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与学习倦怠关系的研究

2019-01-14 09:31苏普玉余皖皖方桂霞陈道俊
关键词:生源医学生志愿

苏普玉 余皖皖 赵 梅 方桂霞 陈道俊

(1.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3.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4.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1]。大众化教育为保障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源源不断输入着新鲜的能量。但大众化教育也面临诸多困境,如生源质量下降[1]、师生比例失调[2]、学生管理压力增大[3],再加上大量新专业的不断涌现,以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从中学阶段班主任老师和家长严格看管情境向大学阶段辅导员老师引导的自我管理模式转变,从而一方面使得部分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迷失了自我,另一方面部分缺乏对所学专业正确认识的学生出现专业认同感偏低,专业思想稳定性低下,学习动力不足[4]。研究显示,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检出率高达75.19%[5],其中大学一年级的学习倦怠检出率更高[4];学习倦怠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时期的学习倦怠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导致学业质量下降,甚至束缚未来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对所学专业认同感偏低和专业思想稳定性低下是学习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4,6,7]。鉴于此,本研究以某医科大学一年级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其专业思想稳定性与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关联性,为高校加强大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教育提供依据,为制定降低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策略提供基础资料,从而达到提高医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2017级临床、护理、预防医学(预防医学、妇幼保健医学、卫生检验、食品卫生)、卫生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952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44份,年龄为17~22岁,临床医学277人,护理学265人,预防医学方向248人,卫生管理学方向154人;男生403人,女生541人;独生子女335人,非独生子女609人;农村生源488人,城市生源456人;所学专业为第一志愿310人,为非第一志愿634人。

2.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问卷

自行设计,共6个条目包括性别、年龄、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所学专业是否为第一志愿、自评学习成绩。

②大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评价量表

使用课题组苏普玉等[8]编制的《大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评价量表》进行大一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评价,该量表共14个条目,分别从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4个条目)、对本专业的态度(6个条目)、对本专业的学习主动性(4个条目)3个方面进行评价;每条目否定回答赋值为1,肯定回答赋值为2,总分为14~28分,得分越高表明专业思想稳定性越高。既往研究显示,该量表在大学生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使用该量表对58名大一学生间隔一周进行重测,结果显示各条目前后相关系数在0.89~0.97之间;量表总 Cronbrach’sα= 0.904,各条目的 Cronbrach’s α= 0.876~0.938。

③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

使用连榕等[9]参照Marlach的倦怠量表,针对中国大学生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该量表共20个条目,分为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3个维度,每个维度条目数分别为8、6、6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linkert1~5级评分(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计算每个维度总分,再计算每个维度的均分,当3个维度均分都低于3分评价为无倦怠,当有1个维度均分≥3分评价为轻度倦怠,当有2个维度均分≥3分评价为中度倦怠,当有3个维度均分≥3分评价为重度倦怠。既往相关研究显示该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使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5]。本次研究使用该量表对58名大一学生间隔一周进行重测,各条目前后相关系数在0.83~0.95之间;量表总 Cronbrach’sα= 0.883,各条目的 Cronbrach’s α= 0.854~0.912。

(2)调查方法

采用匿名调查问卷于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结束前进行集体施测,由课题组成员在班级辅导员的协助下完成。测试前课题组成员讲解统一指导语,调查对象按照考试座位安排独立就坐,由班主任维持现场秩序,但不作巡视,调查约需8~10分钟,调查员当场收回问卷。所有研究对象在测试前均取得知情同意。

(3)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二、结果

1.医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情况

专业思想稳定性得分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城市或城镇生源高于农村生源、临床医学专业高于非临床医学专业、第一志愿学生高于非第一志愿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见表1)。大学一年级医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总分为(22.6±3.4),本次研究将专业思想稳定性得分≤19.0分界定为偏低,得分在19.0~26.0之间界定为中等,得分>26.0界定为偏高;其中偏高为114人(占12.1%),中等为649人(占68.8%),偏低为181人(占19.2%)。

2.医学本科一年级学生学习倦怠发生情况

944名大学一年级医学生中有25.4%学生具有轻度学习倦怠,31.0%具有中度学习倦怠,16.1%具有重度学习倦怠。学习倦怠的检出率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农村生源地高于城市或城镇生源地、非临床专业高于临床专业、学习成绩中等或中下等高于上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3.医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表1 不同人口特征大学一年级医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得分比较(±s)

表1 不同人口特征大学一年级医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得分比较(±s)

人口特征 n 专业思想稳定性得分 t/F P性别 4.035 <0.001男403 23.1±3.5女541 22.3±3.2生源地-3.584 <0.001农村 488 22.3±3.2城市或城镇 456 23.0±3.5专业108.331 <0.001临床医学 277 25.2±2.2护理学 265 22.0±2.9预防医学 248 21.7±3.2卫生管理学 154 20.6±3.5是否第一志愿10.662 <0.001是310 24.2±3.0否634 21.9±3.2合 计 944 22.6±3.4

表2 不同人口特征大学一年级医学生学习倦怠检出率比较[(n; 百分率(%))]

专业思想稳定性得分偏高的学生学习倦怠检出率最低,而专业思想稳定性得分偏低的学生学习倦怠检出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性χ2=88.223,P<0.001)(见表3)。等级相关分析显示,专业思想稳定性得分等级与学习倦怠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403(P<0.001)。

