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硕 韩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治国理政。在此大思政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功能和价值、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积极作用的各类要素,它们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载体,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得以实现的可靠保障。
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综上所述,如何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有效的开展,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科学整合,无疑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的强大助推器。
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保障。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4]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分门别类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统筹,实现要素作用发挥的协调化和最大化,本身就是在推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需要。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5]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将高校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各类要素进行合理分配、科学协调、有效整合,使得各类资源高效配合、相辅相成,最终实现作用最大化。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可以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科学提升,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的构建,最终达到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目的。
高校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有待提升。当前,高校师生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等专职学生工作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较为敏感的意识和经常性的思考之外,高校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还停留在较为薄弱的阶段。
高校对于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够深入。第一,对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公共课、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利用力度极度欠缺。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够,文化育人的形式传统单一、内容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开展频率较低、教育效果并未得到有效凸显。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实践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并未实现校内外实践资源的统筹协调。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有待提升。新媒体技术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逐步推广,但在一些高校仍然缺乏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对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的运用还未形成常态化的成熟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运用缺乏有效机制保障。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怎样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联动,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极需解决的问题。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在组织保障、人员保障、评价机制保障、部门联动保障和社会保障上有待进一步增强。
实现课程资源整合,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将高校各类课程教学纳入思政教育整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6]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但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整合、提升教育效果,必须将除思政理论课之外的其他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公选课、创新创业课和心理教育课等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格局,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使各要素有机整合、针对各专业同学形成各具特色和针对性的教育合力。另外,必须充分发挥院、校两级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已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7]要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使其更好地发挥铸魂育人作用,必须不断创新、加强思政课课程建设,可以将思政课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多种思政教育资源进课堂、改革思政课学生成绩评定形式。[8]
推进文化教育资源整合,深入开展文化育人
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育人是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着力点。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充分有机整合,才能实现文化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终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专业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结合点;开设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公选课。通过以上课程帮助大学生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另一方面,利用思政课实践教学、校内学习交流展示平台、校外实践活动等形式,为同学们提供亲身感受并参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发挥革命文化教育资源的教育作用:将革命文化教育资源深深融入大学校园,革命文化教育、革命道德教育不仅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要延伸至专业课教学中,延伸至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另外,积极利用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影响作用。
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作用: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贯穿于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尤其注重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同时,注重发挥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社会优秀典型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大学生崇德向善。
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将大学精神作为高校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引导大学生深入领会和弘扬大学精神,严格要求自身行为、提升自身全面素质。高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并提升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亲身感受和实践中提升文化自信。
加强实践资源整合,大力推动实践育人
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拓宽实践平台:积极深入走访调研,依托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村、社区、大学生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建立实践基地,丰富实践教育资源、拓宽实践教育平台。
丰富实践教育内容,创新实践教育形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分融入于实践活动中,充实创新实践教育形式,以体验式教育、志愿服务、思政教育作品创作、社会调研、劳动实践等为主要形式,引导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自身全面素质。另外,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驱动作用,不断拓展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推进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积极开展网络育人
首先,各高校应创建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的统筹管理,通过积极宣传、科学管理,不断扩大自身在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育人效果。其次,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将弘扬社会正能量、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教育资源引入网络平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并富有创造性的形式在平台上开展教育。再次,发挥微信、学习APP、微博等多种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联动作用。最后,将网络文明教育融入网络育人整体环节,提高大学生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水平。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保障
第一,组织保障。既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育人保障功能,又要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协同教育功能。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起科学且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在教育的目标、方向、过程以及质量评价等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保障。[9]第二,人员保障。建立一个包括思政课教师、其他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工管理人员、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后勤保障部门人员全员参与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注重各类人员间的科学分工、积极配合、有效交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提供可靠的人员保障。第三,长效评价机制保障。依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总目标和规划,各高校应定期逐级组织开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收效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利用情况的评价机制,以便对工作开展情况作出科学、及时、有效的评价和总结,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找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