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莉 陈俐宏
(西南石油大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心, 四川 成都 610500)
关于教学设计,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另一位美国学者肯普,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中国学者肖刚,则定义教学设计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而SMART原则,则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他在著作《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到,SMART原则是目标管理中制定目标的一个经典原则。其具体含义是:①Specific目标要具体化;②Measurable目标可衡量的;③Attainable目标可达到;④Relevant目标之间是相关的;⑤Time-based目标必须有明确的截止期限。此原则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使企业中员工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对中国企业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
综合上述两个概念,如果运用SMART理念到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设计,二者有机结合,不仅对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具体操作中,Specific,即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不能笼统;Measurable,指教学效果必须是可以衡量的,要么量化,要么行为化,以此作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依据;Attainable,即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必须是可以达到的,可操作的,学生能够接受并通过努力完成的,避免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elevant,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前提。教学目标的每个项目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各个子目标之间具有相关性,绝不允许矛盾冲突;Timebased,目标实现必须有时间限制,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
心理健康课程目前的教学方式如何?教学效果是否可以量化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通过数据检索统计发现,我国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课程研究的文献数自2007年以来,每年都超过10000篇,但大部分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团体辅导、体验式教学等去分析,而运用SMART原则的项目管理法进行教学分析的,搜索结果仅为3篇,其中有陆茹萍的《SMART原则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的应用探索》,该文主要是将SMART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相结合提供了思路;白琳等《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有基础’教学目标》,何如涛的《尝试借鉴‘SMART原则’高效实施化学教学》这两篇文章,主要谈了如何将SMART有效用于工科的教学。而文科课程如何量化教学效果,以及如何用SMART进行教学设计,这两个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章为“0”。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经观察发现,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表面上看着热热闹闹,实际部分教学目标却存在空泛、模糊,偏大、偏全的情况,这种喧嚣取代了有质量的思考和深刻的改变,以至于一学期32学时的心理健康课下来,师生心头都慌慌的,不知到底学了什么。尤其是部分高校心理健康课探索体验式教学,实行课内(线下)+课外(线上)的教学方式,这种新形式下的教学方式,如何对课程进行有效管理,如何真正能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如何能动态的、多维度的监控学习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和工作。
综合以上因素,其一,文科课程相对工科,教学效果更难进行量化衡量,且目前并没有相关研究;其二,目前心理健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尚待加强;其三,心理健康课程质量的评价不应只有总成绩作为唯一指针,而应该注重动态考评,过程考评。
因此,将SMART理念应用到心理健康这类文科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并实现教学质量评估,能有效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其意义非同凡响。
