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红
摘要:处理好史学阅读、智慧课堂的联动关系,需要厘清素材与素养、搜集与遴选、分析与运用等关系,对材料的备用做到博观约取,认清选用材料的价值类型、认知属性和介质类别,把握好课堂目标、时机、师生课堂互动等关系,做好史学阅读成果转化的储备、选择、认识、运用,打造智慧课堂,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关键词:史学阅读;史料转化;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2B-0061-04
“教师的素养最终体现为教学智慧。”[1]教师的素养和教学智慧不会凭空出现,史学阅读是启发教学智慧的重要起点。新时代的课程改革已进入到核心素养时代,高中历史新课程选修内容设置模块2“史料研读”课,新课程目标把“史料实证”作为学科重要素养培育目标之一,这对历史教师的史学阅读和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朱汉国教授认为,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应包括收集、辨析以及运用史料的能力。教师应通过阅读收集史料、研究辨析史料、实践运用史料,做好读—研—用的智慧转化,打造提升学生素养的智慧课堂。
一、史学阅读成果备用转化分析
1.博观是约取的前提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从史学工作者知识结构的角度做过论述,他说,“学贵博而能约,未有不博而能约者”[2]。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古今中外历史都要涉猎,然而因课时等因素的限制,教材不可能翔实、详细地呈现历史,会出现历史知识的缺失和空白。通过史学阅读获得丰富的史料,可以避免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是历史课堂智慧生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博观要做到阅读内容多元、阅读方式多样。
第一,博观内容的多元。教师阅读、收集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等板块内容、教参中的补充资料、试题中的材料,以及相关的文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的教学,需要阅读、搜集与海峡两岸方针政策调整相关的背景史料,如:1958年和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毛泽东与周恩来对台的相关观点、理论,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钢与铁”的较量,《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等等。还应阅读、搜集两岸百姓血脉相连、泪眼相望的相关素材,包括名人的思乡史料、普通人的归乡史料,力争多角度搜集材料,做到史料储备充足。
第二,博观方式的多样。要做到博观,教师要坚持把传统的经典纸质文本阅读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端数字阅读相结合。如:通过“超星学习通”“学习强国”等客户端、平台进行阅读,通过“学习通”微服务学习平台,搜索、查阅齐鹏飞教授的《“一国两制”香港行稳致远的基础和前提》等文章,通过“学习强国”阅读《习近平论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再如,通过网络搜索香港回归后,香港股民不顾个人得失与港府共命运大战索罗斯的相关视频。
2.约取是致用的基础
梁启超曾指出,做史学贵专精。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认为,在处理“博”与“约”关系时应以“约”为主。教师不能当材料的搬运工。“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关键,不在于他补充多少史料,而在于他下决心舍弃多少史料。”[3]能否以“舍得”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是将史学阅读素材转化为教学智慧的关键。
第一,选择符合学情、课型、课标的史料。站在学生情智、心智角度,相对于文字史料他们更喜欢音乐、视频资料;站在本课围绕的核心主题——祖国统一的角度,对于搜集的相关歌曲,选用港台的音乐更具说服力;站在现在高中生音乐欣赏角度,相对于舒缓音乐,他们更爱摇滚;最后可选用Beyond乐队创作的以台湾当局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为背景的歌曲《大地》,以勾画老兵日暮归乡、泪眼相对的感人情景。站在新授课角度,可以浓墨重彩地渲染家国情怀,选取一些诗、歌、视频等短小、典型、形象直观的素材;站在复习课角度,则应该侧重精选文字类史料,从而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
第二,选择真实客观、联系紧密、思维深入的史料。尽量选用第一手原始資料,避免引用未标明出处的文字史料等,力求史料的严谨性、实证性。选取史料关联紧密,能够在同一主题下创设递进层次的问题情境,使思维不断深入的史料,舍弃重复平行、缺少逻辑性的史料。
如:余光中的三次回大陆和高秉涵老人喝故乡土泡的水、坚持把台湾老兵的骨灰带回大陆,同为回家之路,都有利于培养家国情怀,但只能算是平行的史料。相比较,作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高秉涵老人的史料更丰富、更具感染力,于是舍去余光中三次回大陆的相关素材。
博观是意识,约取是智慧。史学阅读贵杂博,更贵专约。教师对史料约取厘定的过程,实际就是对史料的类别和功能进行分类的过程。
二、史学阅读成果选用转化分析
1.价值维度分析
博观约取之后留存的史料,都具有一定的运用价值和任务目标。当前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史观、史释、史证、史怀等都是建立在史实基础之上的。借用过去对教学目标进行三维划分的办法,对于储蓄的史料可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类。史学阅读素材的三维价值类型可对应为基础识记知识型史料、能力思维理解型史料、情感价值渲染型史料。知识型史料简单明了,理解型史料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难度,情感价值渲染型史料简约、通俗、生动,并具有故事性。有些史料只是简单印证结论,有的则是用于论证结论。如:“画中之兰亭”——《富春山居图》,“一画两岸藏、两岸合璧展”,从悲情到佳话,其画卷与相关史实,类属情感史料,可作为情感导入素材,引入两岸的分合离聚。
2.认知性质分析
史学阅读材料按认知性质可分为知性、理性和感性三类。了解历史事件经过的可归类于知性,分析理解探究背景、原因、意义的可归类于理性,培育情感、价值观的可归类为感性。它们分别起到印证结论、拓展思维、烘托情感的作用。史学阅读素材有的适合课前导入,有的适合课中探究,有的则适合课堂小结。不同认知性质的史学阅读材料,各具笃实、深刻等特征,对其运用要做到相辅相成、主次鲜明。
1982年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会晤、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等图片资料,以时空展现经过,就属于知性史料,而《史记·秦始皇本纪》、董仲舒《春秋繁露》和康有为、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观点认识,则属于理性史料。
3.媒介类别分析
多介质史学阅读包括:文献、口述、图像、音像、数字资源等多种媒体素材。不同媒介史料具有不同特点和价值使命,恰如其分地运用,会使历史课堂怡情、理性而富有智慧。如:把敬一丹对高秉涵老人的访谈视频史料“高秉涵喝故乡土解思乡苦”,改为教师口述史料,既可以控制好课堂进度,节省课堂时间,又可以进一步渲染课堂情感。
如转述为:“全台湾菏泽老乡集合,分一位同乡带回的家乡土,每人可分得一汤匙。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过于激动,双手一颤,还没来得及包好的土,洒落在地。这位老先生像小孩子一样失声地痛哭起来,一边哭着一边赶紧趴在地上,双手抓着、扒着……高秉涵老人分到两汤匙,其中一汤匙放到保险箱,另一汤匙分七次兑水喝了下去……高秉涵还曾就因多咬了一口石榴,错过母亲坐的车,从此再也没见到母亲,他从此也就再也不吃石榴。”
