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 异曲同工
——“一题多解”视角下的高考选择题

2019-01-10 23:40四川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2期
关键词:一题多解变式选择题

四川

目前,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注重历史解释,强调历史学科的思想性,呈现出客观题(选择题)主观化的趋势。这种状况令学生头疼不已。尽管2018年三套全国卷选择题难度有所下调,但选择题仍是中等及以下学生学科成绩提升的“拦路虎”。当然,客观题主观化也为一题多解提供了可能。本文中笔者将根据多年高三教学与高考试题分析经验,站在“一题多解”角度对高考选择题作粗浅分析。

一、对正确选项的多视角理解

历史解释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标准》要求培养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可以说近几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有大量题目考查历史解释素养。而对题目的分析也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因此,对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解释,对同一题目乃至同一选项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如:

【典型试题】(2018·全国卷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C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本题正确答案为C。除了采用惯常的排除法确定正确答案外,还可以从如下角度直选分析:

角度一:运用教材知识直选。题目中有关“《墨子》”的情况,通过调动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经典著作,而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等社会下层群体,因此选项C符合。

角度二:史料基础上进行的历史解释与推理。题干材料所提及的《墨子》中的记载,诸如几何图形等数学符号的定义、物理现象、机械制造等,均是劳动者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晶,也是他们比较关注的问题,据此可判断出正确选项。

角度三:基于唯物史观理论的史料分析,选项C是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论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在具体语境(“《墨子》”的记载)下的表述。它的考查角度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唯物史观掌握的水平要求。

角度四:站在家国情怀、价值观层面进行解读,历史学科要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显然,选项C隐含了这一文化认同——数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观察、记录、描述了生产中发现的数理以及自然现象,这是源自历史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上例分析的四个角度均不同程度指向选项C,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解释。从四者在解题中的应用来看,前两个角度为主,后两个角度属于辅助性分析思路,用于从侧面解释选项C的合理性。

透过该例,可以发现对于正确选项的理解与解释角度是多元的。简而言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运用所学知识对选项或题干做正确解释。这一方向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就目前高考全国卷选择题而言,纯知识型题目比重较小,故这一角度方向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题目的正确分析。二是利用课程标准要求的各种核心素养对题目进行合理解释与推断。这主要针对解答思维考查类选择题,通过运用正确的方法、科学的思维,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解释。这才是目前解答高考选择题的应对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若最终能形成答案的同一指向性,将增加选择正确答案的几率。

二、对迷惑选项的多种分析

迷惑选项的设置有其意义: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思维,以保证试题良好的区分度。因此,通过揣摩命题者对选择题迷惑选项的命制意图,有效避开雷区,特别是对一些迷惑性强、与材料看似关联度大的选项更有必要仔细分析,认真鉴别。下面以2015年全国卷Ⅱ32题为例进行迷惑选项剖析。题目如下:

【典型试题】(2015·全国卷Ⅱ·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本题难度适中,以百年间英国茶叶的消费群体变化为材料考查学生对世界市场的形成等知识的掌握。从知识角度分析,A,C选项均不符合材料所示时间范围内的史实。从题干与材料关联性角度分析,A,B,C三个错误选项均与材料有某种关联,也似乎可以用材料的某些内容加以印证。具体而言,A,C选项的生成源自材料中“上流社会”“普通民众”等语,基于茶叶在以上两大社会群体中的流行状况,命题者故意对此曲解,形成“等级观念淡化”“贫富差距缩小”等错误说法。B选项则是综合饮茶群体范围变化主观臆测出“对东方生活方式的崇尚”。从跨学科知识——经济学角度来讲,饮茶群体范围扩大,说明在英国市场上茶叶数量增多,换言之这是茶叶价格下降的结果。无论是茶叶数量的变化,还是茶叶价格的下跌变化均不是选项A,B,C所致。

从上例可以发现:对于高考选择题的分析与思考,如若从不同角度入手,运用常规的排除法,针对迷惑选项会有不同的排除理由。因此面对似是而非的选项时,更应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判断,有理有据地用多重“保险”将错误选项排除,锁定正确答案。

常见的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主要有:史实判定法——从基础知识层面判断选项正误;关键词语判别法——注意判断材料、设问与选项三者的主语或对象是否一致、选项中程度副词运用是否恰当等;材料选项结合法——以史料(材料)为依据,史论结合,注意审查相关选项能否在材料中找到对应的语句作为原始支撑,即是否做到论从史出等。对一个选项可以多方面判断,特别是难以拿捏的选项可应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反复推敲。

三、对高考真题材料的变式应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中,往往忽略了利用既有试题多角度解读材料,拓展思维宽度,挖掘思维深度。下面以2017年全国卷Ⅲ第29题为例,进行变式分析。题目如下:

【典型试题】(2017·全国卷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变式训练中以尊重原材料为前提,主要在设问与选项上做文章。例如本题可以将设问变为以考查背景、原因为主要方向的“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类问法;也可改为以考查影响、意义等评价类为主要角度的“这一现象将”类问法。由此变式产生如下两道改编题,用新角度解读旧材料。

变式一: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B )

A.政府当局的积极推动

B.工业文明传入引起国内剧变

C.民众观念的普遍转变

D.秩序稳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历史上,虽然有诸多因素会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但它们几乎都与西方文明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变式一即是以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变化为背景材料切入,要求从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入手探寻近代中国社会呈现的新气象与西方文明传入的关系。此变式旨在考查和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素养。学生需要将局部历史现象置于宏观历史大环境中进行推演、分析,理解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国内整体环境剧变传导至民间末梢的最终结果。

变式二: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一现象 ( B )

A.逐渐颠覆了传统婚俗

B.有利于冲破旧文化束缚

C.强化了国人崇洋心理

D.加剧了地域不平衡发展

变式二站在历史评价的角度对材料进行了新的诠释,四个选项分别为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社会心理、经济发展不同的内容,涉及面广。从历史评价上分析,其包括了已然或称为已完成、已达成的成果性结论,而C,D选项,也有带预测倾向的主观可能性分析,A选项中“逐渐”一词不能通过一个现象得出。此变式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审视评判历史,从细微处、点滴里发掘出历史前进中的闪光点。

如果说上述高考真题以社会生活材料考查社会生活本身的话,那么两个变式题则通过围绕某一具体历史场景(社会生活),让学生分析、解释其前因后果,从而形成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现象的概念化理解与认知,甚至拓展、延伸出长时段历史中的共同性特征或历史片段中的地域普遍性与差异性状况。简而言之,可以帮助学生借此形成一个以考点和材料为中心的向周围发散的小型知识框架。

此外,变式训练还可以突破原有题型,将选择题改编为非选择题,如本题可以变为“据材料,从中提取两条信息并进行说明”,进行最低层次的史料解读与思维扩展。从材料局部可以提取出如下信息:婚俗变化中政府的角色与作用、民国时期上海新式婚礼场面、婚礼中的着装等;从材料整体可以提取到的信息:近代婚俗中的中西合璧现象。

上述几种变式本质在于变换视角,多维度解析,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分析同一则材料,帮助学生树立与强化多视角历史学习思维与意识。

总之,从题干到选项、从知识到素养、从基础到思维对试题的不同理解,对于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思考、解答试题都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一题多解变式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狂练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例析初中数学的多解问题
一题多解的教学问题分析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的学习心得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