笔者所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由16学时课内(线上)+16学时课外(线下)组成,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笔者尝试使用一个理念+两个选择+三个阶段+四个结构+五个评估的多角度,多形式的教学设计方式,对心理健康量化式教学评估进行了探索。
全课程以SMART理念进行指导,课程内容含课内和课外,其总的原则是通过模块化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主体的自我探索、体验和感悟,以及让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
Specific目标要具体化。通过全面调查,了解需求,可以通过辅导员、学生问卷等方式,准确地制定Specific的教学内容。这里应注意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是不同的,应作相对调整。以大一新生常见的人际交往中的目光恐惧为例,确立教学目标时就应对存在此类问题、并想作出改变的学生进行单独立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这样的笼统目标不够Specific具体化,可将“当众发言5次”作为Specific目标,发言的场合可以是演讲比赛、课堂教学、班级活动公开发言、与陌生人交流的目光接触等,这才是真正的目标具体化。
Measurable目标可衡量的,将教学效果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数值。5次发言,完成这个作业要有据可依,或现场照片,或上交写有具体行动者、观察者姓名的作业,或直接在心理课上进行,老师考察。同时可用SCL-90等量表进行对比测量,看到行动改变的效果。如上心理课前自评公开发言,目光与他人接触焦虑分值为10分(以1—10分,焦虑指数递增),待每次行动改变后,通过自评或他评,再量化计分。也可以通过作业,观察学生的改变情况。以这些具体数值和依据,来评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Attainable目标可达到。在目标设定时,一定注意分类制定。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评估课程难度,合理设计目标。目标制定时,可以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Relevant目标之间是相关的。教学目标应紧贴教材,紧贴教学大纲。如“目光恐惧”这个目标就应纳入人际交往章节,由此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有序性、连续性。
Time-based,时效性。每个目标的制定与实现,都应有时间要求。如某一章节的4学时,含2学时课堂讲解+2学时课外实践,或自第一次课至最后一次课。在教学设计时,就应标出各章节权重,拟定出完成各章节目标的时间要求,定期检查教学进度,根据实际情况可稍作教学计划调整。
根据课程内容不同,在知识传授中选择“讲解和体验”的不同教学方式,并在比例上各有侧重。如在“我爱我”的自我认识这一章节,课内教学为4学时,则采用3/4讲解知识点,1/4为体验课程,在“万人迷VS独行侠”的人际交往章节,课内教学为2学时,则采用1/2讲解,1/2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包括“师生联盟+目标实现+课后反思”。课程第一次课,采用团体辅导(课外)的形式,首先搭建良好的师生学习联盟;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主题、目标学生展开知识讲解和行为训练;课后及时总结课堂效果,反思提炼教学中亮点的做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是指“课前准备+核心知识点+课后分组作业+线上反馈”。课前准备的内容是指本次课教师要讲的主题是什么?学生对此的认识是什么?需要何种教学道具?需要关注的学生具体是哪几个(能叫得出名字)?用何种方式对他们展开工作?这些教师在课前心里应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核心知识点是指立足于心理资本开发的角度,教师对全体同学要讲解的部分。心理健康课既要有全面普及知识的部分,也要有个体针对的部分。而全面普及知识的部分,更多地是以积极心理学的指导,注重学生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的开发,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快乐地生活;个体针对的部分,则通过课堂互动、行为训练、分组作业、团体辅导来实现;课后分组作业既可以深入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可以帮助教师搜集课堂教学效果;网络反馈也是让教师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和心理困扰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堂学生抬头率+回音壁+学生分组作业+线上反馈+学生主动提问”五个方面,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并形成“课堂动力发展曲线图”。课堂学生抬头率的统计,是通过教学助理深入课堂进行数据统计得来,这是现场学生投入度的评估;回音壁,是每次课内教学的最后2分钟,通过判断题、选择题等方式,让同学小结本次上课的知识点,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堂课教学效果。这是知识点的镜映评估;学生分组作业,是每次课都会让部分小组进行当堂课知识点的运用,这也是本门课的主要宗旨,学习目的是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教学实践角度的评估;线上反馈,是指每次课后在网上平台都会发布本章知识点的延伸讨论,通过学生发表观点的深度,作为教学效果中学生对知识点演变能力掌握的评估;学生主动提问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如果本章知识点教师讲得足够清晰,能触动学生内心,让学生愿意主动和教师探讨,这是有效提高学生的置疑和思考能力,无疑也是教学效果评估的一个重要窗口。
