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国柱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 贯穿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 它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 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然而, 当下部分学校的德育思想理念封闭, 仍聚焦于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 德育与家庭、 社会严重脱节, 德育策略、 方法单一, 生动复杂的德育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 学生没有切身的情感体验, 德育内容、 形式较为陈旧。
为此, 笔者自1998 年以来,在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中, 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 “体验型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力图走出一条丰满、 真实、 高效的学校德育之路。 所谓体验型德育, 就是针对“小德育” “说教 式德育” 的 弊端而提出的一种德育思想和德育理念, 就是在 “大德育” 的背景下, 让学生在实践中以 “身” 体之, 以 “心” 验之, 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一种重要德育形式。 它是一种自主的、 生活的、 无痕的德育, 以 “开放、 体验、 创造”为核心思想, 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德育的整个过程。
“开放” 一词, 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 “解除封锁、 禁令、限制”。 体验型德育的开放就是突破 “小德育” “说教式德育”的束缚, 建立 “大德育” “体验型德育”, 并开放德育的整个过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亲 “心”经历。
体验型德育大力倡导从 “小德育” 走向 “大德育”, 指导思想是: 德育要突破只存在于学校的藩篱, 淡化学校德育、 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界限, 整合一切资源, 形成德育合力。
核心理念主要有三: 一是在空间上开放, 学校与家庭、 社会有机整合。 “大德育” 即把家庭、 学校、 社会中零散的德育资源进行有机结合, 自然渗透, 组建成一个严密的德育网络, 形成最佳的结构系统, 发挥最佳的整体功能。 比如, 我们开展 “父(母) 子契约” 的习惯养成活动。 每学期初, 在班主任的主持下, 由孩子和家长的一方分别提出彼此需要养成的好习惯, 双方郑重地签订协议。 协议一式四份, 协议双方、 家长的另一方和班主任各一份。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协议条款互相督促, 互相交流。 学期结束前, 经过统一考评, 对达到要求的发给 “履约标兵” 证书。 二是在时间上开放,专属与随机相结合。 不仅指向专属的德育时间, 还延伸到学校之外。 比如, “晨 间谈 话” “午间整理” “班队活动” 等随时渗透到学科教学以及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 三是在内容上开放, “小节” 与 “大德” 并重。 中小学德育工作除了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 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气节、 集体主义等 “大德” 的教育之外, 更应重视学生在上课、 下课的日常行为, 休息、 锻炼的文明举止, 互动、 交流的得体用语等 “小节” 方面的教育,并适时地沟通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相得益彰。
在德育过程中, 教师、 家长、 社会以为已经进行过 “大道理式” 的教育, 学生就应该在思想上、 行为上有明显的提升, 然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学生的德育过程一般要经历 “感兴趣”“乐参与” “亲体验” “有提升” 四个过程。 其中, “亲体验” 是核心环节, 这正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道德, 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 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只有让学生经历德育的整个过程, 才能从 “老师教过” 走向“学生学会”, 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思想, 落实到行动上。
作为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和生存方式, 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人 生 的 经 验、 能 力、 智 慧、 信仰、 德行、 修养、 技能和技巧等素质的养成, 不是从别人那里直接获取的, 而是通过体验等方式观 察、 领 会、 感 悟 到 的。 “体验”, 是体验者全身心的投入,即 “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
