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宁县平山镇范祠小学 范方文
创新能力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该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但是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都来源于对问题的研究,通过问题去发现和创新,最终形成新的方法和思维。同时对数学的学习也是从问题开展,在解决问题中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问题的引入和解决为引线,让学生多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就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如果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那么他们就会想尽办法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产生一种新的思路,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探究的过程,从而去发现和创新。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并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可以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性问题设计:“根据以前所学过的图形面积公式,推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点,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通过知识和经验的前沿过渡到新问题的解决。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由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与长方形构成”,然后根据它们的面积公式就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就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达到学习的目标。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解决问题,获取了知识和技能,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创新就意味着对传统的突破,进而建立新的秩序。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是一样,要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再有新的突破,从而让学生得到成长。在数学学习课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开放我们的课堂,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和拓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常规,让学生的思维灵动、鲜活,从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数学教师在对开放性题型设计时,让学生把零碎的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促进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学习“几分之一”时,可以给学生布置问题:“中秋节到了,如果一块大月饼分给家人,则可以切成多少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问题,由于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选择怎么切。可以二份、三份甚至是更多。有的学生在切的时候,也不一样,这两刀可以重复为一刀,这样也可以把月饼切成两份等。问题虽然不是太难,但是能够加深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没有固定的答案,也突破了常规的问题,为此,利用好开放性的问题就能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同时也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
创新能力是建立在不同的思维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事物的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和分析,发现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形成新观点和思想。而这种不同思维,我们通常叫作发散性思维。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和布置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固定的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应该用不同教学方法,运用不同思维去解决问题,促进发现和创新。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特征”时,我们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比较和思考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矩形、长方形、圆形、菱形之间的差异。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梳理后,发现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这样就能得出长方形、正方形、棱形都是属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而菱形的角不是直角。这些都是一些基本常识,但是学生能够发现这些,必须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归纳,而学生能够得出它们的不同就是从角的不同进行入手,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进而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对创新能力方面的素养要重视起来,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突破学习常规,形成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