以课内第一次课“心理是什么”为例,完整呈现一次教学过程。
(1)一个SMART理念
①查询新生心灵CT结果,提前了解所任课班级学生心理状况。②第一次团体辅导在正式行课前进行,小组分组,介绍自己基本情况、受训背景,搭建良好的师生学习同盟;在与学生互动中,观察和掌握班级学生心理情况,将辅导员提供的名单进行确认,同时将在团体辅导中呈现出的社交退缩、学习动力不足、情绪控制不佳的学生记录到教学记录表中,并积极关注团体活动中较为边缘化的学生(如迟到的,总是看手机的,在热身活动中总是被孤立、落单的这类人群)。③调整教学记录表,将需要在课堂上关注的学生按课程章节进行备注。
(2)两个选择:讲解+体验
课程教学共计3学时,采用课堂的2/3时间讲解,1/3时间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视频讨论等的体验方式进行。
(3)三个阶段:师生联盟+目标实现+课后反思
1分钟课堂热身后,进行知识点讲解,重点关注心灵CT异常、有原生家庭创伤的学生,课堂互动请这部分更多参与,同时关注他们的课后讨论部分。
课后反思:一是亮相一定要醒目。服饰在打造良好师生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营造第一印象时。事实上,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服饰的庄重感,都能体现出其对课堂、对学生的重视程度。
二是将考核方式介绍放在第二节课最后10分钟。在第一节课开始前五分钟,一定要牢牢抓住同学注意力。将“手臂悬浮”活动放在此时间段,有效地提升了同学对课程的兴趣。
(4)四个结构:“课前准备+核心知识点+课后分组作业+线上反馈”
课前准备:一是将学生名单导入网络教学平台,确定好教学助理;二是“带一个苹果”。通过醒目的实物,提醒学生在本门课积极体验,体验越多,收获越大;三是提前20分钟到课堂,确定一个学生记录课堂互动情况(平时成绩),这个记录的人可以选择到课堂较迟的,或坐在离讲台较远的、角落里的学生。同时与本次课要关注的学生进行交流(通常为3-5个学生),记住名字,以便课堂互动中让他们参与到相关体验环节。
核心知识点:精神分裂与多重人格、心理学与生活、心理是什么、心理健康的标准。
课后分组作业:三个小组领取角色扮演作业,第二次课进行表演。
线上反馈:“是否自言自语就是精神分裂?”“精神分裂可能出现抑郁的情绪吗?”不同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学生听课效果,评估知识点是否已经掌握,是否能够融会贯通,演变提出新的问题。
(5)五个评估:通过“课堂学生抬头率+回音壁+学生分组作业+线上反馈+学生主动提问”形成课堂动力发展曲线图
这里的动力发展曲线图,综合考虑了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温度、知识点高度、宽度和讲解花费的时间长度,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受众反映,用场度/"℃"来表示。如果学生感兴趣,参与积极性高,能够在作业和线上讨论中充分运用该知识点,并且可以很好的质疑、演变、推理,则该数值高;反之,则该数值低。横轴主要呈现了知识点讲解的时间和顺序。
图一 课堂动力发展曲线图
笔者在任课班级中,选定同一学院同一专业,将其随机分成2个教学班进行实验研究。
本研究总体上以实验法研究为主。首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用进行前测(使用新生普测量表SCL-90的数据)。在具体实施过程,采用了辅助研究方法,如个案研究、观察法等。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期末成绩、课堂参与数(包括网络)、学生一对一咨询的数量进行对比。数据反映,2016年秋季学期,实验班心理健康课期末总成绩平均分为83,比对照班75分高出8分;课堂主动参与数(网络讨论数)实验班为人均8.7人次,对照班为5.4人次,高出3.3人次;学生本学期前来主动找任课教师心理咨询(由于是大班教学,排除理咨询中双重关系的干扰)数量为36人次,对照班主动前来咨询人次仅为8人次。主要工作的目标学生进行SCL-90后测,各单项分值都有所下降,阳性分明显降低。以上数据对比,充分显示出SMART原则下,心理健康课程真的入脑、入心、入行。
SMART原则下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搭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高效、有质的互动;SMART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排查需要帮助的心理困扰的学生,或在团体辅导中解决困扰,或在长程的一对一心理咨询中解决,切实实现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动力发展曲线图可以动态的、多维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规避了只有期末成绩来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弊端。
图二 学生课堂教学质量对比表
SMART的教学设计,更贴切地说是一种私人定制的“穿透式”教学设计。在针对非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识课中,如果一味灌输大量理论,容易造成囫囵吞枣、学生兴趣索然的现象,知识的迁移运用会更加被弱化。事实上,学生更需要的是和他们的生活、成长密切相关的“小知识”,非常有针对性的实用解决方法。在SMART的理念指导下,有具体的、可达成、可量化的教学目标、具体的关注和帮助的对象(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教学目标之间紧密相关,互相影响(Relevant);在有限的一个学期的教学单元中实现这些目标Time-based,SMART的教学设计无疑是非常值得推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