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材使用的问题与对策

2019-01-20 17:49王晓丽
关键词:二次开发课程标准教材

张 莉,王晓丽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在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经过编写修订、审查审定、出版发行等环节,最终能否按照预期发挥作用,取决于中小学教师的教材使用质量。本文在剖析教材使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教材使用质量的对策,以期对改善教材使用效果有所助益。

一、做好教材使用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教材又称为教科书,是指具有特定结构,可供学生及教师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包括信息以及信息赖以存在和显现的物质载体两个基本要素。[1](P317-318)教材使用是在科学的课程教材理念指导下,为满足教育教学需要而开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做好教材使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亟需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之前,教材被狭隘地视为唯一课程资源,教师的课程权力被弱化甚至虚化,只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新课程改革把教材定位为基础的课程资源,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赋予了地方、学校和教师一定的课程自主权,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角色,不仅成为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者,而且要成为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同时,新课改也对教师教材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倡导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鼓励教师根据地区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把使用好教材作为一种自觉的理性行为,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实现教材的育人价值。

(二)是落实国家课程规划的关键环节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以及国际科学和数学趋势研究(TIMSS)项目的课程层次论均提出,课程由高度抽象的理想课程到操作性极强的经验课程等不同层次的课程构成。一般来讲,课程可以分为理想课程、实施课程和习得课程。在我国当前课程体系中,理想课程是国家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各教育阶段和教育类别的基本任务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置的课程方案以及研制的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连接理想课程和实施课程的桥梁,是潜在的实施课程,更是从课程标准顶层设计到转化为学生习得课程的必备中介。可见,做好教材工作是落实国家课程规划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三)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者提出了“21世纪国际教育赖以生存的未来教师形象”,认为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教师的头脑和灵魂,人格是教师的身躯,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是教师的双手,专业知识和基础能力是教师的双足,几个部分紧密、有机地结合,构成新时期的“复合型”教师。[2](P247)我国新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到课程实施、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师同样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教师主体内在动机的激发下,通过自身的主体实践活动来实现的。[3]教材是教师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既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又可能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交流、研究等各种途径总结成果或者解决问题的过程,短期来讲,可以不断提升教师分析教材、解读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教师形成科学的教材观,发展科学研究素养。所以,教材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凭借。

二、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做好教材使用工作对于国家和教师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中小学教材使用中却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忽视教材与课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教材不是孤立的存在,编写教材的根本依据是国家制定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将教材放在课程这个宏观系统中进行理解,明确教材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定位,理解教材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之前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体系,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并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而落实到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是落实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教材使用是落实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的关键环节。教师首先要通过与课程标准的互动,将目标课程转换为领悟课程,然后通过与教材的互动,将领悟课程转换为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最后还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将课堂教学中的课程转换为学生体验到的课程。但现实中,有的教师割裂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忽视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深入挖掘教材;也有的教师无视教材构建的符号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未能将学生作为完整意义的人,过于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恪守教材,照本宣科

这类教师持有“教材圣经论”的理念,把教材视为备课、上课和布置作业的主要依据甚至唯一依据,完全依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教学,缺乏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识和能力。正如美国学者马尔库塞所言:“社会在技术理性和市场权力的宰制之下,正在泯灭对抗、批判和超越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显示出被主导力量同化的势头,整个社会正在从兼备否定与肯定的‘双面社会’变成只有肯定的‘单面社会’。”[4](P29)在缺乏批判的社会中,教师对于教材的恪守主要表现在: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对章节知识体系的整合不够,过于注重结论,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作业布置上,不能将拓展的知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机结合,往往陷入题海战术,作业布置、习题设计过多、过繁,起不到“举一反三”、诊断反馈教学的作用。这种照本宣科的做法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和个性,割裂了教材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容易导致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也限制了教师职业效能感的获得与提升。

(三)脱离教材,随意开发

这类教师持有“教材无用论”的观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得我国教材面貌从过去的“一纲一本”全国统一到现在的“一标多本”教材多样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由于不同版本之间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这给教师带了一定的错觉,认为可以突破各种制约,随意开发教材的内容。同时,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用教材教”,提出教材是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更是促进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手段,教材要给学生留有存疑、求异乃至创新的空间。于是,很多教师不再用传统的观点和方法“教教材”,而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教材多样化的局面再加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导致部分教师过于轻视教材、在对教材文本解读与逻辑架构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随意删减调整教材内容,甚至有些教师完全脱离教材,一味地追求形式新颖。这种脱离教材开展教学的做法,不仅难以实现课程标准要求,而且,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教材使用效果提升的有效策略