作为体现“离家—想家—回家”家国情怀的过程材料,经过教师口述过程中节奏、语气、情感的把控,课堂氛围顿时凝重安静,学生的家国情感油然而生。
三、史学阅读成果智用转化分析
史学搜集和分类定位,提供了丰富适宜的史料资源,克服了巧妇无米之困境。但有了史料,不等于课堂就有了智慧,还需要对史学阅读成果进行精心设计,并应用于课堂实践。
1.目标设计适情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史学阅读素材转化的教学目标设定,要在史学阅读资源占有的基础上,依据教材、课标、学生等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如:本课根据课标、学情、课情,并结合史学阅读材料,确定学习目标为:了解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海峡两岸交流的史实、港澳回归经过,构建时空观念。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及内涵,认识香港、澳门回归原因和历史意义,提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领悟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趋势,培养家国情怀。
2.素材选用适度
史料是教材的补充,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史料教学,不是史料的堆积。在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養的背景下,史学阅读成果的运用,要关注史料选用的质与量。如:与本课相关的音乐素材比较多,有于右任作词的《望大陆》、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的《乡愁四韵》,经典的还有《鼓浪屿之波》《故乡的云》《月之故乡》《大地》等感人肺腑的歌曲。但只能精选,不可过多采用。鉴于高中学段课时任务原因,史学阅读史料与素材不合理地过量使用,会使课堂变得夹生拥堵,课堂效果会大打折扣。
3.设问时机适时
教学设问要抓住学生思考的盲点,用史料搭建“脚手架”,选用典型史料作为问题素材,创设情境,设置主题问题,进行层层追问。史料设问可采用 “先给材料—再给问题—学生思考”的顺位,同时采用“先抛问题—学生思考—材料引领”的错位,使学生对于点拨提示的渴求和求证自我的愿望更为迫切,易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投影2019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时,及时设问:“为什么是在1979年1月1号?”在学生认真思考与讨论仍未得出确切答案时,教师投影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22日)图片,以及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图片,重点指出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对台政策转变与当时的内外形势紧密相关。教师抓住时机,围绕“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智慧的滥觞、确定、践行、未来等设问。
4.课堂师生关系适当
课堂是师生、生生互动场所,是教师把预设思维转化为互动思维的过程。课堂教学要避免教师自说自话一言堂、学生鸦雀无声,避免学生合作探究失控、课堂乱哄哄。
在运用史学阅读素材时,教师会不由自主地过多解读,从而包揽学生活动,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师要选用优质素材,设置问题与情境,提升和保证情境品质;学生要成为情境化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探路者。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可能会牺牲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4]。教师要做领路人,及时点拨引领,否则就成了课堂看客,课堂的师生关系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摆正课堂师生的主次地位关系,找准各自在课堂教学中的适当位置,才能使各自的智慧都能更好地施展。
在史学阅读成果转化为智慧课堂的系列实践中,史学阅读是基础。高质量的史学阅读,可以有效地解决历史教学过程中“巧妇”和“ 米”之间的矛盾。基于智慧课堂的史学阅读成果转化,需要教师坚持开展广博的史学阅读,同时处理好史学阅读成果的“储备—选择—认识—运用”过程,通过史学阅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智慧课堂的转化,不断提升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夏辉辉.史学阅读成果转化为教学设计智慧的路径探析[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8(9):29.
[2]陈梧桐.中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科基本素养——以中学历史教师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 2019(5):86.
[3]余柏青.从《新文化运动》的同课异构看史料教学的运用[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5(9): 56.
[4]郑林.历史课应回归史学的教育功能[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7(10):7.
责任编辑:丁伟红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y Reading Results Based on Smart Classroom
YU Chunhong
(Pizhou Paoche Middle School, Pizhou 221300, China)
Abstract: Dealing well with the link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history reading and smart classroom need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terials and accomplishments, collection and selection, and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Meanwhile, we should selectively use the materials with a broad view and recognize the value types, cognitive properties, and media categories of the selected materials. Also, we should handl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assroom objectives, opportunities and teacher-student classroom interaction. Furthermore, we should make good preparations, selection smart use for transforming the results of history reading with a view to forging smart classroom and improving students disciplinary accomplishments.
Key words: history reading; historical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smart class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