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定伟
(四川省兴文县中医医院,四川 644000)
PCC指的是病变于肝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较高,占据所有肝内恶性肿瘤的百分比可达到10%-20%之间,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将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说,加强该类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1]。其早期病变不具有明显的临床症,容易与肝内占位性病变相互混淆,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诊断效果,本次研究选择65例PCC患者,分别给予螺旋CT、MRI进行诊断,详情如下。
选择至我院就诊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患者共有65例,所有患者的疾病均获得了明确的诊断,具有腹部包块、腹痛、消瘦等临床症状,均经过病理诊断后疾病被确诊。其中35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1岁为最小的年龄,72岁为最大的年龄,(52.30±3.15)岁为平均年龄;发病时间最短的1 个月,最长的 3.5 年,平均(1.62±0.45)年;病理类型:22例鳞癌,23例腺癌,20例腺鳞癌。
64排螺旋CT:在检查前的4h禁止进食,检查前的10min给予足量的饮用水(600-1000ml),充盈胃与十二指肠,给予GE公司64层螺旋CT进行检查,先进行平扫,之后进行增强扫描(3期),扫描速率为 3.5ml/s, 将普美显 10ml注射,1min、18-20s、100-120s分别为门脉期、动脉期、延迟期,延迟扫描时间,1.375为螺距,2.5mm为层厚,0.625mm为间距,300mA、120kv为扫描的条件,扫描患者的上腹部,0.625mm为重建间距,1.25mm为层厚,之后将图像传送至工作站(ADW)进行诊断。
MRI:选择GE公司1.5TMR进行诊断,先进行平扫,3ml/s为扫描的速度,将钆喷酸葡胺0.2ml/kg注射,之后给予增强扫描(4期),门脉期、动脉期、延迟期、平衡期延迟扫描时间分别为1min、20s、6min、3min,若出现胆管扩张现象(T2图像),应给予胰胆管造影检查,从患者的十二指肠至肝顶部位为扫描的范围,之后将图像传送至工作站(GEADW)进行诊断。
将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进行对比。
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图像质量,3级表示存在较多的伪影,较难清晰显示出胆道的轮廓、解剖结构、肿块等;2级表示存在少量的伪影,可分辨出轮廓、解剖结构、肿块;1级表示无伪影,可清晰显示出轮廓、解剖结构、肿块等[2]。
将患者的诊断资料记录至SPSS21.0的软件中进行处理,若组间的数据差异显著,可选择P<0.05表示。
下表1知晓,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P<0.05。
表1 两种诊断模式的结果对比[n(%)]
下表2知晓,螺旋CT图像质量为1级的占比相比 MRI明显更高,P<0.05。
表2 两种诊断模式的图像质量对比[n(%)]
PCC的发病因素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原发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等,当对胆管的邻近组织造成侵犯后,将会引发病变,导致管腔逐渐狭窄、纤维化特征、堵塞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3]。早期病变以腹痛、腹部不适、腹泻等作为主要的临床症状,通常难以引起患者的重视,等到疾病继续发展恶化,将会引发黄疸、减轻体质量等症状,则多半已经发展至晚期,癌细胞转移,出现局部淋巴结,病情加剧,最佳诊疗时机延误。为此,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帮助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判断其病情变化情况的意义重大。
临床上对PCC主要采取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具有较为广泛的扫描范围,可对较为微小的病变进行准确检查,并在不同的方向给予冠状面重组、多平面检查等,将边界、邻近组织的结构、病变形状等清晰显示出来,利于对患者的具体胆管扩张情况进行观察[4]。且该类诊断模式通常情况下无伪影出现,可将患者的肿块、胆道轮廓等病变情况进行显示,图像质量较高,不会受到患者呼吸的影响。MRI诊断模式可将患者的电磁信号获取,重组病灶信息,给予多方位图像重建,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将患者的病灶情况清晰显示出来,不会对患者产生辐射。本次研究结果得知,MRI诊断后,准确率相比螺旋CT明显更高,而螺旋CT的图像质量相比MRI明显更佳,MRI检查所需时间较长,可出现一定的图像伪影,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若患者年龄较大,具有较差的耐受性,病情危急等,则不建议采取该项诊断方式。
综上情况可知,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MRI或者螺旋CT诊断模式,实际诊断时可将两者结合,便于提高诊断效果,值得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