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九俊
摘要:杜新建老师的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体现出鲜明的特点:思维可视化,再现文脉,呈现思维过程,展现思维发展可能性;归纳与演绎相互激荡,实现个、组、班级以及师、生的多重对话,以认知图式作为转换支架,在归纳、演绎的互动中重构;在渐进中成熟,与知识呈现方式匹配的多样化探索,从思维导图到教学体系的完整建构,与高中语文教改同频共振,体现出他的不懈努力和长足进步。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主张;高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2B-0013-03
江苏省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的杜新建老师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语文教改实践。有三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思维可视化
可视化是思维导图最为显著的特质,在杜新建那里,可视化有多重内涵。
首先是经典作品作者思维的可视化。经典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材料。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就是“沿波讨源”、登堂入室,发现经典的奥秘,体验经典的魅力。艾略特说,经典有三个成熟:文明的成熟,心智的成熟,语言的成熟。心智的成熟也可以看作其他两个成熟的载体。我认为思维导图的作用之一就是还原与抵达,勾勒特定文本的样貌,揭示作者独特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可以通过一定的思维图式表现出来。解读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从常规的形象内涵、性格特点、美学价值等审美角度进入,可以从逻辑、文化角度进入,还可以从客观叙述角度进入。运用思维导图辅助理解文本,可视化的图式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无疑有助于学生的深度阅读。在碎片化阅读、鸡汤式阅读盛行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经典阅读,不能忽视对经典作品的深度阅读,运用思维导图辅助阅读不失为一个办法。这一点应该引起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希望杜新建老师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关注这一点。
其次是认知过程的可视化。不少人认为语文学习靠的是涵泳,讲究的是悟性,其实语文学习的认知过程也能做到可视化。语文学习中的提炼概括、鉴赏分析等认知行为都需要思维,既然有思维,就可以用思维导图展示思维的过程。既然能展现,也就能让学习者总结方法、迁移学习,从而形成能力、提升素养。教学《老王》,杜老师发动学生绘制出以“解读文本”为中心概念的思维导图。图的第一层级从人物、事件、环境等要素展开,而这些要素内在联系的打通具有结构化的意义;第二层级以至其后各层级的展开,体现着“知其所以然”的深度探究,形成思维的纵深感,比较形象地揭示出认知过程,构成师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再次是思维发展可能性的可视化。杜老师推崇民主的课堂,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教学观在思维导图应用方面也处处留痕。他特别重视思维导图形成过程中的思维碰撞,鼓励学生绘制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同时倡导思维导图的开放性。对于发散性批判性思維,似有若无的、留有空白的思维,杜老师都引导学生在绘制导图时体现其特点。把握思维导图发散性特点,引导学生在构图的过程中思考事物的优缺点,思考与之相关的事物,思考相关联的各种可能性。这样,思维导图就有了内在的张力,就包容了新的生成性。
二、归纳与演绎的相互激荡
有一种语文教学观特别重视演绎,其阅读教学以文体为中心,其写作教学过分强调体系化。我个人认为语文学习应先强归纳,在归纳基础上再强演绎,二者螺旋上升,相互激荡。我以为杜新建老师的思维导图研究体现了这样的理解,而且有自己的创造。
其一,让归纳成为一种对话。感性与理性的对话。每一个独特的文本都是感性的,这些独特文本总有什么共同性、普遍性,形成一个作家或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特质,将之归纳出来就是珍贵的。杜新建老师在关于山水诗的阅读拓展课中,引导学生从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的山水诗中,分别概括出先秦用山水“比附道德”,汉代用山水“烘托气氛”,魏晋南北朝山水清音与人会通,隋唐风格多样、情景交融,宋辽金元明清“陶冶性情”,继而勾勒中国山水文学的历史演进,这种学生建构的山水诗的整体图式是感性理性交融的。个、组、班集体,老师、学生,形成多重对话。杜老师倡导学生个性化地绘制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让各组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分别绘制思维导图。难能可贵的是,师者每次都能尝试绘制思维导图。这样,凭借一个或一组文本,个与组,组与组,师与生,构成广泛而深入的对话。
其二,以认知图式作为归纳与演绎转换的支架。认知图式是反应和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是认知的建筑板块。杜新建老师以思维导图为支架,着力在归纳的基础上建构认知图式,比如中国古代山水诗应怎样阅读鉴赏,小说的情节应怎样概括,记叙文写作中应怎样积累个性化的写作素材,他都和学生一起构建出结构化且具有迁移价值的认知图式。这就为演绎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有些老师的语文教学难以实现归纳与演绎转换,原因在于未能很好地归纳,缺少恰当的支架。在杜老师的研究视野中,思维导图已经深深嵌入了他的思维习惯中,成为他教学中最主要的认知图式,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演绎后对归纳成果的再深化、再加工。认知图式的形成本身就包括了归纳学习和精细加工后的重构。如果我们建构了某种阅读与表达的认知框架,由此演绎开去,就又回到感性的个体的语文活动中。放出去再收回来,不是水平性的思维,不是平面的展开,而是螺旋形的思维——它回到的这个地方,是螺旋上升到达的一个新地方。这样不断地互相激荡,那么学生以思维为轴的语文学习,就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了。如杜新建老师在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中,首先在赏析优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知晓增添议论文理趣需要考虑的几个维度,鼓励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构建增添议论文理趣的认知图式,然后在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认知图式。特别的是,他在引导学生运用认知图式的过程中,总是和学生一起探讨建立对运用认知图式情况的评价标准,并用这样的“尺子”多元评价作文;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怎样个性化地达到这样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位学生明确当前应怎样完善、未来应如何努力。这种演绎后的归纳,是真实发生的再加工,因为其间激发了学生的更多思维,容纳了更多学生的更多智慧,使得学习真正成为师生合作完成的、具有高思维含量的一件事。这样的写作指导显然是明智的,也是高效的。
