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质量提升路径探讨

2019-01-06 02:14韩宝江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部编版语文教材质量提升

韩宝江

摘   要:“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跟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确实有明显的顶层编排设计优势和创新风格,但仍存在一些细节问题甚至是错误亟待完善与修正。文章从多个方面入手,分别结合典型实例进行了细致的解析和文献资料的举证,希望引起教材编写者的重视,从而加强教材本身质量建设,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培养一线教师的独立研究意识。

关键词:部编新版;语文教材;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5-0003-04

近期翻阅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先生任总主编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下册(教育部2016年审定),九年级下册(教育部2018年审定)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时间依次为七年级上册2016年7月第1版,七年级下册2016年11月第1版,九年级下册2018年12月第1版。笔者发现,这套教材跟以往的多个版本相比,有很多亮点,也体现出新时代的诸多特征,受到一线师生的好评。同时,也发现了教材中以资商榷的若干细节之处,本文聊举几例说明,希望引起教材编写者、教材研究者特别是广大一线师生的注意。

一、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看似不起眼,作用却不可小觑。语文教材里的方方面面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本,所以标点符号应严谨。

七年级上册19页: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七年级下册94页:趋避之间(,)最能折射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品格修养。

七年级下册94页:阅读时(,)注意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九年级下册6页“阅读提示”:生与死的抉择(,)是人面对的最严峻的考验。

这几个例句中的“,”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是现代诗歌体裁,可以换行,也可以停顿,但作为现代汉语的正文就违背了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要求。语气停顿是说或读的时候来把握处理的,并非要用逗号来表示停顿。

七年级下册47页“爱国诗词小提示”:《离骚》(、)《国殇》(、)《涉江》。

按照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则,并列的若干个书名号之间是不需要添加“、”的。

七年级下册94页:启迪我们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这个句子中的前一处“,”可能改为“、”,这样更符合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同作动词“启迪”关涉的并列成分。

二、文字规范

学校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点领域,学校教育教学用字是国家推行规范汉字的重点,中小学语文教材作为母语的范本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七年级上册34页:《伯牙绝弦》中“锺子期”的“锺”应简化作“钟”。锺,古代的圆形容器,也用作姓。鐘,古代的青铜响器,且“锺”“鐘”通用,后来“锺”“鐘”都简化为“钟”,且“钟”字兼具容器、响器、姓的含义。教材中为简化汉字,“锺子期”应作“钟子期”。

七年级下册45页:“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这个语境下,抒情要“有凭借”是否可以理解为引起抒情行为的人、事、物?由此,可将“凭借”改为“依托”“根据”。

七年级下册109页:“我深深闭了柴门,佇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句中的“伫窗坐下”表达是否欠严谨?“伫”与“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为动作,放在一起使用,表意不够明确。

九年级下册7页沈尹默《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另见本册16页鲁迅《孔乙己》中,“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等。新文化运动前后正是旧体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时期,如果用今天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衡量,当时白话语言文字的不规范现象较为突出。笔者认为,对于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作品,正文原则上保持原样,但在页底注释这一环节应下足功夫,补充按照现阶段语言文字应用规范要求予以修正的内容与格式。

九年级下册39页“鞍”字、87页“苟安”的“安”字“ㄑ”笔画写法不够规范,而七年级上册9页的“安适”中“安”字就写得规范严谨。

教材现代文篇目后边都统一设置了“读读写写”栏目,呈现了本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手写字体,这是一个较大的创新举措。只是这些手写字体中也多有不尽规范之处,“读读写写”栏目中,一些充分体现书写者个人习惯、带有书写者个人烙印的书写形式,与我们一贯倡导和要求的“写规范字”相悖,与培养学生工整写字的良好习惯有所冲突。

三、词语解释准确性

教材篇目正文中的重要或者新出现的词语,通常在页底注释中加以解释,以帮助学生疏通阅读理解中的障碍,这些解释应做到严谨、规范、准确。

七年级上册11页注释③“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多用于书面。这个注释是不够全面、准确的,涉及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得体”要点。“莅临”作为敬语词,尊敬程度重,属于客套、礼貌的书面语。如果是单位组织大型重要活动而发给上级单位领导干部的邀请函,或者是制作表示欢迎上级领导的标语横幅,通常用“莅临指导”,“指导”含有聆听上级领导教诲的意思,生活中也扩展用于修饰长辈及德高望重的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

