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陈 怡
最近一次学校教研活动中,笔者有机会执教一节正方形的习题课,由于习题课中教学上没有可供多选的习题或素材,经过精心选题以及备课组同仁研讨打磨,确定了以经典图形为背景,不断变式拓展,以问题串的方式推进学程,教学进程中也恰当预设了一些学生自编习题的教学活动,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梳理该课教学流程,并跟进阐释教学立意,供研讨.
例1 如图1,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连接DE、AF,请指出线段AF、DE的数量与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教学预设:学生易证△ABF △DAE,从而得到线段DE、AF的数量关系是AF=DE,并且由∠1、∠2、∠3之间的关系,可得线段AF、DE的位置关系是AF⊥DE.这样利用正方形的边、角性质,借助全等三角形,得出线段的关系,同时提炼出本节课研究的两个重要“对象”:一个正方形与两条线段.同时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为这节课开了个好头.
图1
图2
变式:如图2,正方形 ABCD中,点E、F分别在边 AB、BC上,当点E、F不再是两边中点时,如果还要有AF=DE,AF⊥DE,你觉得点E、F至少要满足怎样的条件?
教学预设:若AF=DE,根据全等三角形可得AE=BF.将中点这个特殊条件一般化,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互换,教学时可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先组内编写题目交流确认之后再全班交流展示.
例2 如图3,正方形ABCD中,点E、F、G分别是边AB、BC、AD上的点,连接GF、DE,小苏提出一个命题:当GF⊥DE时,求证GF=DE.请同学们思考:小苏提出的命题是真命题吗?并进一步思考:若将小苏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一下,仍然成立吗?
教学预设:根据GF⊥DE,由“HL”证全等得GF=DE.但是由GF=DE,不一定能保证GF⊥DE.在学生出错后,要注意引导究错.从本质上说“位置确定之后,有确定的数量关系;但数量关系明确之后,不一定严格对应着一种位置关系”,比如,“对顶角相等”与“相等的角都是对顶角”.
图3
图4
图5
变式再练:如图4,已知正方形ABCD,点E、F、G、H分别是边AB、BC、DC、AD上的点,现在请你将GE⊥FH和GE=FH中的一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编出正确的题目,并给出证明.
教学预设:若GE⊥FH,可以得出GE=FH;但是由GE=FH,不能得出GE⊥FH,如图5就是一种反例构图.
图6
图7
拓展1:如图6,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8,在AD上取点G,在BC上取点F,将这个正方形沿GF折叠,使点D落在边AB上,得到点E,已知AE=6,求DG的长.
拓展2:如图7,在拓展1中,DC经折叠后与边BC交于点H,随着点G、F在边AD、BC上移动,∠EDH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
教学预设:这两道拓展题以正方形的折叠为载体,让学生自我操作和探究.拓展1中假设未知数,找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拓展2中添加垂线段,形成两组全等三角形,进而求出角的大小.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并从问题情境中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证明,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3 如图8,已知正方形ABCD,点E、F分别是边DC、CB延长线上的点,请围绕线段DF、AE的数量和位置关系,编写题目并给出证明.
图8
图9
拓展:如图9,四边形ADEF中,对角线AE与DF垂直且相等,点G、H、M、N分别是AF、FE、DE、DA的中点,请判断四边形GHMN的形状并证明.
教学预设:从例1、例2变式为例3之后,拓展到中点四边形的研究,即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只与两条对角线的数量、位置关系有关,与四边形的形状无关.
例4 如图10,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点E、F分别是边AD、DC上的点,OE⊥OF,当正方形的边长为1时,求线段EF的最小值.
拓展:当△OEF绕点O旋转时,四边形EOFD的面积发生改变吗?
教学预设:由正方形的性质,得到△DOE △COF,易证△O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EF= ■ 2 OE.要求EF的最小值,只需求EO的最小值.四边形EOFD的面积可以转化成△ODC的面积,所以面积不变.教学时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判断出△O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并能正确使用“点到直线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这个性质.
图10
1.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正方形相关综合问题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九章9.4节矩形、菱形、正方形.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作为正方形的第3课时,学生对正方形与两条垂直线段组合成的图形的理解还比较浅显,对由正方形本身可以直接观察出来的结论能迅速得出,但是对技巧性较高的问题还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本节课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借助一个正方形和两条线段这种基本图形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自主探索编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出思考训练,学生能够对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进行有效训练.
2.重视开展开放教学,预设变式拓展问题
本课十分重视开放式教学,教师通过问题串层层递进,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也能成功编写题目.不同例题讲评之后,多次进行的变式或拓展训练,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学生从学会解题到自主编题,其实是教师从问题中一步步引导出来的结果,掌握前面给的图形性质,加上一部分拓展思维得到新的问题,并不困难.自主编题使原来以教师为主的习题课变成学生、教师全员参与的讨论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学生参与课堂进行思考,特别是“通过变化以突出其中的不变因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通过一题多变,引导学生对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思考,最终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3.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脚”在课堂教学
我们知道,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思想等,过去我们在解题策略中强调的很多解题方法,也可归入相应的核心素养范畴.比如,化归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以美启真等,都可看成是相应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本课关注的以正方形为载体的综合问题,其求解策略主要是以美启真、化归思想、模式识别.在所有的四边形中,正方形无疑是最完美的四边形,它不仅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中心称图形,既具有矩形的一切性质,又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质,是矩形和菱形的完美化身.正方形的这些性质给我们解答正方形相关问题提供了便利.这节课利用这个基本图形,将两条线段从特殊到一般,从形内到形外,借助全等三角形,和一些典型的辅助线,让学生探索线段的关系,求出角度大小或线段的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