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癌毒致虚”理论探讨肿瘤恶病质的中医药治疗

2019-02-25 12:56李克雄曾普华郜文辉王亚琪张振何凤姣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10期
关键词:恶病质癌毒细胞因子

李克雄,曾普华,郜文辉 ,王亚琪,张振,何凤姣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26)

恶病质是以持续性骨骼肌丢失(伴或不伴脂肪组织丢失)为特征,不能被常规营养治疗逆转,逐步导致机体功能损伤的多因素综合征[1]。肿瘤恶病质(Cancer Cachexia,以下简称CC)的临床表现有:肌肉组织萎缩和分解、厌食、进行性体重减轻、贫血等[2]。其在晚期肿瘤中的发生率达50%~80%,近20%的晚期肿瘤患者直接死于CC。恶病质导致的机体功能损伤、抗肿瘤治疗不耐受及促肿瘤转移,是肿瘤晚期患者生活质量低下、治疗效果欠佳、预后极差的主要原因。改善CC状态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疗效的关键。CC可归属于中医“虚劳”范畴。本文试基于“癌毒致虚”理论探讨CC的中医药治疗。

1 肿瘤恶病质的现代研究概括

CC产生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可的有:①肿瘤持续性炎性状态刺激:研究发现,肿瘤及其微环境中多种促炎细胞因子过表达,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γ干扰素(IFN-γ),直接干扰脂肪、蛋白质代谢途径,导致恶病质的出现。②能量代谢的异常:肿瘤细胞以低效的有氧糖酵解方式获能加大了机体的能量消耗;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激活多种蛋白水解途径(如泛素-蛋白酶体蛋白水解途径、钙离子依赖的蛋白水解途径等)及蛋白质合成降低导致骨骼肌分解;脂肪动员因子(Lipid-mobilizing factor,LMF)刺激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分解、白细胞介素6(IL-6)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使脂肪组织流失。③多种原因引起的厌食:N Fujitsuka等[3]研究发现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可通过促进下丘脑分泌5-羟色胺(5-HT),抑制下丘脑中促进食欲的NPY蛋白表达,进而导致食欲下降。肿瘤导致的消化道梗阻及抗肿瘤治疗导致厌食。肿瘤通过多种策略加快机体消耗以满足其无限增殖的能量需求。目前治疗CC的药物包括食欲刺激药(甲地孕酮及胃饥饿素)、蛋白降解抑制剂(三肽基乙醛)、抗炎药(沙利度胺、塞来昔布、布洛芬)等,其在临床获得一定疗效,但未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同时还出现了水钠潴留、静脉血栓等毒副作用。

2 基于“癌毒致虚”理论论治肿瘤恶病质

中医古籍中虽未出现“恶病质”一词,但与其相应的文墨却卷帙浩繁。《黄帝内经》载:“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似为对肺癌恶病质患者的描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次提及“虚劳”,其中“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的描述与CC的症状高度吻合,后世医家普遍把“恶病质”归为中医“虚劳”范畴。

周老首提“癌毒”理论,潘老[4-5]指出“瘀、毒、虚”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病机,“癌毒致虚”是肿瘤恶病质的基本病因病机。正虚是恶病质的病理基础,癌毒是恶病质的致病要因。

癌毒胶结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癌毒耗散致正气亏虚,促成了CC。癌毒为有形之邪,干扰机体正常的气血津液代谢,形成痰、瘀、湿等病理产物。癌毒内蕴,影响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致气血生化乏源,加之消耗机体大量精微物质,日久导致脏腑功能败坏而出现的“虚劳”之候。CC并非单纯的虚证,癌毒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CC,应在“扶正培本”的基本治则上,重视化癌解毒,运用化瘀、散结、解毒等法泄其邪气以助正气恢复。

3 中医药治疗肿瘤恶病质的现代研究概述

3.1 扶正培本

正气亏虚是肿瘤形成的基本病因。如张元素《活法机要》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并提出“养正积自除”。虚则补之,损者益之,治疗CC应重视扶正培本,协调机体五脏六腑、气血津液之功能。扶正培本包括益气健脾、滋阴补血、健脾补肾、养阴温阳、理气消食等法。

3.1.1 益气补血法 徐玲等[6]发现四君子汤通过降低TNFα、IL-1、IL-6细胞因子水平,提高IGF-1表达,改善癌性恶病质小鼠的营养状况,延缓恶病质的发展。苏玲等[7]发现癌舒康胶囊(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鸡血藤等)能抑制恶病质小鼠脂肪分解,降低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和细胞因子TNF-a水平。蔡云等[8]发现白术挥发油通过促进IL-2的表达同时降低TNF-α、IL-6的表达,增加恶病质小鼠摄食量、延缓肿瘤生长。上述研究表明,益气补血法能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脂肪组织及骨骼肌分解,增进食欲,改善恶病质症状。

3.1.2 健脾补肾法 三大能量物质消耗增加而生成减少是CC的特征。中医学认为,机体的能量代谢依靠脾主运化、肾主气化功能的有序进行。“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长发育,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肾失气化,则水谷不能化生气血。中医治疗CC重视脾肾的调补。刘娜等[9]以温肾健脾法(党参、黄芪、茯苓、菟丝子、仙灵脾、肉苁蓉、细辛、干姜等)治疗CC,治疗组在临床疗效、证侯积分、KPS评分、食欲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甲地孕酮组,且未见不良反应。

3.1.3 滋阴温阳法 中医认为,机体负瘤日久,必将导致元阴元阳的虚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载:“阳化气,阴成形”,人之形体成于阴阳,阴阳虚损则形体皆极。周丽[10]发现益气养阴法(北沙参、石斛、麦冬、制黄精等)干预肿瘤恶病质小鼠,相较于甲地孕酮组,其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血清瘦素升高水平及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降低水平与甲地孕酮组相当。崔慧娟等[11]发现参附注射液(红参,黑附片)能降低CC患者血清TNF-α、IL-6、IL-1的表达,改善肿瘤恶病质患者食欲。上述研究表明,滋阴温阳法可以通过抑制脂肪组织分解、降低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治疗恶病质。