三、在渐进中成熟
首先是杜新建老师的研究从阅读鉴赏起步,然后到阅读拓展、写作训练、专题复习等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语文教学研究的全覆盖。特别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他在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写作思维训练的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这些在已经出版的《思维导图在记叙文写作中的研究》《思维导图在议论文写作中的研究》两本书中有详细的阐述。他的“习得新知—发散思维—写作训练—复作总结”写作训练模型很朴素,也很实用。其中蕴含的提升思维素养、读写合一的理念和实践很有价值。
其次是杜新建老师的研究从思维导图,到课堂结构即教学模式,再到“四主”教学原则,有清晰的研究轨迹。受钱梦龙先生启发,他总结出基于如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主”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课堂的主板,思维是训练的主轴,评价是展示的主驱。这“四主”原则既关注课堂中的学习主体,也关注课堂中核心的教学行为和关键的操作策略,这样的探索值得鼓励。一种教学理念的提出若只停留于理念,是不能产生教学生产力的;但如果这种教学理念只是囿于模式,又是僵化的。他基于“四主”的教学原则又提出课堂应然的基本样态。我欣喜地看到,他的课堂实践探索没有教条式地固守模式,而是尝试进行灵活的变式研究,这样的研究态度是应该肯定的。
再次是杜新建老师不断吸纳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使思维导图一直处在时代语境中。他的研究和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紧紧关联在一起。他还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任务群教学等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新事物纳入自己的研究,并把他自己对课堂展示、课堂评价的新认识等符合现代课堂教学改革潮流的时新经验付诸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他针对课堂展示中评价环节存在的“标准不明”“耗时过多”这两个问题,提出应该依据课堂目标以及具体的课堂任务设计简单可操作的评价表。他设计的评价表既考虑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又考虑长期的素养提升;他还提出在课堂中实施分层评价,原则上所有学生当堂课都要达到基础等级,少部分学生当堂课应达到发展等级,其他学生通过以后的努力达到发展等级;他还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拓展评价主体的方案。看到这样的设计,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操作便于教师即时做出有效的反馈,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可贵的是,他的这些设想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从他的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一直在践行自己的教学主张。每一个读者都会自然产生这样一种认识:杜新建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是具体可操作的,在自己的課堂中也是可以迁移运用的。
杜新建老师刚过不惑之年,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语文老师应该算是高中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我衷心希望他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收获更多的成果。
责任编辑:杨孝如
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Based on Mind Map as the Scaffold
YANG Jiujun
(Jiangsu Education Association, Nanjing 210024, China)
Abstract: Mind mapping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ese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with som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visualization of thinking, reproduction of context, presenting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display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inking development;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realizing multiple dialogues between individuals, groups, class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using cognitive schema as the transforming scaffolds, and reconstruction through interaction of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and becoming mature step by step and diversified exploration matching knowledge presentation. Besides, from mind mapping to the complet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ystems, we can see Mr. Dus unremitting efforts and great progress, which resonates with the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in senior high school.
Key words: mind map; teaching proposition; 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