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基于交互发展的主题式深度研讨在当前课改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英语写作教学与思维品质培养”话题为例,阐述教研组如何基于交互发展理念形成话题、研究话题、提升话题,进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过程。
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教研组阶段性研究话题的产生一般要经历“即时交互、现场阐述、组内商讨”三个环节。
1.即时微研讨。教师通过对自身或周围习以为常或貌似合理的教学现象进行审视,并随时随地与身边同伴进行微互动与微交流,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话题,并形成试图改变的想法,然后由年级备课组推荐至教研组参加话题遴选。
2.现场详阐述。以某教师提出的“英语写作教学与思维品质培养”话题为例,话题阐述人进行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同时阐明研究该话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组内共商定。教研组在各备课组话题阐述基础上交流对话,智慧碰撞,形成共识,最终确定“英语写作教学与思维品质培养”为本阶段的研究主题。
为推动教研组合作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通常围绕已定的主题实施“一三三一”研讨模式,以提高教师合作期待和深度交互的可能性。
1.一份教学案。组内所有教师围绕“英语写作教学与思维品质培养”这一话题学习相关理论,设计教学方案,并对思维品质培养的着力点以“设计意图”的方式进行阐述。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教师自主学习和研究,教研组内的交流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否则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交互发展。
2.三节研究课。三个年级备课组根据各人提交的教学案,各推荐一人上研究课,研究课在录播教室录制,为后续组内“切片式评课”创造有利条件。以笔者所在备课组为例,一位教师执教译林版《英语》九上Unit 2 Colors的Task板块,上了一节以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同步提升为目标的读写研究课。在组内“切片式评课”中,大家结合“录像切片回放”发表观点,有教师认为该课在语篇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篇章结构图,提炼概括文本篇章信息,理清写作内容的逻辑关系,有效强化了学生分析、综合、推断等语篇思维训练,发展其抽象概括能力;有教师认为该课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感知范文,发现、提取好词佳句,并讨论“如何使文章语言优美、行文流畅”,这既是学生对文本材料进行分析和鉴赏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有教师指出本课问题的设计偏重于一般信息辨认或简单判断,可适量增加更有思维含量的提问或追问,力求形成以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为核心的“问题导思”模式;还有教师认为阅读输入与写前指导的支架过密,阅读和写作信息差不够,导致部分学生思维缺少发散性和独创性,写作输出新意不足,学生的想象力也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3.三个微讲座。各备课组根据组内研究课及研讨情况分别推荐一人在教研组集体研讨中作定向微讲座。所谓“定向微讲座”,即围绕研究主题的某一方面作主旨交流,微讲座既要讲明现象,又要表明观点,更要触及现象背后的本质以及观点背后的支撑。如初一备课组围绕“英语写作教学中构建思维导图助推学生思维”进行主题分享,主讲人结合研讨课用PPT展示通过思维导图直观呈现学生思维由分散的语言知识到完整语篇布局的过程。同时阐述了思维导图是隐性思维的显性工具,教学中不仅要能激活学生已有的思维图式,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思维图式的重组和建构,在外显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有效引领学生思维品质提升。这样的“定向微讲座”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有理有据,不仅有利于深化教师对该话题的认识,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4.一堂样板课。经教研组综合评定,推荐初二备课组打造样板式写作课。在备课组集体智慧的促动下,该写作课将思维培养贯穿于整个读写结合的始终,通过引导学生在任务情境中模仿运用所学语言,鼓励创造性的语言表达,为写作过程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实现以读促写,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当该话题研究到一定阶段,我们就着手编制“组内专题学报”。每一位参与以上研究过程的教师对该话题都会产生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这是教育写作最佳的素材。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实践逻辑和话语体系,自选方向,自由组合“微研讨小组”,通过互助互促形成文字固化的研究心得或研究成果。如有的教师基于“有效教学”形成精品课例,有的教师基于“教学回放”进行叙事整理,有的教师基于“课改深化”撰写教学论文。
基于交互发展的教研组主题式深度教研,充分体现教研组重在“研究”的核心职能,有利于教师围绕课改进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交互。这种“实践+反思”式研究的突出优势是促进教师成为“思考的行者”,在不断省察自身教学行为中甄别、取舍、提炼合作交流信息的本质内涵,并转化为自身的教育智慧,合作后的效果明显,又会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合作期待和研究热情,真正实现“教”和“研”的结合,达到以教导研、以研促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