3.1.4 理气消食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张景岳云:“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李杲提出“安谷则昌,绝谷则亡”,可见脾胃之气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李佳汝等[12]发现加味枳术颗粒(枳实,白术,陈皮,半夏,神曲,麦芽,山楂,荷叶)能改善肿瘤患者的食欲,其临床疗效与醋酸甲地孕酮相当,而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醋酸甲地孕酮。严伟华[13]发现香砂枳术煎(香附,砂仁,白术,枳实,神曲,麦芽,焦山楂等)能改善肿瘤恶病质患者食欲并增加体重,对提高治疗的耐受性及生活质量有益。上述研究表明,理气消食法能明显改善食欲,对于恶病质导致的厌食有良好疗效。

3.2 化癌解毒

中医认为“痰、瘀、毒”的炎性病理环境推动了肿瘤的进展。现代研究发现,许多癌症发生于感染、慢性刺激和炎症反应部位。炎性细胞能够调节肿瘤微环境,为肿瘤形成、增殖和迁移创造条件。癌毒为有形之邪,为痰、瘀、湿等病理产物内结而成。治疗CC应当在扶正的同时运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法以泄实邪,邪气虚则正气得复。

常用的清热解毒抗癌中药有重楼、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龙葵、冬凌草、白英、苦参等。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如莪术、三棱、石见穿、桃仁、土鳖虫、丹参、乳香、没药、水蛭、急性子等。常用软坚散结类中药如夏枯草、山慈菇、半夏、天南星、生牡蛎、浙贝、穿山甲、八月扎、瓦楞子等。

3.2.1 清热解毒法 《医林改错》载:“温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是毒邪伤络,血溢成瘀,热毒内壅,络气阻遏。”后世医家认为,热毒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清热解毒法应贯穿抗肿瘤治疗的全程。李斌等[14]发现清热养阴中药复方(黄芩、北沙参、麦冬、葛根、丹参、南沙参等)能明显减低肺癌晚期恶病质小鼠血清TNF-α、IL-6含量及肿瘤组织 TNF-α、TNF-R2表达。杜秀平等[15]研究发现清热养阴法(黄芩、桑白皮、葛根、栝楼、沙参、麦冬等)能显著降低恶病质小鼠血清中TNF-α、IL-6、IL-4、IL-10水平,同时上调IL-2的表达而增强细胞免疫。上述研究表明,清热解毒法能改善肿瘤炎性微环境,下调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改善恶病质症状。

3.2.2 化瘀散结法 《丹溪心法》云:“块乃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成聚”;《医林改错》载:“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张媛等[16]发现化瘀填精法(莪术,桂枝,鳖甲,丹参等)能显著升高CC患者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内经》载:“坚者消之…结者散之”,指出软坚散结法的重要性;张蕴超等[17]研究发现消岩汤(夏枯草,姜黄,郁金,牡蛎,蜂房等)能通过减少恶病质小鼠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表达、抑制 MAFbx和 MURF-1基因表达、升高血清中瘦素、白蛋白、CD4+/CD8+水平来抑制肌肉蛋白质降解、改善厌食、提高免疫力,从而逆转恶病质。

4 典型病例举隅

陈某,男,65岁,长沙人,毕Ⅱ式胃大切术后。2016年2月因上腹部疼痛就诊于湖南省肿瘤医院,行胃镜示:吻合口炎,考虑Ca?病检结果(病检号52642):(胃吻合口)低分化腺癌。腹部CT示:胃周、腹膜、肠系膜多处淋巴结转移;腹水。2016年6月来院就诊前已完成SOX方案化疗1周期,入院见:左上腹胀痛,无恶心呕吐,偶有发热,汗出,脘痞纳呆,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约10 kg,舌淡暗苔薄脉细弱。中医辨为脾气虚弱,瘀毒内结证,方予益气化瘀解毒汤加减,方中生晒参、白术、茯苓、黄芪益气扶正;山慈菇、法半夏、瓦楞子、壁虎化瘀消痰散结;重楼、菝葜、石上柏清热解毒;辅以女贞子、枸杞子补益肝肾;鸡内金、山楂、麦芽、谷芽消食健脾,甘草调和诸药。患者每月来院住院复查,住院期间继续SOX方案化疗3周期,并行阿帕替尼(0.5 g qd)靶向治疗。同时予以中药持续干预,在原方基础上随证加减。至2018年12月末次复查时,患者体重增加5 kg,且无明显纳差、消瘦,全身CT未见新发病灶,病程至今已2年10月余。

5 结语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如何有效控制恶病质,提高抗肿瘤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难题。中医理论认为,CC的形成,是邪正交争、正虚邪实的结果。“癌毒”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肿瘤微环境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过表达介导了恶病质症状的产生,与中医“癌毒致虚”理论相应。中医治疗CC在扶正基础上,予以清热解毒、化瘀散结、运用虫类药攻毒之法在临床上取得可喜疗效,为从“癌毒致虚”论治CC提供临床依据。目前,中西医治疗CC的策略仍很缺乏,更多恶病质相关的机制研究及中药西药的新药开发仍需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恶病质癌毒细胞因子
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
“癌毒传舍”新认识及其在肺癌复发转移防治中的应用
癌症恶病质相关肌肉萎缩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康艾注射液抗癌症恶病质的临床观察
癌毒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毒、癌毒的认识与癌症的益气清毒法防治思路*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癌症恶病质的诊断及药物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