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平平(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006)
当教育迈入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题的质量时代,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深度、有意义。有深度的学习,是指以系统的知识为内容,以实际问题的解决和高阶思维的发展为目标,强调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思想。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初中生对所学的内容、思维的过程和学习方法在价值识别、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引发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把道德的种子撒进学生的心田,将权利观念、公平公正等现代法治价值理念植入其内心。构建道德与法治的“问学”课堂,旨在建构“学为中心、以问导学、以问促学、问学一体”的课堂教学新形态,它是实现“深度而有意义的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有效途径。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人”,以培育人即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为核心。传统的授课方式中,课堂的问题仅仅是作为促动“学”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学生在教师预设好的问题引领下参与活动,学生的问题视角、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完全受制于教师,这样的课堂是完全由教师主导的课堂,学生的学只是为回应教师的教而存在的。“问学”课堂中,“问”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提问,“学”也不是学生被动的学习,而是二者互为目的、互为手段,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过程,由“问”而“学”、由“学”生“问”、“问”“学”融合。
在执教八年级下册“自由与平等的真谛”一课时,教师以“我们最向往的自由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向往那样的自由”导入,学生畅所欲言,激发起对自由的向往。但是学生所憧憬的“自由”一定是合理的吗?在组内交流和探讨中启发学生对“我们的自由观”进行思考,有同学说: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还有同学说:我什么时间来上学,想不想做作业是我的自由!绝大多数同学则认为,自由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针对同学们的“自由观”,通过“问”与“学”,形成以下共识:自由不是绝对的;法律规范自由;自由受到校规校纪的限制,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同时也是义务。
在“法眼看平等”环节,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组织小组讨论:(1)生活中有哪些体现平等精神的事和现象?(2)生活中存在不平等的事和现象吗?如果有,请列举。(3)这些不平等事和现象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能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不平等?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与此同时,学生在思考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教师单向提出,而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是教师把握教育契机、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过程,是学生在积极思考过程中自发产生的,由此促进学生的学习处于高阶思维状态,较好地实现了深层、深刻、深度的学习。
“问学”课堂,“问”为起点,是一种探索实践,是一种求知过程,更是一种思维品质;“学”为中心,强调从学生立场出发,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导”为关键,教师的教着眼于学习者的“问”进行启迪、引导。这样的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活化了课堂生态,实现了课堂的生长,无疑是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学习所不可或缺的。
师生关系可以视为较为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要实现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要有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促成教学相长。在“问学”课堂里,师生之间的关系跟“问”与“学”紧密关联。
例如在执教七年级下册“青春的萌动”一课时,要跨越和学生之间的代沟,走进学生心里,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就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异性交往的意义。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样一条“班级公约”进行讨论:在非集体场合,男女生之间交往的距离不得小于50厘米。
师:你赞成这样的班规吗?为什么?
生1:赞成,因为男女生交往不宜太亲密。
生2:不赞成。男女生交往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如果刻意把这个作为班规,显然让大家觉得别扭。
师:制定这样的班规,表明教师担心什么?
生:担心学生早恋。
师:老师的担心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
生3:有,因为青春期,很多同学开始爱表现,对异性有好感,但是把握不好,容易发生早恋。
生4:如果发生早恋会影响学习。
生5:家长老师也不允许早恋,还会被同学嘲笑。
师:有人说“男女生交往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也有人认为“男女生交往会影响学习”,大家来辨一辩。
学生通过辩论,认识到异性交往的积极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异性的情感、思维特征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异性之间的优势互补。但是异性交往也要把握好度和分寸。
在讨论“为什么初中生不宜谈恋爱”这个环节,教师出示问卷调查表,引导学生从生理心理、时间精力、经济上、学习上、父母老师的态度、同学的评价等方面分析。
整节课没有说教,没有灌输,课堂轻松快乐,教师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即兴采访、辩论等方式,营造出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活跃,思维发散,从而勇敢地抛出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实现了罗杰斯所倡导的“自由学习状态”。
“问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敢问,教师就要放下身段,走近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要让学生会问,除了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和启发,教给他们“问”的方法,提升“问”的品质,最终使其获得“问”的智慧。在“问”与“学”的互动中,教学安排变得更加巧妙,小组互动积极愉快,合作探究真实有效,课堂上会不时传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样的课堂里随时都能看到平等交流,听到激励话语,感受智慧碰撞。显然,在这样基于“问”与“学”的课堂中,有深度、有意义的教学才能得以实现,课堂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得以建立。
“核心素养”体系是国家层面对学生发展的总体要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落实核心素养的某些方面的基本要求,而“问学”课堂则是实现素养落地的有效抓手。
以八年级下册“维护公平正义”为例,教师基于“问学”课堂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真”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让课堂教学因学生素养提升而变得更有深度、更有意义。
在导入环节,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给当今的社会公平正义打分,满分10分,你认为可以打多少分。问题简单却直指社会现实,给了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有同学说9分,有同学说9分太高,觉得只能打8分,其中4个同学打了7分。这说明学生有比较正确的公平正义观,既不偏激也不回避问题,分数的差异在于同学们列举了各自看到的一些违反公平和正义的现象。一个开放的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争论,恰恰说明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勇于探索,敢于批判质疑,这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素养。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把问与学的主动权给了学生,着眼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围绕着公平正义的价值,解决如何守护公平正义,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且提出问题,简单的问题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级讨论。在交流环节,有小组提出:一般而言,凡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弱者的行为,就是正义的行为。为什么说是“一般而言”的?在解决这个问题中,一学生列举了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事例,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全班同学围绕着主人公程勇的行为究竟是不是正义展开了讨论,激发了学生对责任担当、珍爱生命等的思考,实现了对学科课程的深层次把握,借助“问”与“学”,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了学生的素养提升。同时,本节课还肩负着渗透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的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教师以中美贸易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美国将不公平、非正义的要求强加给中国,我们会答应吗?同时让学生展望,中美贸易战20年后,中国呈现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通过聚焦热点,学生在“问”与“学”的过程中,理性分析,积极展望,明确了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在心里生根发芽。
“问学”课堂中“问”与“学”相互联结,有机统一,激活并优化了课堂生态,重构与和谐了师生关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素养的生成,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深度、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