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华
摘 要:小学是学生建构数形结合思想的极佳时期,也是学生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以形直观地表示数,以数精确地研究形。以形激情,增添计算教学的趣味;以形助数,豐富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数辅形,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形结合;计算教学;应用;方法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与形是数学表达的两种方式。“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这句话说明了“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的。利用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形直观地表示数,以数精确地研究形,这就是“数形结合”。数形结合有利于小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形”的直观,把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激发学生的计算学习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要努力挖掘“形”与“数”的联系,有机结合,一方面帮助学生丰富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启发有个性地分析、解决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另一方面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启发他们把握数学关系和规律,不断提高数学素养。
一、以形激情,增添趣味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数学具有抽象性,尤其是计算教学。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且知识有限,对抽象的计算总会感到枯燥无味,较难接受。课堂上如果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有趣的感觉,创设愉悦轻松的学习气氛,就可能调动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学生思维亦能在短时间内活跃起来。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对于这样的难题,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并学会呢?课堂上教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画图解决,即用简单的圆代替动物的头,用竖线代替动物的脚,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多了或少了也可以马上修改。教师选择部分进行展示,并请学生说说想法。教师利用“形”具有的形象直观的优势,既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显得很兴奋。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对鸡兔同笼中“几个头、几只脚”有了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对这类题目的第一感觉就是有趣。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借助图形、符号,化抽象为具体,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一展身手,体验到成功,增添了学习乐趣。
二、以形助数,数形结合
新课标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新教材注重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数的认识以及数的计算等知识的学习与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进行教学。
1. 巧借图形,把握概念本质
大多数数学概念显得非常抽象,小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局限,其思维仍停留在直观形象的认识上,因此会对抽象的知识感到困惑,难以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师要针对数学概念的难点,借助图形的直观简明,以恰当的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模型,从而理解数学概念,打好计算学习的基础。
例如,教学“认识乘法的概念”时,教师出示多组相同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列出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这样安排,既能直观、形象地呈现乘法的初始状态,使学生体会乘法的由来,同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看图列加法算式这一知识经验,又加深了图、式的对应思想,无形中降低了教学难度。课堂上教师利用PPT出示一组电脑(有2台),然后依次出现这样的第2组、第3组,一直到第6组,让学生计算总共的台数,起初学生自然是用相同加数相加的方法来计算。接着,教师一边出示更多组电脑,一边询问:“如果有20组、30组,甚至100组,你们怎么办呢?”学生感慨:好麻烦。算式太长了。这时,建立乘法概念水到渠成!此时教师告诉学生,当多个相同的数相加时,可以用乘法算出结果。
乘法概念的教学过程,也是“图→式”的转化过程,此时学生的思维从具体转为抽象,在理解乘法概念的同时,还体会到用乘法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借助形的直观进行抽象概念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入木三分。
2. 善用操作,理解计算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计算教学占了很重要的分量,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算法,就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但对小学生来说,许多计算题的算理是隐性的,不易被发现和理解。尤其在课改后,教师更注重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工夫,却忽视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计算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只有明白算理,才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例如,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当孩子发现“52÷2的十位除2后余1”时,教师适时引导,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看看先分什么,再分什么,最终结果怎样。借助操作活动,学生很快发现要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这样每份是2捆,还多出1捆;接着把这一捆拆开和2根合起来继续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最后把2捆和6根合起来,商就是20+6=26。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思考十位除后余下的1个十怎样办,学生就顺理成章地想到要把这1个十和个位的2合起来然后继续除,顺利突破了算理这个难点。
又如,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中,一开始学生对÷2=这一结果并不确信。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算式画出来。学生尝试着画出算式,有些用一个圆,有些用一个长方形,画出图形的,再把图形的平均分成2份,发现每份是图形的,化简后就是。画出了算式,发现只需将分子4除以2,分母6不变,最后化简即可。接着提问“如果是÷3,而2÷3不够商,怎么办?”学生再次画图,从图中发现÷3就是÷3,等于,继而明白除以3就是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结:一个数除以整数,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把枯燥的算式转化成规则的图形,体会到数学的奇妙和趣味性,同时更好地理解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
三、以数辅形,相辅相成
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形”具有直观性,但也有不易表达的劣势,但“数”具有抽象性和深刻性,能反映问题的本质。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借用数据来表示图形的特征,通过数的运算和变式求出相应结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对数形结合的认识。
例如,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在《周长和面积》练习课上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用16根1厘米长的小棒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围出多少个?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多少?
虽然这是有关“形”的研究,但通过“形”学生只能粗略地感觉到,当周长相等时,图2的面积大于图3的面积。
那么怎样做才使学生获得“周长相等时,长、宽之差越小,所得到的长方形面积越大”这一结论呢?显然要精准地说明,只通过“形”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填写表1,利用“数”的计算,来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研究发现:符合要求的四种长方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数”的研究,学生对周长、面积及两者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样就把“静态”的学习变成“动态”的研究,这也就是“以数辅形”,数形结合,相辅相成的很好体现。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计算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提高计算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发展,提高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