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熙
【摘要】 语文科的本质特征在于“语言”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深入理解体会语之美。这一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9-093-01
随着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功用等的研究不断深入,“语文”作为一个科目,它的本质特点、它与其他科目的区别越来越清晰。每个科目的材料是不同的:音乐的材料是音符、旋律,绘画的材料是线条、色彩,数学的材料是数字和数理逻辑,语文的材料就是语言。语言是语文的最本质的特征,其他一切功用、性质都由此而产生。语文科一切活动,包括听、说、读、写及言语作品,哪一项能离开语言文字呢?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并将之落实到各个科目教学实践中。关于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了四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而且认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素养的基础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因此可以推论: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主要内容。对于常常困惑于自己教学活动、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相去甚远的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课程设置、教材编制改革不是普通中学教师所能参与的,因而大多数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上,希望从这里找到语文教学的突围之路。此前众多纷纭的探究大多集中在教学方法及模式的探索总结上,在分析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时,王荣生教授却极分明地说:“学生阅读课文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则是一个更为本质的行为。”在这里,王教授其实已非常清晰肯定地提出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语文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其最本质的特点便在于学习“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体现在阅读课堂上。关于阅读课的教学,陈日亮老师在《断想》篇中指出:在上一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重心在“重道”,结果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到“八九十年代”,重心转到“重文”,结果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知识课”。那么我们怎样回归语文课的本性、本职、本能上来,使“语文课”成为“语文课”呢?同在《断想》一文中,陈老师说:“没有语言(言语)训练的语文教育,和没有生命情感体验的语文训练,同样都是一种伪教育或伪圣教育。”在此观念之上,陈老师提出他的教学法之一“以言传言”,正体现了一个多年坚守语文教学阵地的老教师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观。以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为例。第四单元知识介绍是《诗的语言》,介绍了诗歌语言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四个特点,此后的教学中,教师就应以篇目教学为例,让学生具体领悟这四个特点。纪弦《你的名字》多次反复“轻轻地唤你的名字”,直至最后一句“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唤你的名字”连用七个“轻”字,强调了诗人对于爱人的名字无限的温柔,表现出诗人对“她”无比的爱与珍惜。这样的教学,不仅向学生指出语言之美的所在,而且告知学生这样美的语言形成的路径与方法。再如穆旦的《春》的教学中,教学可以让学生重点体会“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几个句子的特殊语言表达手法和语言效果,理解拟人、移用、变形等手法的修辞效果。阅读经典,理解不同的语言运用方法及其效果,就是学生语言建构的重要渠道。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赖于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双重身份。第一重身份是普通读者,教师的阅读行为与别的欣赏者一样,都是“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第二重身份是阅读指导者,此时教师逆方向进行作品解读:教师先要有对作品主旨的理解,结构把握,再从作品文字中找出足以解文的“关节点”——古人谓之“眼”,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探幽寻微,使其自悟。这就对教师的语言感悟力、文学修养有较高的期求。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所录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一课中,郑老师设置几个问题,如“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他们在上有哪些特征?”,就是教师以其灵敏的语言感悟力,抓住文章的特性,而引导学生对文本语句的感受,在文本语句的感受中开发学生的文学感官,让学生体验到文学感受细腻、丰厚的路径与方法。而当学生对“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抨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这一句式的好处只停留于“排比使感情更强烈”的粗浅层次时,郑老师更是不惜大费心思引导学生揣摩这三个短语间更细微的差别,终于有学生发现了这三个短语分别从“力度、速度、幅度”三个角度进行描摹,从而使学生的文字感受更细腻更深入。语文教师只有凭借自己深厚的语言修养,才能给学生指出鉴赏作品的通幽曲径,否则,以己之昏昏,如何能使人昭昭?孙绍振教授说:“不管是帮助学生从经验上升为理性,还是作理论的演绎,教师都是要有本钱的。这个本钱就是高于学生的修养。”可见,要加强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首先需要有对文字有敏锐感悟力、有较高文学修养的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开展语文课程,实现每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課堂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提高,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探索,但最根本的一点不能放弃,那就是重视课堂中的语言能力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3]陈日亮.《我即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