七年级下册128页注释②“告罄”:指物资用完。这个说法可能欠全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9月第7版)436页,“告罄”一词解释为“指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当然,这需要特定语境来界定具体指哪种情况。

九年级下册7页注释②“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9月第7版)751页中对“口占”一词的义项②作“指即兴做诗词”,余同。抛开即兴“做诗词”“作诗词”的动词差别,笔者重在强调“口占”的“产品”不局限于“诗词”,“文”也是可以“口占”而成的,如《汉书·朱博传》:“閤下书佐入,博口占檄文。”又如《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二年》:“〔帝〕善属文,多于马上口占,既成,不更一字。”教材的注释显然窄化了“口占”这个词语的适用范围。

九年级下册8页:卞之琳《断章》评语“主客流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9月第7版)838页中“流转”释义:①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②指商品或者资金在流通过程中周转;③指诗文等流畅而圆浑。可以发现,这些释义似乎都难以妥帖地用来评价赏析《断章》这首诗。实际上,诗中的“你”既是“桥上看风景”的主体,又在不经意间成了“楼上”“看风景人”眼里的客体,表达不同的视角和场域下主客体的角色发生了“转换”,而非“流转”。

四、语法语病问题

七年级下册86页“助词(一)”:“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后边加“的”,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如“所写的”“所说的”“所认识的”“所面临的”等。“所”字作为助词的用法有如下几种:(1)表示结构:①与后边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②用在作主谓结构的谓词前,相当于“之”“的”;③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多与“唯”字配合使用,相当于“是”。(2)与“为”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

据此,上述“所”字用法①与教材七年级下册86页的语法部分关联度高,笔者认为教材中的说法不够严谨。“所”字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与动词组成“所”字短語结构,这个结构整体上具有名词性功能,如“所写”“所见”“所闻”“所感”“所言”等。在这些“所”字短语中,“所”字潜在地扮演着“的”的角色,体现着“的”的功能。七年级上册32页“日记可长可短,记下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一句中,“所见”“所闻”“所感”三者并列,均作为独立表义的名词性结构短语,指当天“看见的”“听说的”“感受到的”内容,三者都是具有名词性的句子成分。由此,教材中如“所写的”“所说的”“所认识的”“所面临的”等的举例存在错误,“所”与“的”出现了功能性的重复与赘余,“所”与“的”二者保留其一,其具体表义准确性并不会因此而产生变化。

语文教材中“所”字短语结构误用的例子比比皆是,仅以七年级上册为例:8页“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9页“不仅能让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13页“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16页“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28页“所不同的是”“能认真完成所分配的任务”,43页“清代俞万春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57页“虽然它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的时代不同”,64页“其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75页“我们所处的社会中”,129页“因为这是十年后的你所生活的环境”,等等。这些例句中的“所”“的”都可以删除一方,而表义不变。

五、古诗文问题

七年级上册15页: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江春入旧年”一句,教材注释为“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意思表达不够明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完全逝去,江上已呈露出些许春意。这种时序的匆匆交替,使“客路”“行舟”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很自然地想起了自己遥远的家乡与家人。而教材中的注释过于简略,表意也不够明确。

七年级上册81页《诫子书》正文,不同的版本之间多有文字出入,如“淡泊”—“淡薄”,“须”—“欲”,“淫慢”—“慆慢”,“励精”—“研精”等。教材编写者须审慎,选取相对权威的版本为依据,笔者认为可参照《太平御览》卷四百五十九人事部一百鉴戒下篇。

七年级上册107页:《狼子野心》出自清纪昀(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篇,原文并无该题目,教材中应注明“题目是编者后加”,以示严谨。注释⑥“遁逸”解释为“逃跑”,通常翻译为“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逃跑罢了”,此处语义不通。虽然“遁”“逸”二词都有“逃跑”的义项,但是如此翻译会使这个句子令人费解。实际上,“遁”有“隐藏、隐匿”的义项,如西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鬼无隐谋,物无遁形。”“逸”也有“隐遁”义项,如南朝钟嵘《诗品》卷中评价陶潜(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所以,此文中的“遁逸”应理解为“隐蔽、隐藏、隐匿”,“然野心不过遁逸耳”一句应译为“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