部分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只重视对学生进行 “大道理式” 的教育, 其基本形式是 “灌输”。 在这个过程中, 缺乏学生的亲身体验, 其结果必然苍白无力, 有时甚至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导致教育的“假大空”。 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 才能有效地把学到的东西悟出来。 比如, 习惯的养成是德育的一大内容。 部分学校的德育方式往往以说教、 灌输为主, 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 而改变德育策略、 方式, 从灌输走向体验, 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1. 内容:在体验中自主选定
四名斗虎英雄分别引领①、②、③、④号虎交叉跑位,①号虎由东北角跑至西南角,②号虎由西北角跑至东南角,③号虎由西南角跑至西北角,④号虎由东南角跑至东北角,①号虎与②号虎在场地南面,③号虎与④号虎在场地北面,四虎两两相对。这时领舞者持钓鱼鞭进入场中央,随鼓点分别向东西方向各打出一鞭,相对两虎在斗虎英雄的引领下跑至中间两虎相遇交叉换位。
对中小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 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 这一时期, 我们抓好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无论是对当前他们良好道德行为的固化, 还是对他们今后漫漫人生高尚行为的养成, 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学生的学习、 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 这些好习惯要做到什么程度。 传统的做法是“自上而下” 的规定: 什么场合应该这么做, 什么场合必须这么做。 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没有 “体验”, 认为老师是小题大做, 因而漠然视之。 这些日常行为的好习惯被束之高阁, 只是写在墙上, 不会落实在学生的行为上。于是, 我们改变策略、 方式, 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 哪些习惯必须养成, 哪些习惯在学习生活中若不落实, 会因小失大, 甚至酿成大祸。 班级中人人思考, 发现生活中体验过的人和事。 比如,课间随性狂奔, 导致同学相撞受伤; 课前没有充分准备, 上课前10 分钟思想游离, 致使学习效率低下; 课间节约时间努力学习, 没有合理进行活动, 导致身体虚弱, 眼睛近视……学生把亲身 “体验” 的典型事例汇集, 制定出 “班级十条好习惯”。 学校有44 个班级, 汇总 后发现: 有些条目聚焦率在80%以上。 接着, 每个班级再举荐代表3 人,通过讨论、 提炼, 最终概括出“十条阳光好习惯”。 这种 “自下而上” 选定的好习惯内容, 完全来源于学生, 从体验后提炼形成, 特别接地气, 学生因而不由自主地产生自觉遵守的欲望。 我们的养成教育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来源于学生, 又回归学生, 从最平常的一点一滴、 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做起, 使之逐渐成为长期的良好行为习惯。 真正践行了叶圣陶的观点: “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里说, 只需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2. 养成:在体验中经历过程
“十条阳光好习惯” 具体内容为: 课前准备记在心, 学习用品放桌角; 抽屉书包常整理, 徽章校牌佩戴好; 肩平足安手放正, 读写姿势很重要; 学会倾听勤思考, 各科作业及时交; 排队做到静齐快, 出操踏步精神棒;上下楼梯靠右行, 文明有序不奔跑; 同学相处懂谦让, 见到师长问声好; 轻声细语善交流, 文明用语常用到; 细嚼慢咽静用餐,节约粮食要记牢; 果皮纸屑不乱丢, 见到垃圾随时扫。 这些条目“自下而上”, 是学生在亲身体验后选定的。 他们很感兴趣, 积极背诵, 按条目不折不扣践行。其间, 学校成立由老师和学生干部组成的考核小组, 逐条对每个班级进行验收。 体验型德育过程的起点是 “感兴趣”, 核心是 “亲体验”, 而目标是 “有提升”, 最终指向 “立人”, 让学生不断发展自我, 完善自我, 超越自我。
初中生德育多数以考试为载体, 围绕着考试和升学打转, 为此可以延长教学时间, 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教师把一切与考试无关或关系不大, 而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活动拒之门外。
我们努力把学生从考试中解放出来, 走向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成长。
与 “十条阳光好习惯” 的产生一样, 学生喜欢的课间活动也让学生 “自下而上” 产生。 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学校发动教师和学生对这些项目进行改编和完善, 充实对学生成长有利的元素, 再把经过完善的活动加以推广。 现在推行的主要有五个项目, 即踢毽子、 抖空竹、 跳绳、打乒乓、 转魔方, 我们称之为“课间活动五个一”。
学生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其中, 乐此不疲, 玩得有味道, 玩得有文化。 在各类活动中, 这与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如出一辙: “内化和外化是活动对人的影响的两个方面。 内化是将活动中的知识、 技能、 理论等内化到人的头脑之中, 是学习者对外在世界认识的改变。 外化则是因内化而改变学习者行为, 改变学习者行为方式的表现。” 在各类活动中, 学生的思想、 行为由内化转向外化, 由外化再影响内化。 外化与内化相互影响, 相互作 用。 学 生 经 历 了 “知、 情、意、 行” 整个过程, 在生理和心理、 感性与理性、 情感和思想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比如: “跳绳” 活动——学生创新了 “单人跳” “双人跳” “花样跳” “团队跳” 形式。 在活动过程中, 自然受到 “自 主、 合 作、 团 结、 和谐” 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熏陶, 文明、 礼貌、 尊重、 协商的日常交流态度无痕渗透其中, 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 的德育成效,“大德” 与 “小节” 相得益彰。
