时,39.5%的教师选择了“有观察,但未记录,加分具有随意性”,34.8%的教师选择了“很注意观察,并为其及时记录,按一定标准加分”,另有23.2%的教师选择“有稍微观察,但未记录与加分”。在问及“您对学生语文课堂活动中与教师的互动及同学的合作学习,如何评价”时,46.5%的教师选择了“期末综合评价”,27.9%选择“档案袋评价(记录表评价)”,25.5%的教师选择“口头评价”。在问及“您对学生的出勤及上课纪律表现(如无趴桌、玩手机、聊天等)”会进行每节课的态度评价吗? ”有60.4%的语文教师表示 “不定期评价”,34.8%的语文教师表示 “每节课评价”。
由此可见,在对学生语文学业评价中,职业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们,已体现出开阔的思维与多元的角度,广泛使用形成性评价,只是,在使用过程中,评价的项目、标准、方式、时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均由科任教师随意设定,使用程度参差不齐,规范性不足。
在实地访谈中,笔者发现,目前中职学校日常语文学业评价,大多沿用传统评价模式,即主要通过期中考与期末考的卷面成绩来衡良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告诉我们,无论是教师或者学生,均不满足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他们对形成性评价具有强烈诉求。只是目前语文教师们使用形成性评价存在随意性强,规范性不足的问题。如能恰当调配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建构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百分比,形成一套完备、统一、规范,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评价系统,近可直面学业水平考试,切实营造高效语文课堂,远可激发学生内在机制,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与职业素质,促进学生未来发展。
当前倡导的评价理念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明,语文学业评价要注重定性定量相结合,要自评、互评与师评并用,要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前景评估,对评价方法的使用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逐步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以此为据,该课题组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几经修改,制定了《中职语文课程形成性评价量表》。量表总分100 分,囊括4 项指标13 项条目,从分值上看,学习态度占10%、学习习惯占30%、职业素养占30%、综合应用能力占30%。从该量表得出形成性评价分值,再与终结性评价各按50%份额构成学生语文学业总评。即评价总计=过程性评价 (自评20%+互评30%+师评50%)+终结性评价(期中考试20%+期末成绩30%)。
为验证形成性评价量表在实际教学中是否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从而论证本量表的可行性,我们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验。
等组实验。选定两组样本,人数相同、构成相当,在等同条件下分别施以实验因素,一段时间后再测量施加此因素所产生的结果。
(1)实验对象。
选取两个班级:2017 烹饪(2)班为实验班,2017 烹饪(1)班为参照班。两班人数均为30 人。以2017 学年期末考成绩衡量,烹饪(1) 班(2) 班及格率分别为61.1%、60.2%,优秀率分占15.2%、16.1%,后进生各占19.2%和19.8%。
(2)教师:语文教师为同一名老师。
(3)教学内容:教材均为《福建省学业水平测试大纲》。
(4) 教学时间与环境: 语文课均为早上第一二节课。教室环境相同。
(5)时间:一学期(2018—2019 学年上学期)
5.3.1 预热
该阶段为实验铺展做准备。主要是以《中职语文课程形成性评价量表》为内容,向学生解释评价规则、评价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中“自评”“互评”与“师评”所占比例。
5.3.2 推进
2018年9月—2019年1月,为实验全面推进阶段。参照班2017 级烹饪(1)班按常规教学进行,对学生评价仅采用终结性评价,以期中考和期末考为准。
实验班2017 级烹饪(2)班按常规教学,在终结性评价之外,采用形成性评价量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1)学习态度(10 分),从出勤、课堂纪律与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2)学习习惯(30 分),从课中、课前、课后是否体现较好学习自主性对学生进行跟进评价。(3)职业素养(30 分)从道德修养、信息整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四方面观察、评估学生。(4)综合应用(30 分)从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因素评价学生。
5.3.3 统计分析
实验班量表评价以每堂课后填写评价表的方式进行,先自评,再由同桌评价,最后教师评价。班长每周汇总数据,统计分数上报教师,并每月向学生反馈一次,选出该月“语文之王”,期末汇总数据,评出“学期语文之王”。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都将成本作为工程管理的重点,对施工技术的控制与管理普遍不够重视,导致施工技术管控浮于表面,措施以及制度体系不完善,并且无法全面落实到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的应用和操作缺少规范性,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还会为工程进度和质量埋下隐患。此外,很多管理人员不具备基本的管理意识,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工作,导致管理措施得不到严格的落实,造成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索赔和变更问题频发,增加了工程成本。
实验测试、观察方法。
语文成绩采取期中、期末测试的方法,同时观察学生课前学习、课中学习、课后作业以及日常行为的表现。
结果分析。
(1)语文成绩评价。