七年级上册126页《杞人忧天》:据《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的子部《列子》卷一《天瑞》篇,“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之“耶”应作“邪”,第二处“晓之者曰”中的“之”为衍字。

七年级下册69页《卖油翁》:据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欧阳修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卷一百二十六1917页:教材中首句“陈康肃公善射”,《全集》为“陈康肃公尧咨善射”;教材中“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全集》为“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教材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全集》为“乃取一葫芦,置于地”;教材文末省略了《全集》中的评语“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而此句恰是点评该文主旨的核心句,笔者认为教学时教师应略加拓展补充说明这两个典故。

七年级下册128页注释①:羸弱,羸,瘦,此解释欠准确。如曹操《明罚令》:“老少羸弱。”《说文·羊部》:“羸,瘦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本训当为瘦羊,转而言人耳。”《国语·楚语下》:“民之羸馁,日已甚矣。”《玉篇·羊部》:“羸,弱也。”《左传·桓公六年》:“请羸师以张之。”

九年级下册46页:“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注释为“踩踏”。“蹴”确实有“踩、踏”之义,只是文中该句翻译为“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踩、踏”的释义跟语境难以较好地吻合。“蹴”字本身有“蹬、踢”的意思,如唐杜甫《清明》诗二首之二:“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

九年级下册52页《送东阳马生序》注释①:选自《宋濂全集》卷三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然而,细加参照比较可以发现,教材文本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有多处不一致:一是标点方面。“俯身倾耳以请”之后,教材作“;”,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作“。”;“不敢出一言以复”之后,教材作“;”,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作“。”;二是结构方面。教材从“当余之从师也”句起分列为第二节,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未分节;三是断句不同。教材作“寓逆旅,主人日再食”,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作“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教材作“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作“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当非;四是校勘出入。教材作“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作“余则缊袍弊衣处其间”,依照现代汉语“弊”字当非,然而四部丛刊本中即作“弊”。古代汉语中“弊”与“敝”字都有“破旧、破烂”意,《玉篇·部》:“敝,坏也。弊,同敝。”如《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此不自见之患也。”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

教材作“东阳马生君则”,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作“东阳马生名则”,并附记“‘名,原作‘君,据黄溥本改”。教材作“撰长书以为贽”,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作“譔长书以为贽”,“撰”同“譔”。

教材编写者既然注释为“选自《宋濂全集》卷三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则不应该擅自多处更改教材文本中的相应内容。

九年级下册53页注释“容臭”:香袋。臭,香气。这样的解释略显简略,容臭是古代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容臭又叫香包、香袋、香囊、香缨、佩帏,今人称荷包,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有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以作節令志庆、生活实用和观赏品玩用。祛邪祈福是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题,“臭”应补充注音“xiù”。

六、拓展探究

七年级下册34页: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教材中的“几个”显然是为了适应中文汉字的表达习惯而作了更改,因为法文中的“法兰西万岁”(VIVE LA FRANCE),这句法语中有实义的词就是两个,冠词“LA”一般被忽略。以前的教材专门有针对“两个大字”的页底注释,现在表面上适应了中文汉字的表达语境,实际上改变了原作的表意。这“两个大字”一方面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在国土丧失时强烈的爱国情怀、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达了他面对国土沦丧的极端痛苦,对侵略者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九年级下册10页《海燕》“预习”:作者敏锐地预感到时代的风云变幻,创造出广为传颂的“海燕”形象。海燕栖息于全球的各大洋,除北半球高纬度的极地外其余海域都可见到它们的踪迹,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散文诗《海燕》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作品通过暴风雨即将来临前的几个场景,刻画了象征着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燕”的艺术形象,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海燕”饱含力与美,深刻反映了时代特征。海燕是客观存在的水鸟,作者借助象征手法赋予其深刻的政治内涵。如果说是“刻画”“塑造”可以成立,而教材说“创造”出广为传颂的海燕形象,殊未妥当。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部编版语文教材质量提升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论小学语文“多元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