教材始终是体现国家意志、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没有哪一种文本比教材更值得信赖。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区域之间经济、教育资源以及教师素质等各方面差异极大的国家,有效使用教材能够保证教育内容的公平,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克服教材使用中的问题,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树立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教材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材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是高度统一的教材建设时期,实行“一纲一本”的教材管理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为适应区域经济差异,我国开始探索实行国家统一基本要求下的多样化教材管理政策。多样化政策在适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同时,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2012年开始,教育部部署统一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在起始年级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师要辩证认识教材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教材的统一性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保障,而教材的多样化是统一性基础之上的教材特色化。

教材的统一性是基础。从国家层面上讲,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国家对于各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必然提出统一要求,而各教育阶段的教材是落实教育目标的基本且主要载体。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材始终是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的重要体现,这充分表明了教材的统一性。倘若忽视了教材的统一性,很多中小学教师就很容易在风格各异的教材面前迷失方向,丧失基本的价值立场,最终可能导致国家对于各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脱节,从而影响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教材的多样性是在统一性基础上的特色化。教材多样化打破了一套教材一统全国的局面,更加充分考虑到了区域特点和区域差异,更加适切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中小学教师必须认识到,教材多样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材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差异的适应性和科学性,提高教材的内在质量[5],是为了能够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服务,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然而,不管教材多样化的程度如何,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始终是它们共同的出发点,教材的多样化是建立在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化。因此,中小学教师要树立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教材观。

(二)在准确把握编写意图基础上增强使用教材的创造性

如前所述,当前,中小学教师在教材使用方面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教材圣经论”。教师过于依赖教材,把教材视为教学的唯一依据,忠实地按照教材开展教学,久而久之形成了“教材化”的思维,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二是“教材无用论”。教师曲解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从认识上过于轻视教材,在教材加工不够深入的情况下则浅尝辄止,随意调整甚至改编教材。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影响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中小学教师要打破“教材圣经论”和“教材无用论”的偏见,只有认真钻研、读懂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灵活而又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把握教材编写意图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阿普尔指出,“教育不是一项中性的事业,而是一种政治行动,无论教育工作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或她本身就是一个政治的存在。”[6](P11)因此,中小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和价值取向,科学分析和把握教材。二是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外化,所以读懂课程标准是读懂教材、克服当前某些教材对课程标准理念、内容等体现不充分的局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科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教师把握学科基本结构有助于有效解决不同教材之间统筹协同性弱、教材内容编排不够合理等问题,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来重视教材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材要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中小学教材的弹性增强,在给广大教师调适教材带来灵活空间的同时,也引发了教师的困惑。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教材中隐含的创造性空间,不同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的调适观点。例如,A教师可能认为,某版本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太难,需要降低难度;B教师可能认为,有些教学内容跟单元主题不太相符,需要调整;C教师可能认为,教学内容恰好适切。如欲规避使用教材中脱离实际情况、凭空臆造和杂而无章等问题,教师就要树立以课程标准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依据的底线思维,根据校情、学情以及自身能力创造性使用教材。总之,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时,要做到尊重但不盲从,理解但不照搬,超越而不否定。

(三)有效提升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能够从传统的教材“消费者”转变为积极的教材“开发者”,不断提升自身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教材二次开发能力,又称为教材加工能力,它是指教师结合自身经验和学校具体情况,在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形式思维,及时关注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分析、生成和反思的能力,包括分析能力、生成能力和反思能力。[7]教材二次开发能力的高低制约着从目标课程到经验课程转化过程中变异的“增加”或者“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已有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教材二次开发能力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的教师在教材面前无所适从、不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8],但有的教师在教材使用上则达到了创造性水平。[9]因此,为了全面提升教材使用质量,教师在教材二次加工能力方面的提升,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在我国,教师教材二次开发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入职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途径:一是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性强的教材分析培训。我国自1977年正式实施教师培训以来,虽然培训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与教材分析相关的培训一直是各级各类培训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所以,中小学教师积极参加相关教材培训,通过直接和专家面对面交流,可以形成对教材的系统而全面的理解,进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二是在学校教研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教材二次开发能力。由于教师个体的教学经验、专业水平和专业特长各有不同,教师之间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尤其是集体备课时,教师围绕特定教学问题深刻交流,积极讨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能在热烈的讨论中相互启发,在思想上擦出智慧的火花,进而提高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三是在教学反思中提升自身的教材二次开发能力。反思是指专业工作者在工作中能够建构或者重新建构问题,并且在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究问题。[10](P21)通过深入地反思各教学阶段在教材二次开发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对自身的教材二次开发情况形成新的认识,并且将反思结果有意识地应用于实践改进。四是聚焦教材使用中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实践者为了解决实践问题而在行动中进行的有步骤、有计划的研究,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及时发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通过科学论证,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问题,并且可以通过行动研究中对于教材相关问题的解决,不断提升自身的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猜你喜欢
二次开发课程标准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浅谈Mastercam后处理器的二次开发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例谈课本习题的“二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