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地区高校《演讲与口才》教学方法探究

2019-03-15 07:40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口才壮族普通话

刘 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刘勰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当今时代,人才竞争加剧,好的口才常常使人脱颖而出,成为事业成功的关键。社会的运转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语言的沟通正是人际交往的桥梁,良好的沟通构成了人际交往的保障。时代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口才,高校开设的《演讲与口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由于广西壮族地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环境复杂,学习《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相比其他地区也更为急需与迫切。

一、复杂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依赖社会环境而产生,不同的社会环境诞生了不同的语言。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中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方言有多种,如白话(粤语)、桂柳官话、平话、壮语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即使是广西的同一地区,由于人们使用语言的不同,也会出现一些沟通交流上的障碍,不同地区的情况尤甚。即以广西首府南宁为例,南宁即属多语种地区,不少本地人能够同时操两种或两种以上方言。南宁在广西城市中经济相对发达,开放程度更高,对语言的包容性更强,普通话的通行程度也更高。但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对外交通不便的地区,缺少语言之间的学习与融合,用普通话沟通的障碍就更大。因此《演讲与口才》的课程学习中对普通话的训练就更要侧重于语音的训练与纠正。

另外,由于不同语言的相似性存在差异,也导致了沟通程度的差异。白话、桂柳官话、平话、壮语等相似性高的语言更容易沟通,差异大的方言之间沟通难度阻碍性更大。壮族人口占广西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这导致很多壮族地区的人群在讲普通话时出现“夹壮”的语言现象,所谓“夹壮”就是普通话的语音与壮语的语音相混杂。因此在广西推行普通话相比其他地区更为复杂而艰巨。同样,这也给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学习《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造成了一定难度。演讲是以普通话为前提条件,没有流畅的普通话语言表达,也就没有了演讲的基础。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坐落于广西崇左市,据统计,崇左市境内居住民族达28个民族之多,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8%,而壮族在其中的比例就超过了89%。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所属广西地区,壮族占学校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兼有其他民族。因此,在《演讲与口才》的课程学习中,学生普通话的“夹壮”现象是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如何克服其他方言对于普通话及演讲的干预,这也是《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中,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由于壮族地区的语言习惯不同于普通话,壮语的发音也会对学生学习普通话造成影响,如发音方面:由于壮文有八个音调,很多学生王、黄不分;卢、陆不分;罗、骆不分等。壮语又有北部方言与南部方言之分,一般北部方言有30个辅音左右,大都有r声类,一般没有送气的清塞音。南部方言有送气的清音辅音 ph、th、phj、khj、khw 等,没有 r声类,多数地方没有j、v辅音。很多壮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语言特异处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很多学生如果脱离了学校这一普通话的环境,回到家乡,也多是以家乡方言作为沟通工具,这就使学生普通话的进步有限。因此,在课堂上,对于普通话的训练要更加丰富而有针对性,要多针对壮族地区学生发音薄弱的地方进行训练。仅仅依赖普通话课程的学习是不够的,《演讲与口才》课程也能对普通话课程的学习有所补充。

我们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很多地区除了壮语外,通行最广的是白话,广东称为粤语,因为他们普通话说的不好,有时在正式场合会羞于表达,因此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萧伯纳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对于演讲与口才来说至关重要,没有自信常常会事倍功半。有了自信,有时就意味着事情成功了一半。

二、多元的实践训练方式

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理政,没有哪件事能离开好的口才。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对于个人的发展成长至关重要,在社会生活中,拥有良好的口才不仅可以使人在工作中出类拔萃,也能在未来的晋升提拔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契机。归根结底,演讲与口才的训练最终是要直面社会现实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可或缺。

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让我重进大学,我将修好两门课:演讲和说服”[2]拥有好的口才,成为一个好的演讲者,其训练方式有很多种,如背诵法、速读法、练声法、复述法、模仿法等。但壮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学生的语言环境不同,面对壮族地区的学生在进行这些必要训练的同时,也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3]我们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萧楚女正是这样一个典型范例,她通过不断的训练,练就了非凡的演讲才能。她曾在教书时,每天到学校的后山,把镜子挂在树枝上,对着镜子进行模拟演讲训练,透过镜子,她能够观察到自己的动作和表情,并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磨炼自己的技巧,正是通过这样的严格训练,她才掌握了高超的演讲技术。

