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021)
公平是人类一直追求的价值理想,教育公平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研究者大多关注城乡间、地区间等宏观层面的问题,这方面研究成果卓著,不少建议已被中央政府采纳。但是教育公平问题在微观层面的研究则较少被人关注,比如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研究发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是不容忽视的。
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一碗水端平,对全班学生没能做到一视同仁,没有给学生均等的教育机会和公正的评价;同时也包括在课堂上学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平等。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教学的最主要环节,如果我们忽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视而不见甚至讳疾忌医,那么无疑将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育目的的实现。
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大致可以这样分类。(1)从教师的主观意图来划分: 有教师无意制造的不公平和有意制造的不公平;(2)从学生的主观感受来划分:对教师有意无意施加的不公平,有些学生能主观感受到,有些学生则感受不到;(3)从不公平施加的频率来说: 有些教师只是偶然施加,而有些教师则经常性施加;有些学生偶尔遭受不公平,而有些学生则经常遭受不公平;(4)从遭遇不公平的学生多少来划分:有些班级内相当多的学生遭受不公平对待,有些班级内少数学生受到不公平对待;(5)从不公平的施加者来划分:有教师施加和学生施加两种。
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主要发生在: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 教师的教学评价中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中等几个方面。
那么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2.1.1 为什么教师会无意制造不公平
有些教师教学技能差、教学艺术欠缺、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敏感性弱,因此虽然主观上并无恶意但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好心办坏事。如有教师说:“我痛骂学生是为了让学生好。”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斯曾说:“对待孩子的自尊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2.1.2 为什么教师会有意对学生施加不公平
①教师的心理偏见。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会产生第一印象、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心理偏见,从而影响了教师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
②教师的思维定式。传统型的教师习惯于主宰课堂,不容学生质疑。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说:“美国的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鼓励他们向最了不起的权威提出质疑。”而中国的不少教师仍习惯于向学生发号施令,肆意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这是对全班学生施加的不公平。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博士在考察中国教育之后,写了一封有针对性的信,他写到:“教师并非真理的掌握者,而是真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某个另外的地方,所以一起探索和追求真理是他们共同的任务。”
③教师的性格缺陷。这个问题存在于少数教师身上。如果一个教师存在暴躁易怒、心胸狭窄、刻薄阴险等性格缺陷,心理不健康,怎么可能保证学生会受到公平对待呢?
④教师的师德缺失。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也可能会无意制造不公平,但师德缺失的教师必然会有意使学生遭受不公平对待。所以在教育部下发的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决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⑤不合理的师生关系。专制型或放任型的师生关系容易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不公平现象。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Lewin)等人经研究发现,根据师生之间不同的情感和态度、 教师的行为等维度可以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种类型: 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专制型的师生关系下,学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教师的不公平对待; 放任型的师生关系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学生施加不公平。
有些学生个性怯懦、 缺乏权利意识、 自我保护意识,加剧了某些教师“为所欲为”地对学生施加不公平。
学生中的某些“强势群体”由于缺乏合作精神、平等精神,导致了课堂教学上生生互动中“弱势群体”学生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当前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一般为50 余人,甚至多达70 人,如此多的学生客观上也导致了教师难以开展差异教学,实施个别化教学,难以关注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使教师在维护教育公平时有心无力。
有些学校办学思想不正,教育的功利性目的太强,高举考试指挥棒,对教师的考核只看考试分数,对学生的评价只看考试成绩。在学校内设重点班,重点培养尖子生,对差生任其自生自灭,甚至劝其转学或退学。这必然使一部分学生遭受不公平对待。
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呢?
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卑、抑郁、紧张、恐惧的心理,学生的正常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被扭曲、心灵被摧残,严重者会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内心深处会因此埋下仇恨的种子,这不得不令我们教育者担忧和深思,而这也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个不能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的教师是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的,相反他得到的是学生的冷漠、鄙视和厌恶。因此他很难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审美体验,而没有这些精神支持,一个教师是不大可能获得良好的专业成长的。
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阻碍了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因而会直接制约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健康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和谐、良性、健康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不公平使得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处于紧张、疏远、甚至对抗的状态,这怎么可能形成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呢?
班级就是缩小了的社会,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阶段,不公平的学习生活经历必将对学生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学生可能会成为呆板麻木的服从者、冷漠厌世者、甚至可能成为仇恨者、恐怖事件的制造者。班级中的两极分化,可能会导致未来社会的潜在的两极分化,微观层面的教学不公平的放大延伸,可能使社会有机体存在潜在的断裂危险,非常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技能、锤炼教学艺术,毕竟不少教师无意制造不公平。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育工作之后,他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教师是决定性因素,教师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身为教师,我们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活得悲惨,教师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教师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还应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等,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真正尊重和呵护每一位孩子。
要克服自卑、怯懦心理,多和教师、同伴沟通交流;要增强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正当的“抗争”。遭受不公平对待时可向班主任、学校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等逐级反映。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明确教育目的观,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师德建设; 要建立健全学生权利的保护机制,如设立公平信箱、师生联合组成公平委员会、校长接待日、校园开放日等。
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推广和监督实施,进一步加强对师德建设的引领;研究中小学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方案,切实减少现有班级的人数额定,以利于学校实施差异教学。
教育应当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公平不是追求平均主义,而是促进每一个个体在其天赋基础上接受适切的、良好的教育,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需要我们在宏观层面、微观层面都切实推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