4.大学一年级医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对学习倦怠影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学习倦怠程度为因变量(1=无,2=轻度,3=中度,4=重度),以医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等级为自变量(1=偏高,2=中等,3=偏低),将表2中影响医学生学习倦怠的人口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包括性别、生源地、专业、自评学习成绩),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专业思想稳定性偏高的学生相比,专业思想稳定性得分中等或偏低均是轻度、中度、重度学习倦怠的危险因素(P<0.05),且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见表4)。

表3 不同等级专业思想稳定性得分者学习倦怠检出率比较[(n; 百分率(%))]

表4 大学一年级医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对学习倦怠影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R值(OR值95%CI)]

三、讨论

1.大学本科一年级医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有待提高

专业思想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总的观点和态度,以及对自己将来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本次调查的944名大学一年级医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总分为(22.6±3.4),仅略高于理论中值(21分),表明总体来看大学一年级医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尚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思想稳定性得分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这与本研究中女生有近50%为护理医学专业有关,研究显示护理医学专业的医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相对偏低[10],本研究也显示护理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得分明显低于临床医学专业。城市或城镇生源医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稳定性得分高于农村生源,相关研究也显示城镇户口的医学生专业认同度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11],这可能与城镇生源地的学生具有更多途径和资源获得所学专业的相关信息,从而对所学专业具有更多的了解。第一志愿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高于非第一志愿学生,这是由于第一志愿填报所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认同感,因此更加自愿付出更多的努力[4]。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高于非临床医学专业,这与非临床专业医学生多数为非第一志愿报考,而是从非第一志愿学生中调剂,尤其是护理医学专业[10],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也显示,临床专业本科生有70.8%为第一志愿填报专业,而非临床专业本科生仅有17.1%为第一志愿填报专业。因此采用多种途径加强大学一年级医学生,尤其是非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教育迫在眉睫。

2.医学本科一年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不容乐观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但是却又不得不为之时所产生的一系列身心症状,起初表现为感到厌倦,继而产生身心俱疲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本次调查显示有72.6%的大学本科一年级医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学习倦怠分别为25.4%,31.0%和16.1%,由此可见学习倦怠现象在医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中不容乐观。本次调查对象中学习倦怠的检出率高于国内相关研究的报道[12-14]。一方面与本次研究对象的专业分布有关,多数研究仅对临床专业展开调查[13],或临床专业所占比例较大[14],而本次调查临床专业学生仅占30%左右;另一方面与调查时间也可能有着关,本次调查是在学期期末考试前后,可能由于考试压力使得更多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厌倦。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教育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因素等[11]。本次研究显示,男生学生倦怠检出率高于女生,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15],这可能与女生的学习记忆能力强于男生更适应医学学习,以及女生自我管理能力高于男生有关。农村生源地高于城市或城镇生源地、非临床专业高于临床专业,这可能与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稳定性有关。学习成绩中等或中下等的学生学习倦怠检出率高于成绩上等学生,一方面学习倦怠影响了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学习成绩不良进一步造成学习倦怠状况恶化。

3.医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与学习倦怠关系密切

本次调查显示,医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和学习倦怠程度呈现明显的等级相关,即专业思想稳定性得分越高学习倦怠检出率则越低,反之则相反。进一步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分析医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专业思想稳定性得分中等或偏低均是轻度、中度、重度学习倦怠的危险因素,且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当前,有关专业思想稳定性与学习倦怠关系的报道并不多见,但相关研究显示专业思想稳定性影响着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时间的投入、学习的态度,从而影响医学生的学业表现[7];专业认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本次调查也显示所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填报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得分显著高于非第一志愿学生,大量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对学生学习倦怠程度的预测价值[16,17]。

四、建议

1.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医学本科新生尤其是非第一志愿填报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教育

研究表明不同特征的医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存在一定差异,如非临床专业、非第一志愿填报专业、农村生源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更应值得关注。既往研究表明,多种途径的专业思想稳定性教育能够明显提高医学新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8]。结合课题组既往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医学新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①在新生入学时,集中开展专业思想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能够明确认识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的重要性,以及专业的发展前景等,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树立学习目标,提高专业认同感,端正学习态度;②在新生入学阶段即实施专业导师制,专业导师为学生直接提供本专业相关书籍,相关专业知识网站等,使得学生在入学时即能通过便捷的途径获得本专业知识;③积极开展课外科研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由专业导师组织,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搭配组合,根据小组学生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不仅可以提供学生对所学专业进一步深入了解,而且有助于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之间的沟通;④定期邀请本专业一线工作人员进入校园开展讲座,介绍自己工作体会,展示先进专业技术,提出当前专业存在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责任感;⑤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专业一线工作现场,邀请一线专家进行现场操作,使学生对本专业具体工作有更直观的认识;⑥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通过专题讲座形式,开展本专业知识动态和前瞻性研究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以提高医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为抓手,多管齐下降低医学生学习倦怠

本次调查表明当前亟需通过多种途径来降低医学本科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状。以提高医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为抓手,多管齐下加强对所学专业的深入了解,促进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引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倦怠。具体措施如下:①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动态关注每位同学的学习和心理动态,了解和分析班级集体的整体学习动态和风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②对于具有明显学习倦怠的同学进行个别访谈,专业导师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辅导员进行心理疏导,高年级同学进行正确引领;③在班级群体和课外科研学习兴趣小组中树立榜样,形成良性竞争;④协助制定学业规划,每位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学期、学年,甚至这个本科阶段的学习规划,并定期监督学习规划的执行情况;⑤通过课外科研学习兴趣小组和专业技能竞赛等途径让同学能够获得付出后成果,培养学生专业成就感。

猜你喜欢
生源医学生志愿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我志愿……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图表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