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蓉
摘 要 每个孩子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只要后天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孩子的情感和智商都可以提高,音乐教育最好的途径就是唱歌。而唱歌包括独唱与合唱,传统的音乐课堂在低年级阶段教材中多注重的是独唱,独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而合唱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及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在小学课堂中,让合唱走进音乐课堂,对学生进行更专业的合唱学习,已经成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面。
关键词 感受音乐;合唱教学;合唱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207-01
随着时代的进步,合唱教学走进音乐课堂,融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合唱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乐感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合唱能力。著名童声合唱指挥家杨鸿年曾提出,要始终把受教育者“走进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方向。走进音乐既对音乐具有乐感,在课堂中应当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作为培养乐感的手段,通过“感受”、“理解”、“表现”培养学生乐感,提高学生合唱能力和审美价值观,从而实现“走进音乐”。
一、感受音乐是培养合唱能力的基础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主要以歌唱为主,但也有很多欣赏课,教师应根据课堂需要将合唱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合唱进行一定的了解。课堂中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合唱歌曲欣赏,在让学生初次欣赏时,一定要让学生做出多声部整体的欣赏,对歌曲的整体表现熟悉后,再谈分声部演唱。在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时,主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首先,感受作品的旋律。在歌曲初步欣赏中,需要引导学生感受旋律,并分析旋律,感受旋律是时而起伏跳跃还是平稳流畅,感受音乐的一张一弛,缓急相济。
其次,感受作品的节奏,在合唱作品中,不同的节奏,虽然每小节强弱规律都是一致,但在教学生歌曲时,应该用不同方式处理歌曲,并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己感受对比不同节奏带来的效果,哪一种方式处理作品更好一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既激发学生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入一些动作,如跺脚、拍手、捻指等配合作品的完成,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感受作品的和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和声训练,让学生对和声有初步体验,从初步感受到对和声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对和声的感受,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音准。在课堂中如遇到单声部歌曲,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歌曲的同时,自由编配正确简单好听的声部,激发学生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可以用添加简单声部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初步了解合唱,感受合唱的魅力。
二、理解音乐是培养合唱能力的核心内涵
理解音乐,包括对课本歌曲或合唱作品的内容的理解和對作品风格的理解,教师应在教学中从歌词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想表达的内容,对音乐作品做更深入的理解,并亲自示范,让学生模仿并感受渐强、渐弱、渐快、渐慢带来的不同效果。教师应在教学中,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特性音程、主题内容等进行讲解。告诉学生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多唱、多听、多想去加深理解。
三、表现音乐是培养合唱能力的重要手段
表现音乐是通过大量实践,准确表达作品的过程。作品的表现一般包含几种,对音乐作品内容的表现,对音乐作品风格的表现及对音乐基本技能的表现。一般歌曲是曲与词的结合。在处理作品时,通过歌词的表达,就能把作品的内容表达出来。在演唱歌曲时,吐字咬字都很关键,在学习歌曲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吐字咬字的技巧,从而达到一种“说”的感觉,歌曲处理中要让学生学习起声保持和收声。字头、字腹、字尾所占时值的长短,完全依据歌词所表达的意思而定。歌唱时,要有正确的气息支持,正确、统一的发声状态,清晰的语言,丰满集中的共鸣位置。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表现音乐在日常音乐教学中,通常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课堂教学:(1)轮唱过渡,奠定基础。在轮唱时,演唱技巧上要注意节拍整齐,两声部的音量要均衡,做到正确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能倾听另一声部。(2)利用乐器,把握各声部旋律音准。当学生的合唱能力较弱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口风琴或竖笛演奏第二声部旋律,老师弹奏第一声部旋律,互相聆听。(3)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和重组,创造性使用教材。如根据歌词内容创作多声部的节奏练习,为歌曲配置简单的第二声部,根据学生的水平将歌曲进行适当简化,降低难度等。
总之,合唱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教学工具。在小学课堂音乐教育中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乐感,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积极探索,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普及学生合唱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为合唱走进音乐课堂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