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广喜,荣亮均,雷龙鸣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推拿科,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郁证为中医病名,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1]。其临床表现为思维迟钝、悲观忧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多愁善感、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常伴有全身多种不适,与西医中的抑郁症大致相当。根据其临床症状及表现,中医病名中的“梅核气、脏燥、百合病、癫证,虚劳,不寐”等也可归属于此类。据统计,抑郁症已经位居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位,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已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职业功能的重大生理心理疾病[2]。在全球疾病负担调查中估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全球第二位威胁人类健康、增加经济负担的疾患[3]。
雷龙鸣教授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推拿学学科带头人,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及教学工作20余年,通过长期对郁证的研究及调治工作,在运用推拿手法治疗郁证方面取得显著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颇多。现将其经验进行初步归纳总结,希望对临床应用推拿治疗郁证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雷龙鸣教授应用推拿治疗郁证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三部推拿法。三部分别对应人体的头部、背部、下肢部。在操作顺序上,习惯以背部为先,继而下肢部,最后头部。
又称背部循经推拿。受术者取俯卧位,先掌按揉、掌推背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双手拇指分置于胸椎两侧的华佗夹脊穴,由上到下,逐个点按、弹拔,以局部酸胀为度;拇指按揉背部膀胱经第一侧背腧穴3~5遍,重点是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双手空拳轻重交替叩击背部两侧膀胱经。(若在推拿过程中,在相应的俞穴或夹脊穴附近找到明显的压痛点或条索状结节,可用拇指桡侧偏峰在阳性点上行推拨法将其松解、疏通),操作时间10~15 min。
又称足三阴经推拿。患者俯卧位,先用拇指点压、弹拨患者一侧约当足厥阴肝经在大腿的循行路线,力度以患者感到局部明显的酸胀痛为度,上下来回往返操作3~5遍。患者改为仰卧位,用双手叠掌的掌根按压法沿着足三阴经下肢的循行路线,上下来回往返操作3~5遍;用双手拇指相叠的拇指按压法沿同样的路线上下来回往返操作3~5遍。医者站在床尾,面朝患者头部,医生的左、右手分别置于患者的左右两侧小腿内侧,从脚踝开始循足三阴经在小腿部循行路线行拇指及掌根按压、按揉法,上下来回往返操作3~5遍。然后以双手拇指同时点按或按揉双侧的三阴交、太溪、公孙,太冲、涌泉等穴位,最后由上往下虚掌叩击大腿内侧、侧拳叩击小腿内侧,紧叩慢移,上下来回往返操作3~5遍。操作时间10~15 min。
患者继续仰卧位,施术者站于床前(即患者头部)。双手拇指交替按揉印堂至百会3~5遍,再分抹前额3~5遍至太阳穴;拇指按揉眼眶四周3~5遍后分抹眼眶至太阳穴;双手拇指按揉头部经穴,从前向后3~6遍;然后以小鱼际滚法对前额部、颞部进行施术;予双手食指至小指指腹按揉患者左右颞部的耳尖正上方(即角孙穴至率谷穴之间),若摸及条索状结节,可用四指指尖在阳性点上行推拨法将其松解、疏通,最后以五指拿顶、扫散五经、指腹轻轻叩击头部。操作时间10~15 min。
结合郁证的临床特点,雷教授认为本病主要与阳气不足有关,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则易致郁。事实上,中医早就认识到阳气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认为阳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早在金元时期,李东垣就提出了“气虚致郁”论,认为五志皆可损伤元气,致脾胃气虚,最终导致气机失调,从而形成气郁,李东垣这一思想为后世补虚治郁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历代诸多医家都提到虚和郁的关系密切,如中气不和说、脏气弱说、积郁成虚说,治疗原则方面均遵循“治郁不忘理虚”的治疗思想。以上所说的气、中气、脏气均指人体内的“阳气”,由此可见,“阳不足”为郁证发病之根本。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六郁》强调“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说:“诸郁,脏器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器弱,故六郁之病生焉。”强调脏腑虚弱与郁证的密切联系。
