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因此,只有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所谓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等只是观察历史的视角。2018年全国卷体现了浓郁的唯物史观,其他“史观”则为历史视角。
2018年全国卷的首要特色在于向唯物史观的创立者和发展者致敬,并覆盖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经典作家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历史观,在其与时俱进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巨大贡献。笔者参考2014—2018年全国卷(2014—2017年10套,2018年3套),经典作家出现词频如下:
表1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经典作家的名字和语录高频亮相。全国卷在缅怀伟人的同时,更提点师生需继承、发扬、推进唯物史观。
2.基本原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出了明确界定,指出唯物史观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1)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参考2014—2018年全国卷,相关词频如下:
表2
此外,全国卷Ⅱ第32题所引“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一句出自《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一书,恩格斯在书中数次提及“原始社会”概念。可见,2018年全国卷考查了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018年全国卷Ⅰ第24题“墨子”与“劳动人民”交相辉映,在历史卷第一题的位置中凸显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而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参考2014—2018年全国卷,相关词频如下:
表3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全国卷曾多次考查该原理,但并未僵化套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公式,试以2018年全国卷Ⅲ第26题为例:
例1.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B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倘若教条主义地运用唯物史观,则本题应选C项,但全国卷重在考查历史现象之间真实而具体的联系。全国卷近年来反复考察国家政权的作用,诸如2018年全国卷Ⅱ第27题、42题,2017年全国卷Ⅰ第41题、全国卷Ⅲ第28题,2016年全国卷Ⅱ第26题、全国卷Ⅲ第25题、31题等。
(4)唯物史观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为阶级矛盾,主要体现为阶级斗争。参考2014—2018年全国卷,相关词频如下:
表4
2017年与2018年全国卷涵盖了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同时暗含着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综上所述,2018年全国卷体现了鲜明的唯物史观色彩,落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1.“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全国卷Ⅱ第25题题干中这样描述,中国古代农民深受国家高额人头税和富商大贾高利贷双重盘剥,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全国卷Ⅱ第30题借美国记者之口,叙说中国近代农民“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悲惨生活。全国卷Ⅲ第29题题中的观点为,1920年的国人批评“社会改良活动”,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暗含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之意。全国卷Ⅰ第33题则直扣马克思主义“真经”,“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的呼声振聋发聩。
2.阶级分析
阶级分析是革命视角的基本分析工具,参考2014—2018年全国卷,相关词频如下:
表5
3.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2018年全国卷的重头戏,包括全国卷Ⅰ第29题、30题,全国卷Ⅱ第29题、30题,全国卷Ⅲ第29题,全国卷Ⅱ第29题考查十月革命对孙中山的影响,其余四题均围绕党的革命展开。
综上所述,2018年全国卷从历史细节、理论分析、题量分配等多重角度提醒教师要重视革命视角。
革命视角的强势回归并不意味着现代化视角的淡出,全国卷只是在理论反思和命题实践中寻求动态平衡。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参考2014—2017年全国卷,洋务运动年年入题。2018年则“更上一层楼”,全国卷Ⅱ开放性试题以汉阳铁厂入题,设问明确涉及“现代化”。
倘若将目光延长,2017年全国卷Ⅰ第41题倡言“专制之下无祖国”,2016年全国卷Ⅰ第41题引用卢梭“人民主权”说。可见,2016年至2018年,全国卷在主观题中分别从思想、政治、经济三个维度构建了现代化的完整视角。2018年汉阳铁厂题更是“炉火纯青”,融经济、政治、思想于一炉,发人深省。
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经典作家深刻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考诸2014年至2017年全国卷,文化交流与传播是重要主题立意所在,如下表:
表6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时,必须尊重规律,可以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规律和违背规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巨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全国卷Ⅱ第24题的C选项“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看似极易排除,其实蕴含着深切的生态关怀理念。该题与2017年全国卷Ⅱ第45题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2016年全国卷Ⅰ第40题“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的答案“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全国卷Ⅱ第33题1831—1841年工厂集中地伯明翰、利物浦死亡率上升源于答案“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处于同一延长线上,体现了命题者对生态关怀的贴近与持续。
整体而言,2018年全国卷唯物史观主沉浮,多元视角百舸争流,在延续2016年、2017年特色的基础上,集小流成江海,集小变成大变,预示了未来的命题趋向。
以2018年全国卷Ⅲ第33题为例,该题对思想史的考查从生产转向了传播。任何思想都面临世俗化、制度化、常识化的问题,我们可以沿着2018年的思路继续挖掘,如理学依靠国家政权和宗族力量,借助通俗读物、族规乡约、旌表等表现出来;近代启蒙思想的传播除了借助传统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形式之外,还创办社会团体,发挥近代传媒,如报刊与杂志、电报与电话、电影与电视的作用。
2018年全国卷大量使用了阶级、矛盾等教材淡化的历史概念,这需要教师重视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商业资产阶级、金融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阶级划分,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国家矛盾等不同层面的矛盾,并重新组织历史叙述,如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尖锐等。
1.完整理解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特定历史事物则相对复杂,可以参看以下材料:
材料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农奴制解体和土地私人产权逐步确立带动了农业技术水平的改良,劳动生产率取得突破,催生了农业革命。是制度改革在先,技术发展在后。
——摘编自侯建新《早期欧洲文明建构及影响》
占全苏耕地不到3%的个人副业产值占全苏农业产值的33%,其中种植业占22%,畜牧业占44%。
——摘编自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材料分析:“制度改革在先,技术发展在后”,苏联小农经济的活力均展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材料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很强,一直存在着一个独特的政治传统,它在秦以后表现为大一统的政府。要多研究中国政治史,不要存一种现代的偏见,以为经济史或思想史更为重要。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无论是从资源的丰富、政府的强大、国力的增长,还是从各种资源的整合来说,法国都远远优越于英国,理应比英国更早发动工业革命。但是法国没有做到这一点;问题出在法国的绝对主义王权统治没有像在英国那样及时消失,它太强大,太牢不可破。
——摘编自钱乘旦《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大国”兴替》
材料分析:明清时中国和近代前期的法国,强大而又顽强的专制王权成为历史发展的巨大阻碍。明清中国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却走不出封建社会。法国“理应比英国更早发动工业革命”,但是没有做到这一点。政治制度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综合以上材料,唯物史观从历史哲学高度阐释人类发展进程,当我们将目光转向长时段的历史时,能够充分感受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普适性和深刻性。不过,历史的发展演变是丰富而复杂的,当我们聚焦特定历史事物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发展。
2.利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钩沉史实
在高三复习中,教师可以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诸要素作为显性化的分析工具去钩沉具体史实,以西周向秦代的社会转型为例,可将所学知识梳理如下:
表7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究诸要素之间是如何变化和相互联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