鉴于目前一般高校把《演讲与口才》作为一门选修课,很多学生并不重视,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刻板的教学方式,无法真正吸引学生进行学习。因此采用多元的训练的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效率。在实践训练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一)课前朗诵或演讲

采取“一人一文一讲”的方式,即每节课前五分钟都有一位同学进行课前演讲或朗诵。按照学号的顺序确保人人参与,这样可以扩大学生学习的覆盖面。积极鼓励学生提前进行准备、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脱稿表演或即兴演讲。演讲后教师进行点评或学生进行互评。由于很多学生性格内敛,面对发言的场合常常会出现怯场、羞于表达、语无伦次、思维混乱等问题,这样的训练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胆量,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班级演讲比赛

演讲篇学完之后组织开展一场班级演讲比赛,提前一周宣布比赛的相关规则:每位同学都要准备五分钟的脱稿演讲和比赛主持词,在比赛当天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选手、评委、主持人的人选,即每位同学都有可能被抽中,以暗示大家都要认真准备。作为比赛选手,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也可以看出他们写作演讲稿的水平和练习的情况;学生作评委不仅能够让他们提高鉴赏能力,还能通过体验评委的角色,换位思考,了解“评委”喜欢什么样的选手,从而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作为主持人可以演练书中的行业口才——主持口才,体验主持人的角色,培养表达能力、控场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的全员参与的形式公平、有益、有趣,学生参与度高、兴致高,活动的效果也很好。

(三)情景模拟训练

“应聘”是每个学生终将面临的,是一种实用艺术。演讲篇中有竞聘演讲,口才篇中有求职口才,可见它的重要性。在学完求职口才后将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求职现场。求职现场的角色有面试官、应聘者。老师带领几位学生作为面试官,学生准备面试的问题由老师审核,应聘者由全班抽签决定,应聘者要先进行竞聘演讲再回答面试官的提问。学生作为面试官,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能通过角色体验,换位思考,了解“面试官”喜欢什么样的应聘者,会问一些什么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求职口才。作为应聘者,锻炼他们写简历、竞聘演讲稿的能力,以及现场答辩和应变能力。

(四)室外实地训练

在学到导游口才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的校史园、党建教育基地等户外进行解说训练。首先请专业的解说员做示范,然后学生实地练习,最后随机找学生作为解说员带领其他同学参观校史园,由专业解说员和“游客”进行点评。一般高校的校史园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学校的发展历史,先人的艰苦奋斗历程。演讲并不仅仅是“演”和“说”,好的演讲背后往往需要丰厚的文化知识储备其中。另外,导游语言是一种充分口语化的语言,它与书面表述的语言有很大不同,要求具有情感性、生动性、准确性等特点。好的导游语言能使听众沉浸其中,让游客通过语言的表达感知景物的人文内涵,获得审美的愉悦。导游的语态、表情、手势等肢体化的动作也是必要的补充。

(五)多媒体教学的活用

根据教学的主题选择相应的视频题材,可以播放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时下的热点题材,杰出人物的演讲。如《国王的演讲》《建国大业》等热门影片,周恩来、闻一多等名人的优秀演讲。学生可以对视频内容进行点评互动,畅所欲言。优秀的影片或演讲给人的启迪往往是多方面的,除了演讲语言、节奏、技巧外,学生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如闻一多《最后的演讲》对学生的爱国教育就很有帮助。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传统的教学观确实更重视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的训练。只重视理论的积累,忽视实践的训练,学生的演说能力很难提高,《演讲与口才》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脱离了实践,也就违背了这门课的教学初衷。因此《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相应的演说技巧,获得理论素养的提升,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鲜活的实践经验,也要让学生真正能在生活中、社会上受益。中国人讲“和而不同”,立足于壮族地区的教学方式正是要做到“和而不同”,忽略本地区的语言环境、学生个性特点的僵化教学模式只能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要让学生感受演讲的魅力,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使他们真正的热爱演讲,摆脱过去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口才壮族普通话
哲理漫画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高校大学生演讲与口才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语言就是力量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成长日记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