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CT与MRI表现特征分析

2019-02-27 05:49
影像技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淋巴管颈部病灶

沈 巍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 201103)

淋巴管瘤是一种良性淋巴系统肿瘤样病变,主要发生于小儿人群,其中发生部位以颈部最为常见,小儿颈部淋巴管瘤通常以颈部无痛性包块就诊,需与其他颈部囊性肿块鉴别诊断,不过目前关于CT与MRI诊断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报道较少[1]。本研究探讨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CT与MRI表现及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6年 5月至 2017年 10月进行 CT、MRI检查的小儿颈部淋巴管瘤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76例患儿包括男42例,女34例;年龄4个月-8岁,平均年龄(4.2±0.7)岁。

1.2 方法

CT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机(GE Lightspeed)进行低剂量扫描,以颅底的蝶鞍至胸廓入口为扫描范围,设置管电流50mA,管电压80kV,螺距3,准直128×0.6mm,速度设定为0.28s/r,层厚设定为5mm,重建层厚1.5mm,层间隔1.5mm。增强扫描使用碘海醇作为对比剂,剂量为1.5mL/kg,流速设定为2.0-3.0mL/s。完成扫描后将数据传入工作站进行处理。

MRI检查:采用3.0T核磁共振仪(GE Signa HDX)进行扫描,患儿年龄低于5岁则予以水合氯醛进行镇静,镇静总剂量在10mL内,使用剂量为0.5kg/mL。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使用FSE序列T1WI(TE42ms、TR600ms)、T2WI(TE102ms、TR400ms), 脂肪抑制序列采用 STIR 序列(TE35ms、TR3500ms),层厚5mm,0.5mm的层间距,320×224的矩阵。以GDDTPA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剂量根据0.2mL/kg进行计算。

2 结果

2.1 CT与MRI检查结果

76例颈部淋巴管瘤患儿经CT与MRI检查显示多囊型患者65例,单囊型11例。合并感染9例,其中多囊型7例,单囊型2例。合并出血26例,多囊型20例,单囊型6例。76例颈部淋巴管瘤患儿病变部位位于下、中、上颈部,颈动脉鞘间隙、颈浅间隙、颈深间隙,主要位于颈动脉间隙及颈中部,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颈部淋巴管瘤患儿病变部位分布情况

2.2 CT与MRI影像学表现

CT检查:可有单囊型、多囊型表现,单囊型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边缘光滑,而多囊型则呈现出不规则形低密度灶,内部存在线样分隔情况,增强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内不强化。感染多囊型表现为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囊内高密度,增强壁及分隔增厚,呈中度强化,而单囊型则表现为囊壁增厚,囊内容物密度类似于多囊病变,增强壁增厚,呈重度强化;出血多囊型平扫可见囊内分层液液平面,增强扫描后可见高密度,单囊型与多囊型表现相似。

MRI检查:可见单囊型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长T1、T2信号,边缘光滑,形态不规则,多囊较大,内呈线样分隔,增强壁及分隔有轻度强化,囊内未见强化。感染多囊型患者平扫呈等T1信号,稍长T2信号,增强壁及分隔增厚,中度强化;感染单囊型壁增厚,信号与多囊型相似。出血多囊型表现为囊内T2呈分层液液平面,单囊型囊内信号、液平面与多囊型相似。

3 讨论

淋巴管瘤是淋巴系统较为少发的一种良性肿瘤,临床认为其主要由间叶组织的原始淋巴管囊和淋巴管发育形成,原始淋巴囊部分被隔离会生成淋巴管囊肿,淋巴管局部过度增生就会形成淋巴管瘤[2]。

以往研究认为小儿颈部淋巴管瘤典型CT表现为多房性、薄壁、近水样密度包块,边缘较为清晰,但有时出现感染、出血等情况会形成高密度区,出血时也可在CT上表现出液液平面,当淋巴管瘤内存在感染,囊壁可增厚并强化[3]。颈部淋巴管瘤通常呈现出浸润性生长,因此肿块常常较大、范围广,从而呈现边界模糊、邻近血管或肌肉有包饶或移位现象[4]。本研究中病例符合上述表现,其中7例有液液平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囊肿中含有血性液体伴感染,有18例边缘不清的病灶在手术中均发现病变与周围结构存在粘连。由于MRI软组织分辨率良好,能够将病灶内容物成分显示非常清楚,病灶内液性成分T2WI呈现出明显的高信号特征,能够对病灶侵犯范围更容易地明确,病灶囊壁、分隔呈中等信号,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对诊断小儿颈部淋巴管瘤有特异性价值。CT和MRI早期诊断颈部淋巴管瘤均较为敏感,CT扫描时间短,空间分辨率高,不过存在辐射性及含碘造影剂使用带来的风险,而MRI多平面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无辐射,不过检查时间较长,两种诊断方式各有优缺点,临床应根据情况使用。

综合上述,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经CT与MRI特征表现可便于临床明确诊断,也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淋巴管颈部病灶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有用的关节“下水道”
——淋巴管系统
足部淋巴管分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抗淋巴管生成治疗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造出一个天鹅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