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占格
《绩效管理实务》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是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和必修课程。但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当前《绩效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仍存在教学形式枯燥、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内容复杂、能力培养难度大等问题[1]。
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最早由英国管理学家雷吉·瑞文斯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著名公式为:L=P+Q,即学习(L)由两部分组成:结构化知识(P)和质疑性见解(Q)。目前,行动学习法的公式已经被进一步修正和扩展为:AL=P+Q+R+I,即行动学习(AL)由结构化知识(P),加上富有洞察型的问题(Q),加上反思(R),再加上执行(I)。
行动学习要求学习参与者以小组的形式来一起探索实践中遇到的复杂而紧迫的真实实践问题,并通过参与者之间相互的质询来促进反思和学习,从而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参与者在该问题上的行为表现[2]。就高校人才培养来说,陈小燕(2014)指出,行动学习就是指在教学中针对某一社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习者通过团队合作和经验分享与不断反思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不断提高的过程[3]。
当前,行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为各国的教育、培训机构接受和应用,我国高校教学中也在探讨行动学习法的应用。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行动学习有如下优点:1、将实际应用作为主题,“学”和“用”结合,提升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真正以学习者为核心,让其成为学习过程的主角,教师引导其以更有效的方式思考,激发学习者内在潜能;3、采用团队学习和互动分享,促进学员之间的深度沟通,提升学员创新、协作等综合素质。
以“行动学习”核心理念为指导,并基于长期课程教学实践反思,本文教学团队形成了“4‘有’3‘问’1‘链条’”的《绩效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思路,重点围绕“学习团队的建设”、“真实问题的导入”以及“‘AL=P+Q+R+I’过程的推进进行了系统把控。
学习团队的建设——4“有”
学习团队建设对于顺利开展“行动学习”十分重要。“行动学习”中,合作学习团队处于中心地位,一般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4-6人为佳),是“行动学习”的主体。此外,学习团队的建设还需重点从四个“有”方面进行把握:
有角色。团队学习中明确的任务分工十分必要,否则团队行动学习将会秩序混乱,只有热烈的过程而无有效的结果。在行动学习团队的形成阶段,教师可尝试提前引导、安排每位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以明确其责任和活动目标,共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比如设置小组长、催化师、记录员、计时员、汇报员、资料收集员等。
有规则。一方面是团队内部规则的合理确立,包括团队程序(活动时间和频率、课后活动时间地点、定期的内部活动自我检查和改进的机制等),以及成员表现要求(团队活动纪律、应该做及不应该做的行为表现等,如按时完成团队讨论后分配的任务、禁止缺席讨论会议或打电话等)。另一方面是课程学业评价规则的改革和确立,需构建以团队成绩为主、个人成绩为辅,既考量最终成果、又考量过程性表现及团队合作素养,自己、组长、他人、教师、行动学习外部客户等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多层次学业评价规则。
有技术。包括开课前集中对学生开展关于人际合作、沟通交流有关的技能培训,比如有效表达自己、积极倾听他人、尊重和接纳、分析和判断、质疑和反思、互助与共享、集体研讨和团队决策工具和方法等。也包括在后期的小组行动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安排学生承担及轮换组内特定的角色和职责任务,引导其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并持续提升改进自己的学习、沟通及交往技能。
有感情。行动学习中,小组成员积极主动、互相认可、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打造,开放、信任、包容、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构建,都是行动学习团队最终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可通过安排课内外团队建设游戏和活动、设置组间竞争和激励项目、改进组长管理水平、促进组内思想与情感交流等措施,以培育和提高学习团队内部积极感情和凝聚力。
真实问题的导入——3“问”
真实问题的导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推动课程的进行尤其关键。本课程在“知识够用”、“能力为核”、“素质为本”的理念基础上,以社会岗位工作实际能力要求为中心,再构了课程教学内容,并匹配导入三类真实“问”题以驱动“行动学习”过程。
“团队的问题”——创问题。这类问题指的是真实存在于本学习团队中、急需解决,且团队有执行权的问题。本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围绕“我们团队最想做的事”创建活动任务,以此带出绩效管理中计划制定、辅导和沟通、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改进等一系列流程及其问题反思。由于这类问题最真实和完整、方便实践和反馈、有挑战性,学生投入和参与热情高,学习效果最佳,可以较好地带动绩效管理整个流程的学习和掌握。
“自己人的问题”——找问题。这类问题指的是真实存在于学习团队成员中、需要解决,且团队有相当建议权的问题。这类问题需要由团队成员从各自周边找问题,人人奉献、集思广益,并由团队最终讨论确定。如果选择得当,其激励和驱动作用并不必然逊于“团队的问题”。但因此类问题当前所处的演化阶段及介入权限等原因,较适合匹配绩效管理过程中某一环节的学习。
“他人的问题”——借问题。这类问题指的是真实存在于其他人群或组织中、需要解决,团队有一定建议渠道的问题。这类问题的来源主要是借助外部渠道,应该说更接近于外部企业或组织的实际需要,职业情境性更强。因并不熟悉实际情况,需要及早收集和发布问题、安排团队展开实地调研等,但其最终完成较适合安排在课程后期,作为综合性的复盘学习。
“AL=P+Q+R+I”过程的推进——1“链条”
行动学习中,“AL=P+Q+R+I”的学习公式提供了习得的内在逻辑。本课程根据教学实际,以“AL=P+Q+R+I”公式为基础,以具体问题解决为中心,明确了一个链条状的教学流程:相关基础知识学习——问题导入——团队研讨(质疑、反思)——解决方案提交、执行——反馈及方案改进。让成员以团队的形式探索问题,并在团队中质疑与反思,实现多元化思维的碰撞,进而推进知识的创新和问题的有效解决,并使个体记忆保存、认知推理等方面提升并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真实问题解决,激发学习动机。都说“教室中无法制造出管理者”。行动学习是情境化程度最高的管理教育模式之一,它基于真实的管理难题,团队学习、质疑与反思、获得解决方案并执行,具有浓厚的实践色彩。在本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同学们针对周边学习和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比如“学生奖学金评定综合素质考核”等的指标权重进行设置改进,对学生各专项工作室的绩效管理制度文本进行设计,大大凸显《绩效管理实务》课程学习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激发了学生参与和投入程度,有利于切实训练和培养学生绩效管理专项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团队合作学习,渗透素质教育。时代高速发展下,合作、创新、学习能力与社会适应等,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也对院校人才培养提出迫切要求。通过基于“行动学习”的教学改革,同学们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学习,创设了诸如集体背单词、夜跑锻炼身体、制作旅游线路推荐手册等等大量活动任务,围绕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而展开有序、有机的互动,在提升学生沟通技能、人际合作、责任意识、问题解决、自我认同等社会化能力方面确实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重视质疑反思,促进深度理解。本课程教学基于“AL=P+Q+R+I”的流程展开,“思中学”、“干中学”,强调理论探索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强调个体经验对学习的意义。比如同学们结合暑期实践中遇到的企业绩效有关问题进行问题探索,或是学校各类组织和部门收集绩效考核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尝试解决。同学们对于问题既有的认识,经过了质疑假设、背景分析、想象创造、批判学习等过程,不仅促进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交互,更让让大家对问题的探讨和理解变得更有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