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晨
摘要:从儿童感性认识这个角度开展真实语文课堂教学,要还原儿童体验、还原语文教材;教学贴近儿童生活,让习作回归儿童生活;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给学生一个自由的课堂空间,最大限度地把每个学生的想法、情感调动起来,适时地抓住与教学预设联结最紧密的部分,实现语文课堂体验的最优化、真实化。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研究;情感体验;真实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B-0060-03
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多位骨干教师对《清平乐· 村居》一课进行“同题异构”。对于文中翁媪之间的“相媚好”,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理解。然而,这几位老师竟都请学生用表演的方式进行理解。如果从儿童感性认识的角度出发,就会让人质疑:这“相媚好”是五年级学生通过表演就能体会的吗?让儿童说成人的话、做成人的动作、进行成人式的情感沟通,既违背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又偏离了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这种过分强调表演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究竟何在?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
一、还原儿童化的情感体验
儿童的情感是最容易被调动起来的,教师在执教时需考虑“还原儿童、还原语文教材”,帮助学生获得儿童化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认知活动更加深刻、主动、丰富,将情感恰当地释放出来。
1.还原儿童体验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出发,儿童化的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心理学中,儿童化即具有儿童期个体言语、认知、情感和个性等行为模式,反映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现象。[1]情感体验的儿童化是指教师在完成情感认知目标的过程中,从儿童情感认知模式出发,以儿童的情感为中心,以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为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细细感受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情感。特别是古诗词中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更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体会。如果在课堂中一味追求“出彩”,而掩盖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那么这类课堂并不能算作真正的“出彩”。
2.还原语文教材
如学习《清平乐·村居》中的“相媚好”,这三个字表达的情感在课文中的表述应是翁媪之间的情感,而情感是客观事物被感知后产生的,它离不开特定的情境。“相”和“好”是学生能理解的,但是“媚”字对学生而言就可能比较难以理解了。如果想要让学生从语文本体性的角度去理解“媚”字,首先要从字意出发:“媚”古意形容的是女子的眉毛,女子的眉毛是可以传情的,又称“眉目传情”;然后链接到课文,即使老夫妻在文中没有说话,却可以通过眉毛来传递情感,这样默契的交流方式可以充分说明他们对于彼此是最熟悉的人;最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真实生活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表达恩爱的方式来进一步体会对文中主人公的情感。
情感体验儿童化,正是让儿童成为儿童:教师要用儿童的眼光看教材,用儿童的认知水平去把握教学内容,让儿童联系自己的语境理解,用自己的话语表达,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回归生活的课堂教学
教材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以课堂为依托,通过情感体验生活化的方式让语文走进生活,把生活和课堂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情感认知,真正达到对情感的领会。
1.让教学贴近儿童生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正努力地还课堂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发展,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教师带着教材与学生一起走向新的未知的世界[2]。如笔者在执教《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课时,全文围绕“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如何结合文本结构的特点、联系学生生活进行学习呢?鉴于信息化技术在学生生活中的普及度之高,笔者将每一段介绍“音乐之都”的文字与学生制作的幻灯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按照“确定小主题、PPT中图片的选择、每部分的先后顺序、配乐朗读解说……”等步骤逐步深入学习。接着,以小组为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對文本内容的理解,从PPT文本的选择、文字解说等方面评价其他小组制作的幻灯片,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维也纳之所以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最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喜好,以“旅游之都、丝绸之都、运动之都……”为题,让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2.让习作回归儿童生活
如今,在教师批阅作文时,网络用语、游戏用语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先不谈这些用语出现的好与坏,但这足以说明写作正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写作的素材就是实际生活中的体会。
生活和作文应存在这样的关系:第一,习作教学的价值须从生活素材中提炼,或者发现教学的价值。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对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件缺少有深度的认识,这是不完整的认识。这时,孩子们需要教师帮助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真情实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第二,习作教学须定位在培养学生写作方法的能力和服务于生活的意愿上。有些孩子春游去都还没有去,就已经想到要写作文了。写作文的春游是孩子们不想去的,教师已经让孩子觉得春游这个事情就等于写作了。如果进行习作教学时,能让孩子感受到,这是在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录生活,是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的,那么这就是一个合适的教学定位。第三,习作教学须从儿童视角出发。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会发现不同层次的内容,学生从儿童视角得出的思想观点不同,写作最后的呈现状态自然也不一样。
三、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我们对“学习如何真实地发生”这一话题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真实”最应该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真实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学生、老师、甚至文本都必须具备真实性。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乖巧,甚至乖巧到明白老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这样的课堂下,学生可能就不会珍视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了。在课堂中,老师们需要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或者强烈的“课堂情感期待”,还得从适应儿童思维、让儿童说真话开始。
如朱文君老师在执教《五官争功》一文时,以“嘴巴和鼻子”争论的故事开始,在讲述故事时全情投入,不同角色下或激动或低落的声音、神情的变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舞台上的学生似乎没了公开课的拘束,当老师向学生提问:“刚刚的故事如何?你觉得老师在讲故事时哪些地方比较特别?”学生的表达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场面自然十分热闹!在这节课中,学生们通过学到的技术、自己的总结,学着讲故事时应具有的动作、表情、语气、语调,一个比一个讲得好,特别是有的学生能把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最狂妄”“最无畏”的那一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既说明了学生这个时候已经完全“陷入”课堂中,也说明了学生的真实情感在教师的指引下得以激发。到了课堂的最后,嘴、鼻、眼、眉、耳的争论似乎仍在进行,学生也渐渐发现自己的脸上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朱老师随即在课件上出示“尔等休要争功,______!”并提问学生:“能用古文帮助五官,告诉他们只有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的道理吗?”这时充满激烈争论的课堂进入了专心思考的状态,学生写下的是最真实的感受,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劝说五官尽快结束争论。语文教师通过语言文字的艺术感化、自身真情实感的投入,把儿童的“灵气”激发出来,让儿童的真实情感在课堂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的灵气和着儿童的生命律动,也是学生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力的综合表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思如泉涌的课堂中就应该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态度、尊重学生个性的博大胸襟,真正给学生一个自由的课堂空间,在这样的空间内学生可以质疑、发问、激辩……教师要做的是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把每个学生的想法、情感调动起来,而后适时地抓住与教学预设联结最紧密的部分,实现课堂体验的最优化、真实化;保持孩子们原有的感性认识,让孩子们享受到精神境界释放的欣悦,获得积极的情绪和行为改变,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还原学生与生活之间联系,使学生的智慧之花在语文的世界中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徐若楠.民国(1927-1937)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及其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 2013:12.
[2]刘春艳.活动化 生活化 自主化 情感化——浅谈新课程下新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上), 2009(6).
责任编辑:李韦