形成性评价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在自评、互评与师评的反馈下,学生得以观照自身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在2018—2019 学年上学期,实验班期中、期末测试的语文平均成绩比参照班分别多7.23 分和8.69分,差异显著。语文及格人数明显增多。实验班期中、期末语文测试及格人数分别比参照班多6 人和8 人。而语文期末成绩,实验班40~50、50~60 分段的人数分别为12 和8 人,对比参照班多4 和6 人,30 分以下人数为5 人,比参照班少6 人。量表针对后进生的成绩促进效果尤为明显。
形成性评价推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有助良好学风形成。课堂观察统计,学期初两个班级学习的积极性相差不大,课堂参与人数均为70%左右。但随着教学的推进,实验班呈现出较好的学习风貌与集体意识。到期末阶段,实验班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人数保持在70%~80%之间,参照班开小差的人数却增多,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人数不到50%。同时,实验班90%以上可按时交课后作业,参照班按时交作业人数为60%,经常出现补交或漏交作业的现象。
(3)学习动机评价。
我们发现,每月一次的量表反馈以及依托量表评选出的每月“语文之王”与“学期语文之王”,对学生具有不容小觑的激励作用。在成功体验的激励下,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学习动机,从“要我学”向“我要学”逐渐过渡,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明显增加;分组学习,使学生学会协作分工;互相评价,从被评价者转为评价的主动参与者,唤醒学生课堂主人翁的意识;中等生、优秀生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课与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经典诵读比赛等)的参与度增加,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整合与运用能力得以强化;随着学习动机的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浇筑,为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4)职业素养评价。
在上学期末为期一个月的见习中,实验班体现出更强的职业素养。他们更乐意与教师、企业沟通,80%的学生能及时与教师反馈见习情况,体现出较强的学习热情,反之,参照班仅有50%的学生愿与教师、企业沟通,缺乏钻研精神与职业意识。同时,实验班有5 名学生被专业教师推选参与技能竞赛选拔,参照班仅有2 名。
综上所述,形成性评价量表的推行,可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促进职业素养养成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它推动后进生学习态度转变与学习习惯养成,切实提高后进生语文成绩; 它提高中等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 它提升优秀生的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中职语文课程形成性评价量表》 的制定与运用,是在学业水平考试大背景下,对中职语文课程学业评价的一次有益探索。它体现了当前中职语文课程学业评价优化策略。
我们在量表数据整合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自我认识不足,体现为自评过高或过低。通过“互评”与“师评”的引入,学生意识到同学眼中的自己、教师眼中的自己与自己眼中的自己的差距,有助学生客观定位自我,自觉调整学习状态。
该量表全面覆盖学习全过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维度,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职业素养、综合能力多方位评价学生,既重视学生学习显性表现,也重视学生隐性潜能与成长增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学习热情。
每课一次的评价量表填写,每周一次的数据汇总,每月一次的评价反馈,及时监控、跟踪、反馈学生学习过程的状态变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体现了科学的评价观,即以发展性眼光看待学生,注重学生的纵向比较,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兼顾过程与结果。既发挥评价检查、诊断、反馈的功能,更重视评价激励、 导向和发展的功能,为学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助力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真正做到以评价促发展。
职业教育最终是要促进职业学习者的终身发展。中职学生大多缺乏完善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形成性量表评价结果反馈所具有的指向性,可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学会合作学习、学会为人做事。
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在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基本的人文素养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土壤。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应用,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利用评价反馈,教师及时改进教学进度与方法,学生有效调控学习,健全内在学习机制。在今后教学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使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更好结合,以科学的评价系统敦促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