结合本病悲观忧郁、情绪不宁、多愁善感、食欲减退等临床表现,以及上述“阳不足”为郁证发病之根本,可以将郁证归属于“阴病”范畴。根据“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原则,本病主要从阳论治。背为阳,督脉及膀胱经循行于背部,为一身阳气之统率。又因本病与脏腑虚损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膀胱经上分布的背俞穴是脏腑之气在背部直接输注之处,是脏腑之气转输于背腰部并流注于全身的枢纽[4]。如果经常刺激这些穴位,能调整失衡的脏腑功能,补益脏腑虚损[5]。现代医学认为,背俞穴基本位于脊神经根部,是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相互联系的桥梁[6]。背俞穴对应相应脏腑,相应脏腑出现病变,通过作用于背俞穴,可通调腑气,调畅一身之阳气。阳气是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举等功能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7],阳气充足,通行流畅,则精神慧爽[8],反之,阳气不足则人体气血推动无力,致气机郁滞,情志不舒。阳气不足主要责之于先天之肾阳与后天之脾阳不足,通过推拿足少阴肾经及足太阴脾经,以达补肾助阳、健脾益气之功,配合足厥阴肝经以达疏肝解郁之功效,从而恢复机体一身阳气以达解郁之功。脑为髓海,主神明,机体阳虚,精髓化生不足,元神失养,神机受损,皆可出现精神、思维、语言、感觉、记忆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出抑郁症状[9]。通过推拿头部,可达宁心安神、醒脑开窍之效。
采用“三部推拿”治疗郁证,旨在“调畅一身之阳气以解郁”。三部(头部、背部、下肢部)推拿,以手法作用于头部经穴,刺激头面部,可起到调经络、通气血、益情志、安脑神等作用;以手法作用于背部督脉及膀胱经腧穴,则可通调一身之阳气,调畅气机、调节五脏六腑功能,达到平衡阴阳、交通心肾、养心安神的作用;以手法作用于足三阴经,即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及足少阴肾经,则可调补肝脾肾,平衡脏腑之阴阳,以达益气补肾、疏肝健脾之功。头部、背部、下肢部三部推拿结合,相得益彰,使患者推拿后有一种全身轻松、舒适通达、心旷神怡的感觉,从而使人体气机调畅,阴阳平和,上下条达,心肾相通,安神宁志,则郁证可除。在调理全身气血阴阳平衡上,本套手法主要以通调脏腑及督脉为法。背为阳,督脉循行于背,“总督诸阳”,其脉气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统率全身阳经脉气,以手法作用于督脉及其背俞穴,催发经气,提升阳气,使其全身阴阳平衡,调气养血。因督脉是全身经络、脏腑气血转输的枢纽[10],总督诸阳,“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又有支脉络肾贯心,循经联系心、脑、肾、目等诸多脏腑器官。通过对头部的刺激,平衡气血逆乱,调畅气机,通过推拿足三阴经,通调脏腑,标本兼治,从而调整一身之阳气,则郁证自除。
患者谭某,女性,30岁,未婚。因感情及工作不顺出现悲观抑郁、情绪不宁,经常忧思过度,久而出现思维迟钝、胁肋胀痛、多愁善感、食少易哭、睡眠障碍,神疲乏力,头晕头痛,予口服西药抗抑郁药,效果不佳,遂转求推拿治疗。治疗以补肾助阳、健脾疏肝为法,以背部、头部及下肢部三部作为基本操作部位。首先对背部进行循经推拿,主要施术于督脉、夹脊及背俞穴,重点按揉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然后按揉头部,重点按揉印堂、神庭、百会、太阳、率谷等穴。最后对足三阴经进行按揉,重点点按双侧三阴交、太溪、公孙、太冲、涌泉等穴位。每天1次,每次治疗时间约40 min。治疗3 d后,患者诉诸证明显好转,后改为隔天治疗1次,经治疗1月后,患者诸证基本消失,恢复如常。
雷教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一直强调“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内科杂病中,认为“郁”更是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故在治疗过程中十分注重郁证的调治,并且大部分内科杂病皆从“郁”论治。此外,在治疗郁证或从“郁”论治其他内科病症时,雷教授也注重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两者结合,往往能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在运用三部推拿法治疗郁证时,能在多数患者背部相应背俞穴如心俞、肝俞或其附近找到明显的压痛点或条索状结节,以第5至第 7胸椎附近居多。同时发现,若患者有头痛、失眠症状时,往往能在颞部即角孙、率谷穴附近可触及条索状结节及压痛,且症状越重,条索状结节越明显,压痛也越明显,若以手法点按及弹拨后,头晕、失眠等症状可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