体验型德育的最高境界是“创造”, 创造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
校园环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美观, 更重要的是能够体现学校所倡导的价值取向, 呈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1998 年创校以来,一直以 “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成长” 为办学宗旨, 通过体验型教研、 体验型课堂和体验型德育三个板块的研究, 逐渐构建 “体验型教育” 体系, 校园环境布置也有针对性地聚焦上述三方面, 特别关注配合 “体验型德育” 的展开, 创造性地布置校园环境。 比如, 校门边的围墙上图文结合,绘制 “十条阳光好习惯” 的内容, 让学生走出教室, 随时可见, 背诵、 对照、 践行, “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 真正变成主体生命的体验。
运动场四周的铁栅栏挂上“课间活动五个一” 项目的不同玩法, 随时引导学生玩出味道,玩出创意。 并在快乐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起 “勤奋、 坚持、 创造”等美好品质。
我们对校园内400 多根廊柱进行了全面装饰, 四个楼层分别以学会健体、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和学会审美为主题设计,内容包括: 体育游戏、 古代诗词、 美德故事、 名家书画等生命化的环境创设, 充满了生命的意义和情调。
上述一切既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 又有独特的内容、 色彩,有阳光学校独特的文化——“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成长”。 真正做到了 “ 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 “每一堵墙都是无痕的德育”。 生活在这样的校园里, 学生始终浸润在文雅、 奋进的环境氛围中, 受到高尚人格的熏陶和积极言行的引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们创造性地设计了直观、 形象、 便于收藏、 有纪念价值的 “七彩阳光卡”。 推行 “七彩阳光卡” 评价办法, 实施有趣、 分层、 个性的层级评价策略。
1. 兴趣引领,人人有机会成功
阳光卡共设置七类、 七张,分别为: 言行文明卡、 健康活动卡、 和谐交往卡、 勤思好学卡、 才艺发展卡、 书香悦读卡和校外自律卡。 这七张卡涵盖了学生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考评细则, 每周评价一次。 达成要求并不高, 学生只要对照标准,用心践行, 就能够得到相应的阳光卡。 一般80%以上的学生能获得5 张以上, 大约10%的学生能获得全部7 张阳光卡。
2. 分层评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 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 是成就的标志, 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 ‘三分’ 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这句话启发我们, 对不同的学生要进行分层评价。 “七彩阳光卡” 评价时分基础卡、 铜卡、 银卡、 金卡四个层次, 获得三张同一层次的卡后可兑换高一层次的一张卡, 依次递进。 一周获单色卡最多的学生有资格参评 “周阳光少年”, 一月内获单色卡最多者可参评 “月阳光少年”。 其事迹材料在校园网和宣传窗上展示, 头像和学习生活感言悬挂于校园走廊上, 又成为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 “七彩阳光卡” 争卡活动在期末总评, 某个项的单色卡最多的命名为单项阳光少年, 如 “校外自律阳光少年”。 取得七彩卡套数(七张一套) 列全班前20%者命名为 “七彩阳光少年”。
3.个性评价,让个体享受最大的成功
我们的学生各具禀赋, 有的擅长二胡演奏, 有的擅长书法创作, 有的擅长棋类博弈……对才艺特别出众的学生, 学校搭建“梦想舞台”, 为他们举办个人专场演出。 比如, 我们曾经为获得浙江省少儿二胡演奏赛金奖第一名的杨洁同学举办 “杨洁二胡演奏会”。 在精心布置的大舞台上, 先由杨洁进行自我介绍, 简介学二胡的成长经历。 之后, 演奏经典曲目 《二泉映月》 《良宵》 等。 整整两个小时, 全校师生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 他们欣赏着、 快乐着、 感动着。 这类审美体验, 学生在观赏和享受美时, 伴随着紧张剧烈的内部活动、 丰富活跃的思想、 热烈欢快的情感, 产生深层的、 活生生的、 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于言表的特殊的内心感受。 它们会进入学生的潜意识, 蛰伏于内心深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就是最无痕的理想教育, 在未来的某次体验中, 它可能突然被唤醒、 激活, 转化为学生自觉的意识。
综上所述, 体验型德育秉承“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成长” 的指导思想, 通过开放、 整合资源, 形成德育合力; 注重体验,让学生亲历德育的整个过程, 不断发展自我; 乐于创造, 形成个性化的评价机制, 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