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国 KIM Bo-kyeong 张建芬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要素,如何培养学生能恰当提出问题,有效分析问题,完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数学教学者的完美追求。而其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数学思维。数学思维表现为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其过程就是不断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鉴于此,如何全方位构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体系,是数学教育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数学思维;环境背景;数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5-017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080
数学教育是现代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价值观的影响下,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核心知识的传授,是“满堂灌”的填鸭,还是自主“探究性”的启发;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满足后续内容,还是强调学生的未来需求;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人云亦云的重复,还是有深刻内涵的独创。数学活动教育的重要性,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必要,还应有深度发展数学思维,有效解决问题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它是促进未来发展所需的人才必要因素。
关于数学思维的先行研究,国内外的文献数量较多,国内主要聚焦于数学思维品质和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对象限于中小学生,环境因素多开展与课堂。实际应用中,通常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的培养,比如观察、对比、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培养归纳、类比和演绎推理能力;客观、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能够运用数学化的思想和方法,分析事物空间图形和数量关系,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培养和深化数学思维,强化数学思考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教学实践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数学思维是发散与集中并用,逻辑和直观交叉,抽象与具体共存。
1 活动中有数学,数学中有思维
人类活动时时处处和数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的发展也需要实践的检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很重要,而数学思维是数学思路和方法的核心。
1.1 创设与认知适宜的活动环境
数学思维的认知和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和阶段,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认知水平,恰当设置的活动细节,合理分配问题内容。
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认知处于初级阶段,思维以直观、具体形象为主,活动设置宜为趣味性和操作性的活动,增加游戏环节,鼓励动手操作。活动中,引导学生数学学习。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认知水平,思维意识从直观认识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个过程的教学,应贯穿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内容,使思维具有层次性、结构性和均衡性。培养学生数量关系的关联性和抽象问题的概括性,计算题锻炼学生准确性、方法选择的适当性等。
1.2 运用教学手段,激發数学思维活动意识
数学思维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主动参与性。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比如在讲授《分数的意义》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动手比一比、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来完成问题分析解答的过程。
多媒体通过信息的直观演示,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手段。
2 优化课堂教学品质,提高主体思维意识
数学思维的品质特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课堂是培养这些品质特征最重要的平台,有效开展数学课堂建设,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学生主体观念意识等,是实现思维教学双赢的重要保障。
2.1 优化数学课堂思维品质,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感受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对问题分析方法的认识,完善其认知结构,揭示和掌握问题的本质,快速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分析问题过程中,遵循事物客观规律,批判不合理的事实。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分析问题过程中,迅速提取问题的必要信息,合理正确做出判断,进而迅速解决问题。
2.2 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贯穿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方法的设置,应当遵循教师辅助、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中,除了备教材外,最重要的应该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组织安排内容的展开顺序、手段及教学中所涉及思维方法,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3 用实践和评价为导向,促进数学能力发展
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是检验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科学安排,合理利用,全面检验和提高应用效果。
3.1 设置问题情景,引导思维深入
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数学活动的开展创造必要的空间和氛围,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对双基能力的培养。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一般而言,向从学生周围的事物引入,注重数学关系中量和图形。为了引起学生的“趣”,还要注重引入过程的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通过观察、研究、猜想、发现等活动感悟,获得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形成的过程。
3.2 强化分析过程,注重思维的自我意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强化分析,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数学思维的自我意识,是思维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自我数学思维的认知,是对思维对象价值和属性的判断,是对目标合理性的认识。
3.3 精心设计练习,促进思维发展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授课类型,应设计合适的练习,突出教学的重点。对于新授课而言,练习的设计着重强调探索性思维、启发思路、发现问题;而课堂习题课的设计要力求概括性总结、知识网的构建、公式方法的活用;最后复习课的练习要巩固知识点的联系、督查知识点的漏洞。
在数学问题处理的过程中,使用有效的思维方法,不但可以事半功倍,还可培养和促进数学思维方法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方芳.运用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1(14):67-67.
[2]陈娟.小学生数学思维结构化的培养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4(23):42-43.
[3]李翠莲.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内蒙古教育, 2014(16):27-27.
[4]崔绪春.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上如何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J].中学数学,2014(1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